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繁花》的陣容官宣,讓一生愛看熱鬧的網友們再次燃了起來。陳嵐(向太)、蔡明、劉曉慶、倪萍、張薔、李小冉這六位姐姐的名字湊在一起,已經足夠腦補出一幕幕讓內娛顫抖的精彩群像。節目還沒開錄,吃瓜er已經開始搓手催更了。
最有效的宣發只需要最直給的物料,不需要精緻妝容的出發照,真女王可以以任何面貌和形式駕到。高糊畫質裡坐著輪椅、穿著厚羽絨服的姐姐們同框集結出發,毫不費力地吹響了年度爆款抓馬綜藝的號角。
曾幾何時,慢綜藝在一系列競技綜藝中憑藉治癒氛圍脫穎而出,嘉賓們或是逃離城市生活享受鄉野靜謐,或是在群居相處中探尋當代社交語境下的多元面貌,或是在熟人相聚中聚焦一群人的友情圖鑑……
節目透過記錄明星在特定環境下的慢生活,打造一個可以讓觀眾短暫休憩的烏托邦,寬慰被快節奏生活綁架的焦慮人群。
當跳脫平淡敘事的矛盾爭議,成為慢綜藝在網際網路上搶佔熱度的重要助力,不斷迭代的X學危機,逐漸改變了慢綜藝的底色。
年初的《花兒與少年5》憑藉高熱度和好氛圍強勢出圈打了一場漂亮翻身仗,年末的《花兒與少年6》卻深陷“花學2.0”口碑崩盤危機。
《花兒與少年5》
《花兒與少年6》
部分嘉賓因為節目內容裡讓觀眾不滿意的社交行為表現,猝不及防地迎來了個人口碑大崩盤。
已經收官的綜藝也沒躲過延遲審判,網友考古的《嚮往的生活》片段讓“黃小廚”黃磊的口碑大翻車,“磊學”課件不斷更新,碎片化物料拼湊成討伐狂歡裡的佐證。
慢綜藝雖然脫離了Battle與競技屬性,但放慢的節奏裡也多倍放大了生活細節,從“花學”“明學”“塢學”到近期的“磊學”,明星的個人槽點貢獻了不少慢綜藝的最大看點,網友的吐槽、二創與玩梗,又反向提升了綜藝的話題討論度。
“花學”名場面
綜藝裡衍生的“X學”無疑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的矛盾點設定可以增加節目的戲劇性和可看性,在強討論中提升節目的網路熱度,吸引更多觀眾入局;過度的矛盾衝突則會影響觀眾的觀看體驗,甚至在輿論發酵中產生不可控的負面影響,造成藝人口碑的斷崖式下滑,拉低節目的整體評分。
慢綜藝裡的X學危機,在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愈發明顯,明星在高度透明化環境中的一舉一動被反覆審視和解讀,審判式追綜藝和情緒化宣洩的觀眾心理走向,已經脫離了看綜藝尋找快樂的初衷。
大眾對公眾人物隱私及其真實性格的窺探慾望始終存在,慢綜藝恰好構築了一個高度透明化的社交場,既給明星們提供很好的自我展示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慾。
《五十公里桃花塢》衍生的群像“650”
跳脫精修營業的行為與談吐帶著更多下意識的真實感,但高強度審視下的真實暴露,充滿了不確定性,“被解讀”是慢綜藝嘉賓逃不開的考驗,人設的崩塌或重塑不過是一念之間。
如同《花兒與少年5》中“北斗七行”呈現的節目效果,嘉賓們良好的性格表現營造出舒適的社交氛圍,人與人之間的奇妙化學反應令人欣喜,友誼升溫中構建出無可替代的群像,隔著螢幕實現了與觀眾的情感共振,在強烈的認同感中建立超出節目範圍的深度連結。
《花兒與少年6》卻未能延續上一季的完美群像,不同性格的嘉賓之間的漫長磨合,社交行為習慣裡的細節審判,導致一系列負面聲音撲面而來,多位嘉賓深陷輿論漩渦。
引發爭議的“4個人吃9人餐”
決定參與慢綜藝錄製時,明星們就應該明白,節目可以帶來知名度與商業價值的提升,卻也伴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觀察與審判。網路輿論風向隨社會情緒持續變化,前人的圈粉路徑也無法一鍵復刻,既已入局,便要做好接受一切結果的準備。
爭議性話題是各類綜藝的流量密碼,看似佛系的慢綜藝也深諳此道。節目組會適當保留一些具有爭議性或話題性的片段,剪輯手法與後期製作具有一定的引導性,短影片平臺的傳播卡段也會突出爭執與衝突的瞬間,在放大的矛盾點裡,引發觀眾的討論和關注。
黃曉明“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明學金句廣泛傳播,讓反響平平的《中餐廳》在第三季達到火爆出圈之勢;
宋丹丹堅持舉辦篝火晚會引發的“尷尬九分鐘”,激起了網際網路上的社交代際討論,為剛開播的《五十公里桃花塢》賺足了熱度。
以上案例在節目宣傳層面確實達成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參與討論的觀眾或許只是碎片化追綜,卻已經在片面資訊裡形成自我判斷,加入相關議題討論。
矛盾營銷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提高綜藝的關注度和話題度,但在過度營銷與引導不當的情況下,反而會對節目和嘉賓的形象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影響觀眾的追綜體驗。
多家粉絲表達對節目剪輯的不滿
綜藝的長期發展還是要靠內容的創新和質量的提升,如果矛盾營銷不顧及嘉賓的感受和節目本身的質量,失控的輿論場會消磨掉觀眾的信任感,反噬節目口碑。
資訊量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大眾有太多接收娛樂資訊的渠道,很多人並沒有完整看完一檔綜藝的耐心,反而抱著樂子人的心態,在短影片卡段中捕捉所謂的節目精髓——或是搞笑瞬間,或是矛盾衝突點。
哪怕從未真正點開這檔綜藝,也並不影響他們在淺嘗輒止的觀看模式下,快速加入討論和戰鬥。
早已收官的《嚮往的生活》都沒躲過X學危機,昔日以廚藝著稱的黃磊因為一碗毒豆角 “聲名狼藉”,在這場愈演愈烈的網路狂歡裡,黃磊做飯究竟好不好吃,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畢竟解釋權完全被掌握在觀眾的手裡。
從細節裡搜尋“黃磊做飯不好吃”的證據,才是網友們產出爆梗話題的動力。
引發爭議的山楂鍋包肉
社會高壓下的大眾急於尋找釋放出口,切中社會議題的綜藝內容討論場,便成了天然的情緒容器。匿名的網路讓大眾的“審判”愈發大膽,從玩梗上升到侮辱謾罵,從調侃變成了洩憤。
近兩年的X學延伸出的失控狂歡裡,理性的聲音往往被淹沒在群體的情緒中。未知全貌的跟風批判與誇張渲染並不可取,看樂子無可厚非,但不要越過理智的邊界和底線。
眼前的花學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無限擴張的X學永遠會掉落新驚喜。“活人”綜藝的吸引力勢不可擋,社交論題辯論的自由場域拉滿宣洩快感,事已至此,期待《》更新新課件。
編輯、文字-JL
新媒體編輯-錦鯉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