日本,這個位於亞洲的島國,在其發展的道路上既有輝煌的經濟成就,也伴隨著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的爭議。儘管日本已在美國的支援下實現了高速發展,成為亞洲經濟的佼佼者,其對待歷史問題的態度卻讓亞洲鄰國感到深深的不快。
日本的雙重屬性在於一方面取得的經濟成就,另一方面是對歷史問題的固執態度。這導致了國際社會對日本的看法如同一幅割裂的畫面,而其“拒不認錯”的心理成為造成這一局面的深層原因。
儘管日本已成為發達國家,但其迴避歷史問題的行為仍然反映出一些戰敗的陰影在日本社會中根深蒂固。對於日本人而言,涉及“戰爭”這個詞彙總是十分敏感的,正如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警告的那樣,一旦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日本將踴躍參與,而美國、中國、澳大利亞等三個國家將不可避免地與之發生對抗。
基辛格的這一預測背後,究其依據是什麼呢?
人類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從繁榮到廢墟,從家破人亡到深思熟慮,這一鉅變讓全球人民對戰爭充滿了厭惡。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對發動戰爭的國家和個人,全球人民都以一種譴責和懲罰的態度看待。
納粹德國作為二戰罪魁禍首之一,德國總理定期公開對戰爭罪行進行懺悔,這成為國際社會對歷史的認知與反思的典範。日本作為另一二戰罪魁,卻似乎未能真正吸取教訓,對歷史問題的態度令人擔憂。
基辛格最近的警告再次引發人們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擔憂,而他指向日本可能是發動者的觀點,引發了廣泛爭議。日本曾是軸心國的重要力量,二戰中在亞洲翻江倒海,但戰爭結束並未剝奪其軍國主義本質。儘管表面上投降,但在美國的庇護下,日本保持了原有的軍事構架,使其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日本軍國主義的核心是強權政治,表現為對弱小國家的侵略和對比自身更強大國家的攀附。儘管日本在近代透過組織靈活的手段推動了資本主義革命,但其發展目標仍以實力提升、資源掠奪、滿足權力集體慾望為主,而不是以改善民眾生活為優先。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文化基因,經歷歷史變遷,從武士雛形到崛起,再到成為全體日本人核心精神,這種精神在明治時期更被演變為控制國民思想的工具。與世界大多數國家不同,日本天皇制在近代改革中雖然剝離了天皇的政治權力,但仍繼承了其至上的精神核心,使得日本將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對外擴張成為其正常手段。
基辛格的觀點雖然備受爭議,但他的觀察中確實揭示了日本歷史深層次的強權政治和軍國主義思想。美國在二戰後對日本的處理,雖然避免了日本亡國命運,卻似乎沒有迫使其真正懺悔,日本在保留軍國主義本質的同時繼續發展。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在美國的幫助下經歷了經濟的飛速增長和科技的創新。理論上,日本對美國應該充滿感激之情,而刀劍相向的情景似乎難以想象。這一切卻與日本特有的民族特徵密切相關,使得對美國的攻擊看似反常卻有其必然性。
美國作為當今的世界霸主,若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必然成為眾矢之的。在這種情況下,消滅最強大的對於其他國家才有成為下一個霸主的機會。日本一直有著稱霸全球的野心,將美國作為目標並非意外,儘管在經濟上得到了美國的支援,但國家利益在面前,日本並不會受到道德約束。
美國對日本的幫助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日本的發展,但也帶有自身不純的動機。美國在二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既有對其進行軍事基地的計劃,又有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這種對日本的雙重態度,讓日本對美國的攻擊看似反常,卻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具有必然性。
其次,基辛格提到日本可能進攻澳大利亞,這一設想在實際情況中顯得不切實際。日本和澳大利亞維持了較為友好的關係,甚至建立了特殊的戰略伙伴關係。雙方在政治、經濟上有合作契機,澳大利亞是日本的重要原材料供應國,而政治上,兩國面對中國崛起的威脅有共同利益。儘管存在歷史矛盾,但雙方在實際層面有較強的合作動機。
日本對澳大利亞仍將其作為戰略目標之一的設想,並非完全無道理。儘管雙方建立了友好關係,但這種友好建立在對美國的共同依賴上。由於美國在亞太地區推行再平衡戰略,建立四國新同盟,使得日本和澳大利亞在國際格局面前不得不聯合起來。儘管存在經濟合作,但日澳之間缺乏真正的互信,關係基於對美國的依賴而非真實的友好。
最後,基辛格的觀點提到日本可能進攻中國。這一觀點在中日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中,展現了日本對中華民族的持久覬覦。從歷史看,一旦我國有所衰落,日本的膨脹野心就難以抑制。儘管中日之間有合作的時期,但歷史矛盾使得日本對中國的覬覦並未真正消失。
在古代,中國的實力常常讓日本望其項背,但即便在中日實力差距巨大的時期,日本卻未曾放棄其邪惡的野心。歷史記載顯示,早在《隋書》中,日本曾向隋朝派遣使者,表達了與中國同等地位的渴望。儘管隋朝採用警示的措辭,但日本並未悔改,反而不斷挑起事端。
在唐朝時期,為了脫離中國的控制,日本甚至慫恿朝鮮半島進犯唐朝的藩國。明朝時,日本更是毫不掩飾地展現其野心,頻繁騷擾中國邊境。十九世紀,中日實力出現反轉,日本加入帝國陣營後,對中國展開侵略行動,不僅佔領土地,掠奪資源,更屠殺中國民眾,企圖泯滅中華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中日關係逐漸緩和,但前提是日本承認其侵略歷史並尊重一箇中國的立場。如今,中日關係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共同利益,但在和平背景下,日本對美、澳和中國的敵意仍然存在,需要警惕。
儘管中日實力再次回到歷史的絕大多數時期,但我們不能懈怠和放鬆警惕。近年來,日本發展了自己的軍事力量,透過相關法律法規,逐漸擴大軍隊規模,建立了強大的自衛隊。儘管自衛隊最初聲稱是為了防衛和救災,實際上,日本在軍事建設上逐漸顯露其軍國主義的傾向。
如今,日本自衛隊已經具備中上游水平的軍事力量,擁有陸上、海上、空中三個主要部分,並配備了大量先進武器和裝備。加上日本在工業領域的強大實力,其軍事能力在戰時可能迅速轉化為軍事部門,為軍隊提供持續的裝備支援。在和平穩定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希望戰爭發生,但對於任何心存邪念的敵人,我們也不會心慈手軟。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