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大勢看財經 2024年12月03日
近年來,全球產業鏈不斷延長,格局正經歷深刻的變化。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歐洲能源危機、地緣政治及國內經濟放緩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使得中國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調整其在全球範圍內的佈局。如今,中國企業掀起一股新的出海浪潮,“不出海,就出局”成為共識。
近年來,全球產業鏈不斷延長,格局正經歷深刻的變化。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歐洲能源危機、地緣政治及國內經濟放緩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使得中國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調整其在全球範圍內的佈局。如今,中國企業掀起一股新的出海浪潮,“不出海,就出局”成為共識。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改革開放以來,在積極利用外資的同時,也不斷加大對外投資力度。總的來看,以中美貿易戰為分水嶺,中國對外開放程序可以分為1978年-2018年的上半場,美西方國家希望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體系;2018年進入下半場以來,美西方國家逐漸重視供應鏈安全,打造“去中國化”的經濟全球化。
因此,中國企業也開始想辦法在演進的全球產業鏈上尋找新的位置。以“連結世界,共創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簡稱“鏈博會”)將於11月26日至30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舉行。就是旨在讓更多企業瞭解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變局和動態,從而在開放型國際合作平臺上,積極嵌入國際重構的產業鏈供應鏈。
全球產業鏈正在重構
中美貿易摩擦前,中美貿易主要以直接貿易為主,中國供應商直接將成品賣給美國客戶。中國憑藉產業鏈強大的配套能力、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良好的物流基礎,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是全球製造業中心和供應鏈中心。然而,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的衝擊使得美歐等國家逐漸強調產業鏈安全,推進再工業化和製造業迴流,實施“中國+1”戰略,培育替代中國的東南亞、印度和墨西哥等生產基地,構建“去中國化”的全球產業鏈,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測算,2021年-2023年,中國企業的直接美國客戶佔比下降了約10%,但中國依然保持穩定的全球貿易份額,原因在於中國供應商和美歐客戶之間增加了許多中間企業,大量中國的中間品經越南、印度、墨西哥等“中間商”國家組裝後,還是出口到了美歐等國。這種“雙節棍”供應鏈形態意味著中國與美歐的直接貿易(成品)將大量減少,與“中間商”國家的直接貿易(中間品)將大量增加。中國對美歐出口減少的份額由東盟、拉美等“中間商”市場填補。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中間品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5.53萬億元,佔整體進出口貿易額的61.1%,創歷史新高。中國對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的貨物出口額按年增速均為負增長,分別為-5.3%、
-8.1%、-3.5%和-2.2%,顯示發達市場的訂單在減少或轉移。同時,中國對越南、墨西哥、印尼、印度等國家的中間品貿易則大幅增長。其中,中國與越南的中間品進出口佔比近七成。中國商品出口的結構變化反映中國產業鏈正在轉移海外,全球供應鏈重構正在發生,對中國企業的經營策略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美貿易戰前的中國企業出海
第一階段(1978年-2001年),以出口商品或獲得能源、金屬等自然資源為主,投資區域集中在東南亞,亞太地區投資規模佔比接近九成,投資主體以國企為主,少數優秀民營企業開始嘗試出海。1998年,比亞迪在荷蘭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主要做手機電池及零部件業務,為比亞迪在歐洲市場的業務拓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2001年-2008年),中國企業的出海戰略逐漸從資源獲取轉向獲取技術和市場,開始併購國際知名企業,投資區域開始轉向歐美,亞太地區佔比下降,投資主體仍然以國企為主,但民營企業逐漸增多,其投資存量佔比已達30%左右。例如,聯想集團於2005年成功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透過併購,聯想不僅獲得了先進的技術和品牌,還迅速進入了國際市場,提升了企業的國際知名度。
第三階段(2008年-201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積極尋找投資機會,低價購買海外廉價資產,重點是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經濟體的資產。例如,2009年,吉利汽車收購了瀕臨破產的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公司DSI,掌握了關鍵的汽車變速器技術。
與此同時,國內人工、土地、稅收等生產要素成本上漲,特別是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部分中國企業為尋求更低成本投資東南亞等“一帶一路”國家,帶動中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利用外資(對外直接投資1231.2億美元,利用外資1195.6億美元),成為資本淨輸出國。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歷史峰值,達1961.5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812.3億美元,佔全球直接投資比重13.5%。
對外投資併購日益活躍,當年併購專案765個,遍佈74個國家/地區,實際交易金額1353.3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865億美元,佔當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44.1%。投資區域以歐美和亞太並重。從投資主體看,非國有企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投資存量佔比持續上升約50%。
中美貿易摩擦後的中國企業出海
中國為世界提供了30%的產能,但僅貢獻了14%的消費。在國內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需求不足和國際貿易條件緊縮的情況下,中國難以錨定更多的製造能力,產業外遷和出口替代將成為難以逆轉的趨勢。
從成本驅動看,中國企業在越南、印尼等發展中國家建廠,從勞動力成本、稅收減免、物流及原材料成本等多方面壓縮開支,提升利潤率。在勞動力成本方面,根據CEIC測算,2023年中國的人均月收入(1336美元)遠高於墨西哥(893美元)、馬來西亞(763美元)、泰國(445美元)、越南(332美元)、印尼(192美元)等國家。
稅收成本方面,中國的企業所得稅佔總稅收的比例為25%-27%左右,而美國佔比只有10%-14%,中國普遍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物流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亦相對較高。
從市場驅動看,一是國內經濟疫後修復不達預期,房地產市場低迷,居民預期偏弱,消費信心提振困難,導致總消費率偏低,企業內銷市場佔有率提升面臨較大困難。二是大量企業和資本扎堆湧入新能源、光伏等產業政策扶持行業,導致產能規模急劇上升,在外迴圈不暢情況下,產能遠大於國內需求,市場飽和且競爭激烈。
在激烈競爭下,企業不斷壓低成本,大打“價格戰”,大幅擠壓企業盈利空間。反而在海外可以提高價格出售。有些出海新能源車,其國內外售價存在明顯的倒掛現象,在歐洲市場一般比國內貴一倍。因此,新能源、網際網路、高階製造等一批有競爭力的新興高科技企業主動出海,尋求新的增長空間。例如,比亞迪、寧德時代等新能源企業在匈牙利設立車生產基地,開拓歐洲乘用車市場。
從風險驅動看,美國推動製造業迴流,推出“近岸外包”與“友岸外包”政策,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提高產品補貼申請門檻,甚至對核心原材料實施出口管制;歐盟提出“經濟安全”戰略,並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起反補貼調查,促使中國企業被迫採取遷移生產基地、技術授權等方式保住歐美訂單。比如,中國公司敏華傢俱(Man Wah Furniture)於2022年在墨西哥設立大型廠房,生產100%“墨西哥製造”的躺椅和真皮沙發,客戶是好市多(Costco)、沃爾瑪(Walmart)等美國大型零售商,除了節約物流成本,還可以規避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和制裁。
中國企業出海新趨勢
製造業對外投資份額穩步提升。截至2022年末,製造業是對外投資最為活躍的主體,共有9201家,佔境內對外投資者的31.8%;製造業對外投資存量2678.2億美元,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的9.7%,主要分佈在汽車製造、計算機/通訊及其他電子裝置製造、專用裝置製造、其他製造、醫藥製造、非金屬礦物製品等領域,其中汽車製造業存量631.8億美元,佔製造業投資存量的23.6%。
製造業上市企業海外建廠數量明顯增多。2010年以來,上市公司海外建廠逐步提速,在2013年、2016年和2019年達到相對頂峰,並且在疫情之後開啟了新一輪的海外建廠熱潮,2023年建廠數量創新高,擴張速度持續上行。根據上市公司披露公告統計,截至2023年11月,A股企業中進行海外建廠的企業數量達到399家,較2018年末數量實現了翻倍。海外建廠企業主要集中於勞動密集型、受制裁力度較大、海外需求廣闊的製造業。
具體來看,海外建廠企業以電子、機械和汽車為主,化工、醫藥和輕工製造次之。企業海外建廠數量較多的國家依次有美國(97家)、越南(62家)、新加坡(55家)、泰國(46家)、德國(34家)等。結合企業海外建廠國家和建廠類別來看,偏向銷售、研發的建廠選址在美國、德國、新加坡等發達經濟國家,主要為了拓展市場;對於工廠、基地、專案等偏向製造的建廠選址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主要為了節省製造成本。
東南亞、墨西哥等成為中國企業出海重要目的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訂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將目光轉移到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2017年以後,東盟已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佔比最大的區域,佔比持續提升。2022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高達186.5億美元,為近20年來次高水平,佔當年流量總額的比重達到11.4%。
同時,中美博弈加劇背景下,更多中國企業選擇墨西哥作為出口美國的中轉站。中國對墨西哥的直接投資在2021年增長了76%,並在2022年再次增長了48%。截至目前,約3000家中國企業進入墨西哥市場,包括北汽、江淮等中國汽車品牌,以及顧家家居、敏華控股等家居企業。
以家居企業為例,過去基於成本與區位優勢的考慮,家居企業出海首選東南亞。但2020年美國將床墊反傾銷範圍由中國拓展至越南、泰國等七國,墨西哥憑藉區位運輸優勢以及《美墨加協定》下的交易優勢,成為中國家居企業的“中轉地”。
網際網路領域新業態、新模式出海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網際網路移動湧現出瞭如跨境電商、短影片、遊戲等許多新業態,在國內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國內網際網路紅利減弱的情況下,紛紛主動出海尋找新市場,依靠成熟的商業模式和資本加持,在海外快速崛起。自2017年5月向海外進軍的七年時間裡,TikTok獲得了龐大的使用者群體,受到海外人士的追捧。截至2024年4月,TikTok在全球有15.6億月活躍使用者,在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中排名第五。
中國企業出海的影響
一是可能加快全球產業鏈重構程序和國際貿易格局的改變。中國企業因順應全球產業鏈重構趨勢而出海,同時中國企業出海又會加速全球產業鏈重構程序,幫助目的地國家加快構建完整的產業鏈。
隨著中國企業、跨國企業紛紛在中國以外地區設立生產基地,中國的部分行業出口份額已經被其他國家和地區所蠶食,國際貿易格局已經悄然發生變化。以家電行業為例,墨西哥、越南取代中國分別成為美國電視機、吸塵器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墨西哥已經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國,中國降至第三。同時,東盟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二是可能增加國內就業壓力和地方政府財政壓力。資料顯示,2022年,境外企業向投資所在國家(地區)繳納各種稅金總額750億美元,境外企業從業員工總數410.8萬人,其中僱傭外方員工249.3萬人。企業出海,特別是製造業企業將生產線搬到海外建廠,可能會減少國內就業機會,增加國內就業市場壓力。
此外,企業所得稅是地方政府重要稅源之一,企業出海會導致地方政府稅收的減少,增加地方財政壓力,間接影響地方就業和民生保障。
三是可能引發中國“產業空心化”風險。中國企業習慣“一條龍”經營策略,聯合上下游企業一起轉移,特別是比亞迪、寧德時代、聯想這些製造業龍頭企業,會帶動資金、技術、裝置、產能、產業鏈配套、人力資源等產業要素一併外移。中國企業和在華外資企業的外遷將對國內部分產業鏈的完整造成衝擊,提高產業鏈不同環節間的協調成本,降低製造業效率,不利於保持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競爭力。
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全球主要工業國家在同樣發展階段相比,近年來中國製造業佔比下降時間更早、速度更快,幅度亦較大,需警惕可能會引發產業“空心化”。
政策應對以及建議
主導構建海外平行產業鏈。雖然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有目共睹,但其產業鏈依然非常依賴中國,短期內無法替代中國。結合國內強大的產業體系和規模效應,中國企業宜抓緊在東南亞、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加大投資,同時持續深耕歐美等傳統市場,積極嵌入或打造上下游配套齊全的各類產業鏈,透過服務外包、特許經營等方式構建覆蓋全球的生產經營網路,填補供應鏈空白,構建中國企業主導的內外聯動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
中國企業須注重做好本地化。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出海已從商品輸出、資本輸出轉向品牌輸出、模式輸出,不僅要帶去產品和資本,而且要帶去品牌和消費方式,本地化經營是實現互利共生的重要前提。作為企業出海的後來者,中國企業可以借鑑日本、中國臺灣的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經驗,共建共享產業鏈。
例如,日本企業在海外市場,注重培養當地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以開放的心態共建產業鏈,而中國企業習慣“一條龍”經營策略,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一起轉移或從國內採購零部件,形成中國企業間的產業鏈閉環。
儘快培育更多“鏈主”企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在部分行業領域已培育出如PC電腦行業的聯想、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比亞迪、物流行業的京東、手機行業的華為和小米等鏈主企業。這些企業處於產業鏈核心位置和關鍵環節,承擔組織者和價值分配者的角色,可以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成長,引領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方向,提升產業競爭力。
比如,聯想筆記本有120種機型配置,其所有產品的各級供應商超過5000家,其中專精特新企業35家,單項冠軍企業15家,單項產品冠軍企業7家。可以說,抓住鏈主企業就抓住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牛鼻子”,為保障國內產業鏈安全,需培養更多行業的中國鏈主企業。
(作者為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