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這到底是生育宣傳片還是女性恐怖片...
今年內娛官宣了新劇《產後世界》,翻拍自韓國的《產後調理院》。
雖說2月官宣到現在都沒什麼水花,但也正因為不夠火熱才水靈靈的逃過了一劫。
不論是官宣風格還是海報都看得出來都和原作想表達的理念不是很一致。
韓劇的海報重心在人物,用服裝站位構圖凸顯出人物的性格和特點。
而國產海報撲面而來的慈祥感,絲毫看不出劇情相關資訊,一樣的衣服和姿勢幾乎完全泯滅人物個體。
不論是文字還是經典的撫摸孕肚的手勢,都在凸顯一個“孕”字。
宣傳詞更是重量級,拿著明星的孕期形象做噱頭,還拉上了“少女感”“嬈妖好身材”...隔著螢幕都會想翻白眼的程度。
被網友瘋狂吐槽後官方如今已經改名換姓,海報也是正常了很多。
而當年《產後調理院》爆火也是有原因的。
以往的劇裡中生產總被拍得太敷衍,寥寥幾個產婦痛苦扭曲的表情、一聲嬰兒清脆的啼哭就表現完了。
韓版的《產後調理院》卻真實的、毫無遮掩的展現了女性完整的生產、產後所要經歷的事情。
畫面尺度堪稱一絕,但鏡頭下的情感卻十分細膩。
在經歷痛苦的生產後,女主緊接著又進了育嬰之路,發現在產後調理院的每個人沒有自己的名字,一切身份都是“孩子媽”。
最終在調養院女主慢慢“覺醒”,在做自己和做母親中找到了平衡,也感悟了母親不一定要偉大。
說實話,瞭解的越多越感覺生育本身卻就是一個無底洞一般的話題,我們瞭解的分娩痛彷彿只是皮毛。
之後只能透過一個個經歷過生育、哺乳女性的分享,才能解鎖出一個又一個新的生育代價。
而這些資訊彷彿自帶選擇性,更多的是在女性之間流通、展現,鮮少出現在男性的視野裡。
哪怕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如果不是刻意的搜尋、查詢,男性刷到生育痛的機率也遠遠低於女性,對生育的理解也遠遠不夠。
所以,為了能讓男性真正意識到,懷孕生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讓男性對生育更加感同身受,現在也出了很多孕期體驗裝。
不過這種體驗裝真的能讓人感同身受嗎?生育問題上的男女平等到底進行到哪一步了?
孕期體驗套裝
真的做到感同身受嗎?
說實話,沒想到吧, 其實古代就已經有男性用上了生育體驗套裝了。
只不過不是體驗痛苦,而是體驗坐月子...
古代歷史上部分地區的民俗裡就有過產翁制,就是妻子分娩後需要將嬰兒洗淨包好交給丈夫。
丈夫會坐在床上照顧嬰兒同時坐月子,而妻子則正常外出作業幹活同時為孩子提供母乳、為丈夫做飯...
相比起來,現在的體驗套裝真是進步了許多啊!
分娩疼痛體驗
分娩疼痛體驗儀器就是透過調節電流刺激肌肉收縮來讓人感受到類似於分娩的疼痛感。
它還可以調節檔位,模擬出從1到10級的痛感。
1級無痛,2~3級輕微疼痛,4~5級輕度疼痛,5級之前的感受更多的是電流的酥麻感。
6~7級中度疼痛,理論上相當於開宮口的痛感,8~9級重度疼痛,10級劇烈疼痛,相當於分娩痛。
理論上來說最高級別的疼痛與分娩疼痛是一致的,但實際上的偏差簡直不是一點半點。
一方面從時間上來說就是大打折扣。
分娩體驗的痛感是逐級遞增的,10級疼痛只要堅持30s就可以獲得獎狀,完成體驗。
分娩宮縮的疼痛少則幾個小時,多則持續一兩天。
不少生育過的女性體驗的時候也感覺10級的痛感甚至只是開2指的感覺。
而且除了生產者本人,也沒人能體會到真正躺在產床上的侷促和屈辱。
人類獨有的情感需要在這一刻完全被剝脫...
孕期生活體驗
孕期最讓人難以忽略的就是逐漸增加的重量和逐漸隆起的肚子,在孕晚期更是猛躥。
於是,不少男士紛紛穿上各種模擬孕肚的裝備,將孕期體驗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簡易的自制手工作品,粗糙中略顯滑稽。
高階的裝備,體面精緻但威力更甚。
一切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日常小事,在孕晚期都變成了一場對抗。
下樓梯不得不扶著扶手,一步一步慢慢往下挪。
彎腰穿個襪子的艱難歷程,連自己都哭笑不得。
而這樣的生活僅僅體驗幾個小時,身體上就會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
僅僅是站立,因為肚子太重,骨盆就會過度前傾,坐下來的時候還會腰椎後凸。
基本上模擬體驗僅僅三個小時之後就會出現腰痛、腿痛...
圖源:叔貴的健身思考筆記
在這種疼痛和疲勞中,你甚至很難去在意你的身材是否如初,四肢是否還纖細,臉蛋是否還嫩白。
在一次次的體驗中,不少人從開始的不瞭解變成了理解。
日本一項調查結果中,有96.7%體驗過孕婦生活的男性開始覺得男性也應該加入到家事和育兒中。
但正如那句話說的一樣,真正尊重女性的人會試著自己瞭解女性的痛,而不尊重女性的人只會在體驗後慶幸自己是男性。
還是會有不少人還是會用“少女”來要求孕婦,拿著電視劇和極個別天賦異稟的人來對標自己的妻子。
so,既然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如就直接點用科技再生育這件事把男女拉到同一起跑線。
男性生育的真相
揹著人造子宮生活
人造子宮也不是第一次火爆了,早在1923年,生理學家霍爾丹第一次提出了「人造子宮」的概念。
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以8支早產羔羊(相當於人類妊娠22-24 周)為實驗樣本,在體外孕育袋中為其提供必須的營養成分。
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這些羔羊在人造子宮中都健康的降生了,與母體羊胎並無區別。
去年9月,美國FDA進行了為期2天的獨立顧問會議來討論人造子宮的人體試驗該怎麼做,且公開了所有會議議程的詳細檔案。
今年7月的時候,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完成了第四次“去ECMO化人造子宮動物實驗”。
胎羊在母體外存活達90分鐘,意味著世界首例「去ECMO人造子宮」實驗初步成功。
以往的人造子宮的實驗都把ECMO當成供養來源,但ECMO維護成本高,且容易形成血栓、出血或感染。
這次的「去ECMO人造子宮」實驗則是直接讓母體給胎兒提供營養,省錢的同時還提高了安全性。
實際上這種方式也比國外的人造子宮更貼近“男性孕育”的概念。
也就是說,如果把懷孕簡單粗暴的僅僅理解為孕育生命的載體,從理論上來說讓男性“懷孕”也不是不可能。
只要把胎兒從母體取出放入人造子宮裡,在體外讓胎兒與父親的血管連線,由父親為胎兒提供氧氣和營養,基本上就完成了“男性懷孕”。
父親可以揹著胎兒去工作、旅行...都不會影響,甚至還能和母親輪換交替。
其實,這項實驗本質上是為了讓沒法繼續留在子宮的胎兒繼續生存,能讓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生育的人擁有健康的孩子。
藉此也希望女效能夠解放子宮,無需忍受生育痛。
不過理論歸理論,目前還未進行人體實驗,也存在很多的倫理和情感上的問題。
比如來自於催產素的母愛是否還會存在,我們的家庭關係是否會受到影響…
so,歸根到底,生育本身就是一件太過於複雜的事情,從情感到生理都無法被一步步拆解分離
生育的過程存在這很多困難,但也不是單純的犧牲和奉獻,目前醫學上也最大程度的給了緩解的方案。
同時,小baby帶來的欣喜仍舊是無法代替的。
不論是生育體驗還是人造子宮,我們想要的也不是增加痛苦或者是轉移痛苦,而是致力於減少痛苦。
希望女性得到尊重,生育會被瞭解,痛苦要被看見,生育的權利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