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美國絕對不允許蘇聯對中國發動侵略,美國有能力給中國提供安全保護。”毛主席聽後笑了笑“就蘇聯的那點兵力,他守自己領土都不夠,哪敢侵略中國,除非你們把歐洲、中東的利益都讓給蘇聯了,他們或許能騰出點精力。”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的陪同下,正在進行一次重要的外交訪問。當時,南亞地區正受到痢疾肆虐的困擾,基辛格在出席宴會時突感不適,腹部劇痛,讓現場氣氛瞬間緊張起來。面對這一突發狀況,葉海亞·汗立即決定將基辛格送往他在郊外的別墅養病,儘管基辛格原本打算繼續履行訪巴行程。葉海亞·汗堅持認為,在穆斯林文化中,主人有義務照顧好賓客的健康,基辛格也在無奈之下同意了這一安排。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身體不適並非真有其事。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精心策劃的演戲,目的是為基辛格的秘密訪華鋪路。基辛格表面上被送往別墅養病,實際上僅僅半天后,他便悄然登上了前往中國的飛機。這一巧妙的安排,背後是巴基斯坦與美國在當時複雜國際局勢中的微妙合作。要理解這一事件的背景,必須回溯到中美關係的變化和冷戰時期的國際態勢。上世紀60年代末,越南戰爭使得美國的國際形勢日益艱難。與此同時,蘇聯在軍事上逐漸迎頭趕上,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此背景下,美國的戰略需求發生了改變,不僅要緩解與蘇聯的對抗,還需要考慮如何突破與中國之間的長期敵對局面。中蘇關係在1969年因珍寶島衝突而降至冰點,而蘇聯在邊境的軍事威脅使得中國迫切希望改善外交關係。1971年初,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尼克松在與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的會晤中,首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名稱指代中國,標誌著兩國外交氛圍的逐步轉暖。與此同時,著名的“乒乓外交”也為中美接觸提供了契機。儘管如此,基辛格的訪問為何仍然需要保持秘密?其原因在於當時的國際形勢依舊複雜。美國在越南戰場上與北越作戰,若基辛格此時公開訪華,無疑會受到國內外輿論的極大關注,甚至可能影響士氣。再者,蘇聯在冷戰中是美國的主要敵手,公開的中美接觸可能引發蘇聯的干預,迫使中國重新考慮其外交立場。此外,美國國內對於改善與中國關係的看法分歧巨大,如果基辛格的行程被提前公開,可能會激化反對聲音,導致訪問失敗。雖然中國已經開始尋求與美國的接觸,以改變受到美蘇兩大國夾擊的不利局勢,但國內的反美蘇情緒仍然高漲。在基辛格訪華之前,北京城內仍掛滿了“打到美帝國主義”的宣傳標語。為了此次秘密訪問的順利進行,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將基辛格必經路線上的標語撤去,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關注和混亂。這種謹慎的態度同樣體現在雙方對此次訪問的預期上。當時,中美雙方在多個重要的國際問題上立場迥異,特別是在印支戰爭和臺灣問題上。1970年,美國支援在柬埔寨的政變併入侵該國,這一行為忽略了中國的立場,損害了雙方的信任。這種背景下,雖然雙方都對基辛格的訪問抱有一定的期待,但實際上對是否能夠透過這次訪問真正改善雙方關係持謹慎態度。除了雙方的國內因素,國際形勢也對秘密訪問起到了重要的影響。當時,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陷入困境,而中國也支援北越政府。如果基辛格的訪問被提前洩露,不僅可能影響中國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尤其是與越南的關係,還可能導致國際上對中國的誤解和批評。在這樣的國內外背景下,中美兩國領導人最終決定秘密進行基辛格的訪華行程。這種做法不僅體現了雙方對當前複雜國際形勢的深刻理解,也顯示出他們在努力尋求突破僵局時的務實態度。如果雙方能在秘密會談中就關鍵問題達成一致,這將為將來公開改善關係鋪平道路;而如果會談失敗,也避免了公開場合下的外交尷尬,為雙方留下了進一步接觸的餘地。參考資料:連生等編著. 《中國百年外交風雲錄 上》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