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1217天,回來了。
特別關注跳出來的那一刻,我幾乎是難以置信——依舊是熟悉的味道,如老友般親切的開場,她一路小跑,穿行過鄉野的小路,眼前是一覽無餘的雲海,鳥鳴與朝起的霞光相互映襯,一幅引人入勝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不需要旁白,更不需要說教。
是的,是我們都喜歡的,標誌性的李子柒風格。
十幾分鐘的長影片裡,只有極為簡單的步驟註解,李子柒就這樣默默地演示著,專注著手中的細活,就在當下。
我們享受的,也是李子柒帶來的如此安靜的時刻,在極度浮躁的時代,可人們願意慢下來,沉浸於此。
三年後,她連更三條影片。“李子柒”的相關話題也迅速登頂,全網兩百餘條熱搜上榜。在抖音,李子柒日漲粉350萬,而在微博,影片釋出6小時播放量即破億,當然還有海外粉絲聚集的YouTube,當日的粉絲訂閱量瞬間突破2000萬。
網友們說——
“在世界最需要她的時候,她回來了。”
我要說,還得是她,李子柒。
在停更之前,李子柒的賬號,平均一個月才會發出一條新影片,製作週期相比其他博主,可謂極長。
她告訴我們,在自己的電腦中,攢著兩萬多條素材。相機的開關被她按了4萬次,影片總需要走走停停,這些素材至少走了約260公里。
我極度理解這樣的李子柒——在她的眼裡,“慢工”才能出“細活”,而“細活”則從不讓人失望。李子柒的“慢”,早已經成為她的特色,成為她獨有的韻律和節奏。
這不是當下社交媒體上的製作標準,比如,她可以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反覆調整重拍,最後卻可能只露出那幾秒的鏡頭。
比如,拍蜀錦絨花,她是從最初的養蠶開始,歷經日出日落,復原絨花誕生的整個神奇週期。
拍迴歸後更新的雕漆隱花,李子柒從爬到十幾米高的樹登高割漆開始,到制胎、上灰、上漆、雕刻漆面再到鑲嵌、彩繪、脫胎、推光,歷時大半年,還不算這背後的學習時間。
而向來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她的影片正片只留存田園的那片美好,卻從不歌頌苦難。至少我們看到了,李子柒是隱忍式的,如果不是幕後的專訪,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她背後的艱難經歷。
拿雕漆隱花舉例,割漆會引發過敏,過敏時全身大面積腫脹起疹,如同毀容一般,嚴重者甚至會危及生命。李子柒也不例外,不得不停工去醫院打抗敏針。
李子柒回憶說第一次割漆回家以後,她的臉就腫成了電視機,全身都是特別大的紅腫包,結痂了又撓開然後皮開肉綻的。
過敏熬過去就好了,對她而言,更難受的是作品也失敗了。第一次雕完,她拿手電筒一照,發現只有金線,沒有完整的圖案,那一刻她說,覺得“天都塌了”。
但哭完之後,依然意識到“失敗不過是常事”,於是我們又看到了她重整旗鼓,重頭開始。
這一拼,又是用了三個月。
最後,當她開啟燈,透明大漆下的金箔紋樣透射出光彩,麒麟的紋樣瞬間展現——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子柒招牌的“續航力”之強,令人意外。
停更三年多,她在海外平臺上的粉絲量不減反增,累計漲粉數超過500萬。
她的這種勇於決斷的魄力,在當年與所屬MCN的拉鋸戰中尤為凸顯。一如她在成名之前,早早輟學,露宿過公園的椅子,啃過很久的饅頭,當服務員的時候,也領著一個月300塊的工資——
既然這些苦難,通通都不會打倒她,相反,我相信,她會在韜光養晦後更加強大。
之所以選擇停下來,是因為MCN過度開發的商業化行為與李子柒“慢下來,堅持本我”的理念背道而馳。
她很清楚停更會給自己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傷,但她依然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李子柒這些年幾乎都是埋著頭做內容,她想保護它,甚至不想讓它以後有所謂太高的商業價值——即便這個名字在商業上早已獲得了巨大的變現。
也就是說,停下來,在她的眼裡,意味著更好的出發。
所幸,她做到了。
那麼,李子柒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們都很期待。也許,從雕漆隱花的這一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她更清晰的步伐。
“漆”的選擇不僅僅只是李子柒說的與自己的“柒”同音,或者說,它背後有著更深層的意義——作為目前人類所知最古老的工業塑膠,一種純天然的樹脂,它是從中國傳出去的,是“最中國”的一種天然塗料。出土於浙江杭州湘湖跨湖橋遺址的漆弓,經碳14測年,其年代距今約八千年,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實物。
但,很少人知道,漆器的英文名卻叫做Japan,因為這門手藝是在日本被髮揚光大的。
也就是說,這些中國獨特或是源自中國的手藝,卻並沒有被外界正確認知。
而李子柒選擇的雕漆隱花,被認為是成都漆藝清晰區別於其他地區漆藝的重要標誌。她想要在影片傳遞的一邊是“大漆之美”,一邊是“大漆的真正源起,是中國的饋贈。在中國,有著不一樣的漆藝。”
事實上,在停下來的三年,她也是這麼做的。
去到20多個省,拜訪了100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李子柒說她找到了“要往前的動力和方向”。
經歷賦予了她成長。六七年前去拜訪手藝人的時候,她主要是為了學習技術,最近這幾年,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聽他們的故事 —— 這是她眼中非遺的價值。
她的行動力向來驚人,在聽別人說東原木活字還剩兩個人會實際操作這門手藝時,就馬不停蹄地跑去學習。
回來以後花了很長的時間把木活字的前世今生整理成一篇文章,寫到最後一段自己在電腦前,眼淚突然就流下來了。
因為她意識到,很多非遺文化,像極了一個垂暮的老者,很多時候是無奈的,只能不斷回望,卻又束手無策,他也需要被很多人看見,需要被很多人關注。
而現在,更多專注技藝的手藝人和自媒體的加入,讓這位老者,終於不斷地被看見,也更多地被人們所喜歡。
所以當記者問她,你的作品如何能在那麼多人之中獨樹一幟的時候——
李子柒笑著說,“那真的不重要了。”
是的,我想說,總會有人學習她的鏡頭畫面,也總有人模仿她的敘事方式,想要成為下一個她,甚至還試圖奪走她的名字。
但他們忘了,在當下這個被充滿焦慮的快餐文化裹挾的時代,她的存在本就無代餐,她用匠心返璞歸真,成為人們的詩與遠方。
這個世界依然需要李子柒,那個溫暖的、有力的李子柒。
編輯:Yijie
設計:小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