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8月15日從來都不是一個普通的日子。這一天,是抗日戰爭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紀念日。
可就在2024年的這個特殊日子裡,陳凱歌的新作《志願軍:雄兵出擊》上演了一出讓人目瞪口呆的"驚魂記"。
這事得從一張海報說起。
當天,陳凱歌的新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剛好殺青,團隊第一時間釋出了預熱海報。可這海報一出,直接炸翻了網友的評論區。
不是因為海報多驚豔,而是太"驚悚"了。
海報裡沒有半個志願軍英雄的身影,卻放了個畫著小丑妝的小女孩。詭異的妝容,陰森的氛圍,這哪像是一部講述志願軍英雄事蹟的電影海報?更像是在拍恐怖片。
"這是在拍志願軍還是在拍驚悚片?"
"用鬼的形象來宣傳志願軍電影,這是什麼操作?"
網友們的質疑不止於此。細心的網友發現,這個叫張熙然的小女孩身上的服裝也大有問題。白色的裙子配上中間一朵大紅花,帽子也是白底紅花的設計,這配色、這樣式,怎麼看都像是在致敬日本國旗。
而這,正好發生在8月15日這個抗戰勝利紀念日。這種巧合,實在讓人難以相信是無心之失。
面對洶湧的質疑聲,電影宣傳方趕緊出來"滅火"。他們解釋說,海報中的小女孩角色叫李曉,是個被外國人收養的戰爭孤兒,經常被迫扮成小丑在宴會上供人取樂。
這解釋不但沒能平息爭議,反而引發了更大的質疑:"這不就是在討好西方嗎?"
"拍志願軍題材,為什麼非要從一個被外國人收養的孤兒視角來講?"
輿論持續發酵,宣傳方不得不釋出道歉宣告。但這份宣告卻又是一記"神助攻"。宣告中不但沒有誠懇道歉,反而強調李曉的經歷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一根刺",這下可好,直接把話題引向了更敏感的方向。
網友們開始發問:"陳導演,這根刺是紮在誰心裡?是不是您自己心裡也有這麼一根刺?"
一場本該慶祝殺青的宣傳,就這樣變成了一場公關危機。這次的風波,不僅暴露了創作團隊對歷史題材的輕慢態度,更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陳凱歌的創作立場。
這個"意外"背後,到底是一時疏忽,還是另有隱情?答案或許得從陳凱歌的創作軌跡中尋找線索。
說起陳凱歌的導演生涯,不得不提他的成名作《黃土地》。這部電影讓他一舉成名,也成就了他的"國際導演"身份。
但鮮為人知的是,《黃土地》的成功,背後還有一段"機緣"。
當時的陳凱歌正和第一任妻子洪晃在一起。這位美籍妻子因為欣賞《黃土地》而對陳凱歌青眼有加,卻不知道陳凱歌看中的是她手中的美國綠卡。
這段婚姻,為陳凱歌打開了通往國際的大門。
近幾年,隨著主旋律電影成為市場熱點,陳凱歌也趕上了這波浪潮。《長津湖》的問世,讓很多人以為他要重回巔峰。
但細心的觀眾發現,這部講述抗美援朝的電影裡,藏著一些讓人不舒服的細節。
在展現戰爭場面時,鏡頭給了太多美軍轟炸的"壯觀"畫面。那些震撼的特效、絢麗的爆炸場景,彷彿在刻意渲染美軍的"強大"。
反觀志願軍這邊,卻很少有特寫鏡頭來展現他們的英勇抗爭。
"這不對勁啊,拍抗美援朝,怎麼像在拍美軍宣傳片?"
"為什麼要把美軍轟炸拍得這麼美?"
如今看來,從《黃土地》到《長津湖》,陳凱歌的創作一直在尋找一個平衡點:既要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又要迎合國際市場的口味。
但在這種"兩頭討好"的過程中,他的作品卻總是暴露出某種"親美"傾向。
說起陳凱歌的感情史,簡直就是一部"豪門恩怨劇"。從"綠卡婚姻"到"拋棄糟糠",再到"小三上位",每一段都充滿戲劇性。
最初的洪晃,是個能力強悍的美籍女強人。這段婚姻表面看是因為她欣賞《黃土地》,但明眼人都知道,陳凱歌是衝著美國綠卡去的。
靠著洪晃的資源,陳凱歌的事業蒸蒸日上,很快成了名導。
但人紅是非多,陳凱歌遇見了倪萍。他向倪萍許諾:"等我成功了,一定娶你。"就這樣,倪萍開始默默付出,把陳凱歌的生活打理得妥妥帖帖。
在外人眼裡,他們早就是一對。
好景不長,戲劇性的轉折來了。
明豔動人的陳紅出現了,陳凱歌被她迷得神魂顛倒。於是他開始玩起了"平衡術":白天和倪萍做"表面夫妻",晚上和陳紅暗度纏綿。
這種日子本能一直過下去,可陳紅的肚子不答應了。
"必須做出選擇!"陳紅亮出了自己的王牌。
結局顯而易見,年輕貌美又懷了孕的陳紅贏得了這場"宮鬥"。陪伴多年的倪萍,就這樣被無情拋棄,多年的等待付諸東流。
這段感情史一直被公眾詬病,直到近幾年才漸漸平息。但最近兒子陳飛宇的"睡粉門"又把這些舊事重新翻了出來。
從這些情感糾葛中,我們似乎能窺見陳凱歌的為人處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認利益不講情義。這樣的性格特徵,是不是也反映在了他的電影創作中?或許,這就是他總能在商業和藝術之間遊刃有餘的秘訣吧。
說到陳飛宇,這位星二代可沒少靠老爸的資源吃飯。從出道開始,陳凱歌就給兒子鋪好了星途,各種影視資源輪番遞送。
可惜演技實在太尬,再好的資源到他這兒都成了白瞎。
誰料到,今年年初陳飛宇終於火了一把。只不過這次走紅不是因為演技有進步,而是因為一組"床照門"。更勁爆的是,爆料人還是女方的老公,這下可好,"睡粉""小三"的標籤一次性全部安排上了。
一直標榜家教嚴格的陳凱歌,這下可是被兒子坑慘了。
但這還不是最爆炸的。深扒下去,陳家的國籍問題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先說陳飛宇,從小在美國長大,一直到要進娛樂圈才回國。有意思的是,他的小名叫"阿瑟",這名字乍一聽沒啥,但網友們一查,好傢伙,這不就是跟一位美國大將重名嗎?陳凱歌偏偏還特別喜歡叫這個小名,這下可就耐人尋味了。
再看陳凱歌本人,雖然現在顯示的是中國籍,但他手裡可一直捏著美國綠卡呢。明白人都懂,這是在兩邊下注,為自己留條後路。
到了2021年,為了讓兒子在國內娛樂圈混得更好,陳飛宇才把美籍轉成中籍。
從"阿瑟"到美籍,再到現在的"愛國導演",陳家這一套"變臉術"玩得可謂是爐火純青。
細想想,一個導演連自己的根在哪兒都說不清楚,拍出來的"主旋律"電影,又怎麼可能有真情實感?這次的海報風波,或許不是意外,而是必然。
這次陳凱歌的《志願軍》風波,看似是一場簡單的海報事故,實則暴露了更深層的問題。
拍攝歷史題材,尤其是關於志願軍這樣的英雄題材,可不是靠噱頭和流量就能糊弄過去的。這不是拍偶像劇,一個造型出錯了還能重來,一部關於志願軍的電影,每一個細節都關乎民族情感,每一幀畫面都承載著歷史記憶。
什麼是一個導演的底色?就是在這種細節中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價值取向。從《長津湖》裡對美軍轟炸的刻畫,到這次海報裡暗藏的日本元素,陳凱歌的創作一次次挑戰著觀眾的底線。
"雙面導演"玩得再溜,也架不住狐狸尾巴總有露出來的時候。這次的爭議海報,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對於創作者來說,這事兒值得深思:拍歷史題材不是為了討好誰,更不是為了博取流量,而是要對得起那段歷史,對得起那些英雄。
志願軍的事蹟不需要花裡胡哨的包裝,他們的英勇本身就是最好的藝術。
留一句忠告給還在觀望的觀眾:用腳投票,對這種不尊重歷史、不敬畏英雄的作品,咱就別給它送票房了。畢竟,看電影跟選導演一樣,得看看他是不是真心實意地在講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