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正文
近一段時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信心”是A股市場行情的最大變數,基本面及技術面已不能客觀反映A股市場真實的內在波動原因,只有盤口語言才能真實反映A股走勢真實現狀,而2024年開年以來A股的盤口語言所反映出的就是“信心”嚴重匱乏,A股越跌,信心越不足,過去“跌出來的機會”,現在正在強化為“跌出來的風險”。
內在原因在於,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的A股市場高槓杆的衍生品較多,高槓杆所帶來的就是“滾”式地放大受益與風險,現在的A股下跌,就是形成了“雪球”產品、“兩融”產品、股票質押產品、股指期權產品、股指期貨產品等金融衍生品“滾雪球”式地風險釋放。
我們在近日的報告中提出“結構風險釋放完畢,系統風險謹慎應對”,就是指“雪球”產品敲入完畢,由於“雪球”主要物件是中證500及中證1000,以中小市值股為主,且規模僅2000億左右,對市場的影響有限,且是結構性的。
但我們所強調的是,隨著大盤的下跌,接踵而至的風險釋放就是“兩融”產品,A股“兩融”餘額在1.4萬億,由於“兩融”涉及到全A股股票,既有中小市值股,也有大市值藍籌股,且藍籌股流動性較好,容易賣出,一旦“兩融”風險釋放,則對A股而言,將是系統性的風險釋放。
本週一,大盤低開低走,A股繼續大幅下跌,大盤一度跌至2635點,A股市場盤中一度有3600家個股跌幅超過9%,佔全部A股66%,中證2000指數盤中一度跌幅超過10%,算數平均股價盤中一度跌至14元/股,今年以來的A股風險釋放程度超過了2018年下半年因股票質押所帶來的風險釋放程度,本週一的盤口語言所表達的是A股全面系統性風險釋放已逼近,系統性風險釋放的大盤臨近點就在2600點附近。
恰在大盤逼近2600點關口,在市場流動性枯竭之際,場外資金進場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奮力拉昇金融股及科技成長的龍頭股,以達到穩定市場情緒、緩解市場恐慌心態的目的,但“中字頭”股對流動性的“虹吸效應”仍存,“蹺蹺板”現象依舊,市場賺錢效應仍未得到改善,市場情緒逐步平穩,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場“信心”恢復則非一日之功。
我們一直強調,“信心”是A股行情最大的變數,“信心”來自於強有力的穩增長政策,“信心”來自於強有力的救市政策,“信心”來自於場外資金對A股進行強有力的流動性干預,“信心”來自於如何讓投資者不再恐慌,“信心”來自於市場賺錢效應的恢復,“信心”來自於流出的資金能夠迴流,A股市場“不差錢”,差的就是“信心”,指數是虛的,“信心”是實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市場“信心”重塑。
市場“信心”恢復,在技術上就是要回復市場人氣與士氣,從A股的歷史上看,能夠帶動A股市場人氣與士氣的不是“中字頭”,而是“券商+雙創”,券商與雙創不漲,A股難漲,券商與雙創上漲,則A股難跌,券商是行情的旗幟,雙創是行情的賺錢效應,旗幟是方向,賺錢效應是動力。
在週一上午經過3000家個股跌幅超過9%後,機構資金改變了救市策略,午後創業板在醫藥、半導體及新能源帶領下,收復當日失地,白酒股、城商行接過了“中字頭”及四大行的“接力棒”,帶領大盤逐步收復失地,“雙創”在50指數帶領下以上漲報收,大盤盤中還一度收復當日失地。
但我們還是注意到,週一代表中小市值股的國證2000及中證1000仍跌幅較深,2900家個股跌幅超過9%,市場結構分化依舊,市場情緒雖有所平穩,量能雖有所釋放,監管層也就股票質押有關情況答記者問,2635點有望成為階段性低點,但市場“兩融”及股票質押的系統性風險仍存,市場情緒波動較大,趨勢性下跌風險還未解除。
當前,若要化解市場系統性風險,就要解決中小市值股的結構性流動性危機問題,僅拉動大市值藍籌股及主要寬基指數大市值股作用有限,需吸引場外資金流入,須要恢復市場賺錢效應,促進流動性良性迴圈的“八二”現象,遠強於指數虛高的“二八”現象,若中小市值股的流動性危機不化解,A股企穩回升仍較難。
週一滬深兩市總成交量有8774億,較上週五增加8.9%,意味著隨著大盤的回落,有場外資金流入接盤,“圍城”效應有所提升,從量價關係及“雙創”走勢看,2635點有望成為階段低點,至於能否走出反彈,市場風格必須轉換,風格反轉,“八二”現象迴歸,大盤反轉;若風格依舊,則“二八”現象依舊,大盤難強。
另外,我們可以注意到,中證1000ETF(512100)週一成交量達到4938萬元,較昨日成交量約增加713.2%,創基金設立以來的最高點,單日成交量、換手率的暴增已經可以看出國家隊切入中小市值股的“救市痕跡”,中小盤持續良久的流動性危機或有望在近期得到解決,相信針對A股市場,更為全面、更為均衡的“託底”工具就在不遠處,一定要保持信心與耐心。
投資策略不變:一是忍耐,不喪失希望,沒有永遠下跌的股市,只要堅忍,就會迎來黎明的曙光;二是無懼,不被大盤波動所嚇到,不被市場情緒所左右,做好把握恐慌帶來機會的準備,擇機買入被錯殺的、跌幅較深的科技成長股;三是冷靜,不人云亦云,不為漲喜,不為跌悲,機會沒有時不輕易進場,機會出現時不輕易錯過,越跌越要調整好持倉結構,為未來市場反攻做好充足準備。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