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彭敏靜 珠海報道
2月6日,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珠海市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聞釋出會上獲悉,珠海將圍繞新能源上游材料、生物醫藥、全域無人系統、人工智慧等產業方向,繼續發揮國有資本“以投促引、投引結合”的優勢,力爭在未來2-3年內每年引進落地1個百億級的龍頭專案,每個季度引進落地1個50億級的重大專案,每個月引進落地1個10-20億級的重點專案,迅速解決珠海產業體量偏小、能級量級不足這一核心問題。
近年來,珠海市聚焦光伏、新型儲能、鋰電上游材料、積體電路等領域,引進一批百億級的重大專案,從無到有系統構建起初具區域競爭優勢的光伏、新型儲能產業體系,並在MicroLED、TSV先進封裝等新一代電子資訊材料和先進工藝領域完成佈局。
截至2023年,珠海市共確立產業立柱專案共37個,其中已簽署落地投資協議的專案23個,專案總投資達730.5億元。2023年立柱專案拉動全市工業投資增長13個百分點,部分專案實現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有力支撐全市工業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將出臺“盤根計劃”工作方案
據瞭解,今年,珠海市將制定出臺“盤根計劃”工作方案,重點從全力以赴做好企業貼心服務、實施分梯隊的企業培育計劃、推行“鏈長制”工作機制、搭建本地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完善現有企業扶持政策體系、打通資金鍊與創新鏈、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等七個方面加力發力。
珠海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王夢陽表示,珠海將按照“有事必應、無事不擾”的原則,進一步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快速響應,及時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助力企業做強做大,幫助企業找市場、拓銷路、引資金;做好各項要素保障,在土地供給、就業培訓、保障房配給、員工子女入托入學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政府服務。
珠海將加快完善“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最佳化“小升規”培育機制,加大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壯大製造業腰部主體;力爭用2-3年的時間將工業經濟提升到萬億以上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提升至3000家左右,百億級龍頭企業超15家。此外,圍繞珠海市產業基礎和重點發展的“4+3”產業叢集,選取11條產業鏈,由市領導領銜任鏈長,認定培育“鏈主”企業,牽線梳理“鏈主”企業及上下游資源,開展專項對接、帶動全鏈擴大生產,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
珠海將鼓勵並促進本地企業深化產業協作,按照企業不同的產品需求結構、合作意向和合作方式,分行業、分產品開展多形式的產業對接活動,實現產業對接制度化、常態化,推動實現合作共贏。同時,珠海將對全市優質企業增資擴產專案登記造冊,研究出臺實施支援企業技術改造的激勵政策,落實裝置購置與更新改造獎補和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貸款貼息政策,加快政策兌現步伐,推動全市產業轉型升級。
此外,珠海將鼓勵金融資本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創業投資、銀行信貸、上市融資等多方式全鏈條金融支援。同時,圍繞新型儲能、低空經濟、人工智慧等重點領域,從“給政策優惠”到“給場景機會”,給予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更多示範應用空間,為創新成果加速落地推廣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同時,珠海聚力打造“珠海政府服務”品牌,進一步最佳化政府辦事流程環節,推動政府各級各部門進一步貼近市場、貼近企業、貼近基層,以極簡思維推動各項工作全面提速,不斷提升企業歸屬感和獲得感。
珠海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副局長施洋表示,珠海將圍繞專案超常規推進的需求,推行產業鏈“鏈長制”和立柱專案“專班制”,實行“一個專案、一個專員、一跟到底”,透過集中會商實現各級各類審批事項的橫向銜接和縱向貫通,推動各審批部門提前介入“趕跑、搶跑”,一攬子解決立柱專案超常規推進可能面臨的各項問題。
“產業立柱專案是指能夠有效補齊珠海市產業鏈短板,支撐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產業專案。專案總投資一般超過10億元,達產產值超過30億元。”施洋表示,存量企業增資擴產專案能夠達到投資或達產產值標準,或者專案能夠補齊珠海市產業鏈薄弱環節,對產業鏈上下游加速發展能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也可列為產業立柱專案。
施洋表示,珠海將探索實施區域環評、捆綁環評等創新機制,進一步簡化專案落地流程,讓服務圍著專案轉,最大限度縮短專案落地和建設週期。
“專案等地”轉變“地等專案”
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空間的支撐。
近兩年來,珠海市大力推進產業用地整備、事權下放和審批流程最佳化等工作,超前整備了1.7萬餘畝可直接用於建設的產業熟地,快速供給保障了曜靈時代等一批立柱專案落地,目前仍餘約8000畝整備用地預計可滿足未來2年產業專案用地供給需求,完成了由“專案等地”到“地等專案”的轉變。此外,珠海市還盤活了約1.1萬畝低效工業用地,鼓勵工業用地提容,“向天借地”要空間,實現建築“上下樓”變成產業“上下游”。
“現階段,珠海市正處於從增量發展到存量提升的關鍵轉型期,東部地區交通便利、配套設施完善,發展勢頭好,但存在新增空間不足、用地低效等問題;西部地區具有較強的產業空間承載能力,但各類用地交織,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滯後,生活配套與公共交通配套不足;全市較為成熟的產業園區,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高,開發強度明顯低於同類園區平均水平。”珠海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羅敏說。
羅敏表示,珠海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對產業空間的量和質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推動產業空間大整合,在存量建設用地的土地整備方面下更大功夫,促進“產業、人口、交通”佈局與城市格局在更高水平上相協調、相適應。
接下來,珠海將緊抓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契機,積極申報納入國家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援城市,透過政府主導、國企實施、建設用地整理釋放產業用地空間。
“今年珠海市已劃定9個約2.3萬畝統籌做地試點專案,其中三個專案預計可新增產業用地4500畝、產業發展備用地600畝,如香洲區結合舊城鎮連片改造劃定的鳳凰科學谷專案,高新區結合城中村改造劃定的永豐金鼎專案,金灣區結合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劃定的紅旗0.6專案。同時,繼續推動高新區未來科技城片區150畝用地收回工作。”羅敏表示,預計未來3-5年可新增約7000畝產業用地,加上現存的8000畝產業熟地,可保證珠海市今後5年的產業空間需求。
珠海還結合“百千萬工程”工作部署,在紅旗鎮、平沙鎮、斗門鎮、桂山鎮4個典型鎮大力推行全域綜合整治,著力破解珠海市空間佈局無序化、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等問題,探索土地調整置換,在集體建設用地之間、國有建設用地之間、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之間,對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等零星低效用地,按照“面積相近或價值相當、雙方自願、憑證置換”原則進行置換,規整處置一批零星低效用地,形成示範推廣經驗。
下一步,珠海市將繼續在金灣區和斗門區大力盤活約1.3萬畝待開發和低效開發的留用地,同時加快推進斗門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進一步挖掘集體土地產業空間及配套服務潛力。目前,已有小濠衝村留用地、八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一批集體土地正在推進開發前期工作。
此外,珠海透過“工改工”“工業上樓”推動珠海市成熟的產業園區擴容提質,最佳化產出產值。今年,珠海市將評估現有政策的實施效果,在降低政策准入門檻、最佳化補公要求、簡化報批流程、鼓勵連片改造、規範補償標準等方面出臺具體措施,形成政策“組合拳”,進一步加大南屏科技工業園等園區增容擴建,前山專精特新產業園、高新德豪潤達等園區轉型升級的扶持力度。
施洋表示,在加大園區基礎生活生產配套設施的投入力度方面,珠海將堅持要素跟著專案跑原則,組建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集中資源圍繞園區土地平整、路網、水電氣等傳統基礎配套設施和5G網路、工業鄰里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進行重點突破,推動全年園區生活生產配套建設投入不少於100億元,確保基礎配套適度超前於專案建設需求。同時,打造鋰電上游材料產業園和電子化學品產業園兩大專業園區,圍繞上述產業的共性需求,打造特色化的配套設施、設立專業化的產投基金、提供系統化的應用場景,幫助企業快速形成產業生態,形成區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