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歲那年,她在璀璨時隕落。
2024 年最期待的音樂傳記片,一定包括這部《Back to Black(回到黑暗)》。
“你回到她的身邊,而我回到黑暗之中。”
艾米 · 懷恩豪斯,一個聽起來,以為是上世紀爵士女伶的名字,聽著老靈魂一般自然的歌聲,以為她活了很久,很久。
她是很多天後的偶像。 阿黛爾說,她只做熱愛的事,從不妥協。 Lady Gaga 說,因為她,我站在這個舞臺上不會覺得孤單。
千禧年最成功的女歌手, 20 多歲就拿到了六座格萊美提名...然而她卻在 27 歲 那年,用 3 瓶威士忌結束自己的生命。
曾經讓世人驚豔的歐美女嗓,卻總是在最璀璨時匆匆隕落。
是誰殺死了她們?
1.Amy Winehouse
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出生在倫敦北部的猶太姑娘,一生只出了兩張專輯,卻在樂壇成為最耀眼的傳奇。
如果聽過艾米唱歌,就知道她一定是天賦型歌手:無需鋪陳,沒有用力過猛,把爵士唱得像說話一樣自然。
她出生在一個很有音樂氛圍的家庭,父親是一個爵士樂迷,外祖母還曾經是一名爵士歌手。
少年時代的艾米,沒有煙燻妝,還有點嬰兒肥。
和她的音樂天賦並行的,是破碎的成長環境。
9 歲時,艾米父母離婚。父親再婚,她跟著母親生活,父女二人的關係始終有隔閡。
父母的分離造成的影響,在艾米以後的生活中如影隨形。
13 歲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接受抑鬱症治療。說髒話、文身、逃學,而爵士樂是她生命中唯一的救贖。
艾米的天賦無從遁形,在 2004 年,她發行了《Frank(坦率)》,接連獲得了全英音樂創作大獎,和最佳當代歌曲獎。
很多人記住了這個肆意的,痛苦而孤獨的女聲,而鮮少有人關注到這些歌聲正是歌手內心世界的真實顯現。
後來艾米愛上了 Blake Fielder,一個與她一樣問題重重,在 9 歲時就嘗試割腕自殺的男人。
艾米形容他是“一個可以讓我真正快樂去愛的人”,而布萊克形容她是“與我有著相似創傷的人”。
在“戀愛腦“的報導之外,對於艾米而言,也許她明知危險,但更不願意錯過一個能理解自己痛苦的人。
而在兩人的關係崩壞之後,艾米陷入了失控:厭食、酗酒、精神崩潰。
兩人分分合合,在不穩定的關係中,最穩定的竟然是酒精和藥品,而真正讓艾米獲得短暫安寧的,是 Blake 在入獄後,兩人終於離婚。
在愛情之外,親情對艾米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在紀錄片《艾米》裡,當這位女歌手深陷毒海時,曾經拋棄她的父親重回身邊,而所做的一切是:讓她繼續演出,繼續賺錢,並在她 她療養期間帶團隊進行拍攝。
艾米從來沒有真正好起來,“喪”是沒有止境的。
2008 年 2 月,艾米憑《Back To Black》斬獲格萊美 5 大獎項,成為英國最榮耀的歌手。
而當時媒體把她形容為“毒後”。
後來艾米被格萊美提名,主持人開玩笑地說:“誰又能把那個醉鬼叫醒,告訴她這個訊息?”
在酒精和絕望中,她的狀況一落再落,她拒絕演唱為前夫寫的熱門歌曲,不斷酗酒來自我麻痺,昏迷,在舞臺上拒唱,面對歌迷的噓聲痛哭。
2011 年 7 月 22 日的晚上,艾米播放以前歌唱的影片和保鏢一起看,她邊看邊笑說:你看,老孃真 tm 會唱歌!
次日,她喝下三大瓶威士忌,和世界告別。
也是在那一年,阿黛爾在演唱會上,演繹了那首《Make you feel my Love》,送給這個全英最具才華的爵士女歌手。
世界記住了艾米的歌聲,同時回想的還有那句她說過的話:
“如果沒有所謂的天賦,只要我能好好走在大街上,無憂無慮的,我會願意的。”
2.Whiteney Houston
“對我傷害最大的,就是我自己。”
在艾米走後的次年,壟斷樂壇 20 年的她,也走了。
2012 年 2 月 11 日,格萊美頒獎晚會前夜,惠特妮 · 休斯頓被發現溺亡於洛杉磯的浴缸之中。
就算你沒怎麼關注過歐美音樂,也一定聽過她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知道那部經典電影《歌手》,還有那首給無數人力量的《When You Believe》。
牛姐說,她影響了每個夢想唱歌的女孩。
惠特妮成長於一個音樂世家,“靈魂樂”祖師奶奶 Aretha Franklin 是她的教母。媽媽,表姐都是當時著名的歌手。
從小深知自己一定會站上更大舞臺的惠特妮,成名之路很順利,從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她稱霸了歐美樂壇。
她的聲音可以說是美國精神的代表,磅礴而大氣,去南非唱歌時,曼德拉親自出來迎接, 美國海軍歸來,能聽見惠特妮唱歌,是莫大的安慰和褒獎。
而在遇到鮑比 · 布朗後,惠特妮的人生,換了一個走向。
惠特妮愛上了這個總是以打架、酒駕、嗑藥等負面新聞的壞男孩,並且與他一同墜入萬劫不復。
婚後的惠特妮,事業一落千丈,狀態再難回到當初。
而她說,Bobby Brown 是她的毒品,但兩人本就是一體的,無法分開。
糾纏數載,2007 年,惠特妮終於和布朗離婚,並且重新回到舞臺。
雖然呼聲很大,但實力卻已大不如前。
很多人評價惠特妮,說男人、藥品、酒精,毀了她。 而惠特妮的回答卻是:我受到的最大的傷害來自我自己。
也許她從來都想放逐自己,直到終於遇見那個給她提供抓手的人。
2012 那年,所有人等著傳奇歸來,而她選擇謝幕,只剩歌聲在世界繼續飄揚。
3.Karen Carpenter
她的聲音代表了一個時代,以及一場回不去的從前。
美國傳奇歌手凱倫 · 卡彭特,32 歲時,她早早和世界作別。
你也許不熟悉凱倫的名字,卻一定知道她和哥哥的樂隊組合:卡彭特,以及那首《Yesterday Once More》的旋律。
凱倫和哥哥組成的卡彭特樂隊,一共推出了 41 張唱片,銷量超過 8000 萬張以上,並且奪得過三座格萊美獎。
凱倫也是一個天賦型選手,4 歲的時候,她就開始學習芭蕾、踢踏舞和雜技,從小在哥哥理查德的影響下學習樂器,成為了一名鼓手,並且可以一邊打鼓一邊唱歌。
優美溫暖,有如絲絲低吟。
他們的母親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卡朋特兄妹在音樂方面的才華與天分,並且積極幫助他們,引導他們走上了音樂的道路。
13 歲的時候,甚至“孟母三遷“,母親帶著卡彭特兄妹搬到加州,只為給他們創造更好的音樂環境。
起初,卡彭特樂隊並沒有一炮而紅,他們和好友 Webs Jacobs 的第一盒樣帶以失敗告終。
直到 1968 年,兄妹倆的首張專輯《offering》藉助 beatles的《Ticket To Ride》得到了注意,他們的流行搖滾風格,也被更多人喜愛。
那是所有人失去信仰,沉迷酒精和失落的年代,而卡彭特兄妹充滿愛意的歌聲,還有凱倫舒服的嗓音,讓無數人“耳邊一亮“。
最出名的歌,除了《Yesterday Once More》,還有那首《Close to You》,這也是國人最開始接觸到的西方歌曲之一。
但與音樂天賦相背的,是凱倫充滿創痛的童年。
雖然凱倫並沒有和酒精,毒品結緣,但她與另一種“自毀”奮戰:身材焦慮。
從小她就身材偏胖,經常因為超重而受到嘲笑,家人曾經笑稱她有“嬰兒肥”,而這些玩笑之語,卻被凱倫當了真。
她關注自己的身材,對自己的飲食到了變態苛求的程度。
伴隨著成名之路的,是她愈發嚴重的厭食症。
而據後來的友人回憶,凱倫的父母也把無限的偏愛給了凱倫的哥哥理查德,而很少對凱倫有著情感方面的關注。
被家人忽視與壓抑的生長環境,也許某種程度上,讓凱倫的內心在名望和安全感之間無限拉扯。
她曾經結婚,又在 15 個月之後離婚,曾經短暫擺脫過厭食症,卻在即將好轉時終止治療。
1983 年 2 月 4 日,凱倫死於因減肥患慢性厭食和神經過敏,那年她 32 歲。而在生命的最後,也許她得到了她曾經渴求的東西 —— 她是在母親懷中離世的。
凱倫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簡單的文字:a star on earth,a star in heaven。
而在她去世後,家人的醒悟姍姍來遲:他們創辦了“卡倫 安娜 卡朋特 紀念基金”,主要資助厭食症研究。如今這個基金已經更名為“卡朋特家庭基金”,並增加了對教育及藝術等的資助。
隨著她的隕落,屬於卡彭特的時代也宣告終結。
理查德後來獨自開始了音樂創作,但世界把愛化成了懷念,早已留給了那個叫凱倫的女孩。
福克納說,過去從未消亡,甚至它從未過去。
當她們隕落,世人開始追索傳奇消逝的原因,並且給後世一些警醒。
但也許對於這些透過燃燒甚至自毀,把藝術留給世界的人們,最好的便不過是少一點評判,多一分想念。
天空沒有留下痕跡,但鳥兒已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