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喧囂褪去,電影歸於電影。
春節檔冠軍這個矚目的名頭,沒保得了開工後《熱辣滾燙》在院線市場的“榮華富貴”,日冠易主,預測票房也從原來的40億縮水到現在的35億,形式大於內容的弊端,昭然若揭。
口碑發酵,《第二十條》頹勢消弭,勝勢漸顯。
彎道超車“名作之壁”《熊出沒》,春節檔票房穩如磐石的《飛馳人生2》也被它甩在後頭。
《熱辣滾燙》招架不住《第二十條》的鋒芒,票房榜上退位讓賢。
登頂單日票房冠軍,預測票房節節攀升。
《第二十條》這把逆風局打的疲憊,亦打得漂亮,從墊底到拔尖的翻盤,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
局勢變天,再看口碑,有了差距,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先來看看《第二十條》,扎堆的好評,誇到不重樣,《滿江紅》之後,瀰漫在網路上“看到張藝謀這三個字繞道走”的愁霧,終被打散。
“老謀子的又一精品。”
“真情中透露著世俗,世俗中透露著正義,詼諧和正義並存流露真性情。”
“正義是什麼?法律為誰而設?這部電影給這兩個問題交了一份相當完美的答卷。”
喜劇裡嵌苦難,兩種極致的風格,被張藝謀捏碎揉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笑完了哭、哭完了笑的觀影奇觀。
很多電影喜頭悲尾,開始樂開懷,結尾很煽情,笑點和淚點在故事的設定上涇渭分明。
《第二十條》混在一起,前一秒讓你笑,後一秒就能讓你哭,結尾還能讓你在模糊的淚眼裡擠出笑意,這種情緒上的大起大落,掌控著觀眾的注意力。
多達兩小時的觀影,眨眼一瞬。
比如韓明和李茂娟在車潮洶湧的公路上圍追堵截要上訪的張貴生。
兩人合聲呼喊、聲嘶力竭的模樣,令人忍俊不禁。
忽然,炸耳的碰撞聲讓已經湧到嗓子眼的笑聲又憋了回去,張貴生的生命戛然而止,再聞不見其人,只剩被撞癟的頭盔,染著血。
這種眼球與情感上的雙重衝擊,壓得人喘不過氣。
再比如張主任與李茂娟在飯桌上的針尖對麥芒。
話趕話揭人短,喜劇效果拉滿,然,幽默之餘劍拔弩張的談判氛圍又讓人窒息,矛盾似乎無解,此時皆為護犢子的父母,站在哪方的角度看都沒錯,那誰有錯?
有人說,大篇幅的吵架戲是敗筆,沒營養沒意義莫名其妙。
在小學弟看來,非敗筆實為精華。
雞毛蒜皮、拌嘴吵架讓觀眾找不到喘息的餘暇。
也在你說罷我登場間讓故事接了地氣,可觸的生活質感,像面鏡子,照見大銀幕前的你我他:這不就是我家嗎,有點汗流浹背了。
整部電影半饅頭半洋蔥。
瑣碎家常,看似平淡卻越嚼越香,尖銳案子,越往裡剝越辛辣刺目,普通老百姓經歷過的現實痛點,被張藝謀狠狠戳破,就著饅頭吞洋蔥,淚流滿面、感同身受。
呂玲玲的「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韓明的「一次犯罪汙染的是水流,而一次司法不公汙染的是整個水源」。
這些陳詞的振聾發聵,並非空喊口號式的正義,而是把現實毫無保留的扒開給你看,不是說教,是紀實。
張貴生的冤是過去的悲劇,兒子見義勇為反被潑髒水是韓明現在的感同身受。
郝秀萍一家在絕望邊緣搖搖欲墜是將來公平正義該何去何從?
觀影時複雜的情緒憋屈了兩小時,在最後結尾全然釋放。
被世人世事模糊的對與錯,隨著韓明的呼號拉起一道明亮又堅定的紅線。
有道是聽風八百遍,才知是人間。
張藝謀用一部電影,借一個熱鬧的檔期,道一場酐暢淋漓的深度表達,無需八百遍,只需一遍,深刻入裡,說透老百姓最樸素的期待,有感動,有深思,有憤怒,有覺悟,意義非凡。
再來說說《熱辣滾燙》,鋪天蓋地的營銷無孔不入,一茬狠過一茬。
電影沒上映前捂著不揭鍋,堅決不露面,電影上映後,官媒採訪、彩蛋花絮、劇情解析統通安排上,浴火重生的勵志屬實迷人眼,春節親朋好友聚餐又多了個話題:賈玲減肥。
春節檔接近尾聲,以為宣發被掏空了,沒想到賈玲的大招憋在最後。
燙成大波浪,穿上晚禮服,胖玲和瘦玲隔空對唱的鏡頭,看得人熱淚盈眶,真是一盤精密佈局的大棋。
這樣看,正如網友們所說,賈玲是個頂尖的專案負責人,那是不是個好導演?
營銷這股風颳過,細品電影,與井噴的票房背道而馳的口碑,給出了答案。
“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
“減肥是勵志的,電影是難看的,營銷是成功的,新年是難過的。”
“前半段看著容易出戏,後半段全靠bmg和運鏡遮掩不足,結尾看著還行,但減肥賣點噱頭過大,把好的壞的都掩蓋了。”
整部電影給我的感受是“平淡”。
前半段各種抖包袱的情節,夠好笑,但稀釋了生活捶打在樂瑩身上的痛,宅家多年再踏入社會,社交的難,工作的難,賺錢的難,生活的難,被一筆帶過。
後半段滿屏張揚的“熱血”,純靠減肥100斤帶來的視覺衝擊,以及BGM的造勢烘托。
故事的鋪墊是虛的,是匱乏的,觀眾被調動起來的情緒,是瞬間的上頭,而非迴盪在心底長久的震撼。
若非彩蛋花絮的彌補,觀眾亦無法體會電影裡樂瑩瘦身100斤的艱難。
賈玲在電影外的過度曝光,也會影響觀影體驗,那種反差帶來的驚喜,被嚴重消解。
說來也巧,《第二十條》和《熱辣滾燙》裡都有“高樓縱身一躍”的鏡頭。
放在一起看,導演功底一目瞭然。
張藝謀拍出的“跳樓戲”,沒有慢鏡頭,沒有特寫鏡頭,就那一瞬,人落車癟,墜聲驚耳,真實且有壓迫感,把生命的轉瞬即逝拍出來的。
鏡頭戛然而止,但撲面而來的搖撼,讓人久久回不過神。
賈玲拍出來的“跳樓戲”,是反覆72遍後的最終呈現。
拍得含糊其辭,激起大範圍討論,樂瑩墜樓卻安然無恙,有人說是厚厚的脂肪保護了她,有人辯心死的象徵罷了。
急風破窗,驟雨淋面,裹著單薄衣縷的胖女人臥在視窗。
苦痛湧來,義無反顧跳了下去,墜落的過程剪輯過,噼裡啪啦一頓響,四仰八叉躺在廢墟里的樂瑩闖入鏡頭。
這裡的“痛徹心扉”,同樣因為賈玲的處理有所削弱。
如果像張藝謀那樣直白不美化,原汁原味的保留,這種跌入谷底欲蛻變的情緒,或許會更飽滿。
賈玲的演技,也是電影裡的一大缺憾,有形而無魂,是無比薄弱的。
大碼衣服都遮不住的肥肉,自帶醜陋,和那種只有長期呆在黑暗裡才滋生的腐朽味,讓樂瑩前期的“喪”有了形。
為塑魂,賈玲壓低聲音,臺詞都聽不清,又控制表情儘量冷漠,然而這種演出來的愚笨、唯諾、無生色,不見喪感,盡顯刻意。
這種演法貫穿始終,讓後期的覺醒都有點站不住腳。
懂市場,贏在當下,懂藝術,贏在將來,有的電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露了怯,有的電影會釀出陣陣餘香。
輿論不鬧騰了,真正的好才能看得見,且瞧著吧!
更多精彩八卦內容,盡在,點個關注不迷路哦!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