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重整完半年多,從國企變民營的西寧特鋼已經重新煥發青春,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減虧8個億,眼看就要扭虧為盈了。
西寧特鋼的這一大逆轉,要歸功於鋼鐵業的“併購王”北京建龍重工集團,背後的老闆張志祥,就以專收國營鋼企聞名。
從2000年到現在,張志祥已吞下12家國企,算下來平均每兩年一家,關鍵是,每一家國企還都被救活了。
於是,張志祥的資本版圖也就猶如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變大,當初起家的5萬本金都是借的,如今資產已1900億,當初只有兄弟兩人,如今手底下6萬員工。
2023年,建龍集團營收2400億,在民營企業扎堆的北京能排在第六位,還登上了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排在458位。
對於虧損的國營鋼企,張志祥何以能一直妙手回春,前半場肯定要感謝時代,而後半場則更多是實力和手段的體現了。
2023年10月,浙江工業大學校史館新館舉行揭幕儀式,張志祥應邀參加,他是1985年入學的資深校友。
實際上,不僅畢業於浙江,張志祥本身也是地道的浙江人,出生於紹興上虞,骨子裡滿滿的浙商基因,父親就是搞養殖種植生意的。
張志祥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物資公司工作,在那個還是計劃經濟的年代,像鋼材這些物資都是靠“批條子”分配的,物資公司可以說是吃香喝辣。
不過,從1993年開始,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作為重要生產資料的鋼材就是最先放開的。
一切由市場做主後,物資公司的好日子就結束了,不過,鋼材如何從鋼鐵廠流通到需求端,還是要透過渠道這個環節,張志祥就嗅到了這其中的商機。
1994年,張志祥辭職下海,拉著弟弟張偉祥一起借了5萬塊,開始從事鋼鐵貿易。
張志祥的優勢是5年的物資公司人脈資源積累,上游有熟悉的鋼材廠,下游有熟悉的客戶,他們之間互不認識,張志祥就利用這種資訊差做中間商。
90年代我國鋼材消費量每年都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張志祥完美地吃下了時代的紅利,短短几年時間就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
1997年,一個關鍵轉折出現了,亞洲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使得鋼材需求銳減,鋼材價格大幅下滑,相比90年代初已經“腰斬”。
價格低,還沒人要,國營鋼材企業普遍虧損嚴重,迎來了第一波鋼企出售潮,不少鋼材貿易的私人老闆就是在這個行業低谷時期豪賭跨入實體經營的。
巴菲特有句名言,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其實,這是商人群體的統一畫像,巴菲特不過是做了個總結。
1998年,張志祥抱著幾千萬的資金找到了當時已經連職工工資都發不出來的河北遵化鋼鐵廠,提出了租賃合作的方式。
所謂租賃就是,張志祥按合同每年付給遵化市政府租金,然後張志祥自己拿錢經營鋼企,並負擔所有職工的工資。
對於當地來說,這無疑是個大好事,虧損的裝置資產得以盤活,每年還有固定的租金收入,同時,職工工資這一頭疼的問題也解決了。
張志祥為何敢逆勢接盤,賭的就是一個週期,僅僅一年過後,亞洲金融危機結束了,鋼材價格開始企穩回升,張志祥賭贏了。
首戰告捷,張志祥對之後的行情更有信心了,乾脆買下了遵化鋼鐵廠,更名唐山建龍鋼鐵總廠,建龍的名號由此在鋼鐵行業打響。
張志祥把併購的旗子剛豎起來,就有英雄好漢來投了,2001年,吉林市明城鋼鐵找到建龍洽談合作。
明城鋼鐵可不是亞洲金融危機才開始陷入虧損的,鋼材價格放開後就一年不如一年,到2001年已連續6年虧損,累計拖欠員工工資5300多萬,甚至有800多員工簽了請願書,準備到北京集體上訪。
張志祥開出了同樣的藥方,先租賃後買斷,臨危接下這個爛攤子,拖欠的工資一次性補齊,並承諾給員工漲工資500,工廠一個月之後就重新開工了。
之所以能開工,因為張志祥帶來了銷售渠道,生產出來就能賣出去。
然後2002年,張志祥買斷了明城鋼鐵,更名吉林建龍鋼鐵,2003年,吉林建龍鋼鐵實現利潤5.6億,繳稅1.5億,排在吉林省民營企業第一位。
其實,與吉林建龍同時推進的,還有吉林磐石鋼鐵廠、承德鋼鐵廠、黑龍江鋼鐵廠,張志祥都以相同的先租賃後買斷的方式給他們換上了建龍的名字。
為何總是先租賃、後買斷,那個年代國企並不好賣,員工反對意見太大了,只能先以租賃的方式讓員工先認可買方,然後就沒有什麼買斷的阻力了。
對於這種方式,也有人質疑是國有資產流失,怎麼說呢,就像一坨肉爛在鍋裡,不能吃了扔掉,大家啥也不說,然後有人提出與其扔掉不如賣給我,大家就叫起來了。
前面提到張志祥的前半場要感謝時代,一方面是國家大力支援國企改制的國退民進政策,另一方面就是中國加入WTO後迎來了鋼材的新一輪行情。
從歷史資料來看,中國鋼材的平均市場價從1999年的2000元/噸,上漲到了2007年的4500元/噸。
而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中國4萬億的基建計劃,又繼續刺激著鋼價,張志祥手握渠道,由此成就了前半場的榮光。
而後半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老藥方不能用了,要靠實力和手段。
別人是碰上了併購的機會才是做盡調,張志祥則是未雨綢繆,在公司內部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分析可併購物件。
也正因為有如此先手準備,張志祥每次出手都勝券在握。
當然,張志祥不僅研究國企,也研究民企,2014年,山西第二大鋼企海鑫鋼鐵停產的時候,張志祥就已經開始籌劃出手了。
海鑫鋼鐵你可能不熟,但當年豪取車曉的山西富豪李兆會你肯定聽過,就是他把父親留給他的海鑫鋼鐵玩砸了。
2015年,海鑫鋼鐵破產重整,面對鉅額債務,只有張志祥的建龍鋼鐵一家有意願,最後是豪擲37億,把海鑫鋼鐵變成了現在的山西建龍。
除了研究國內企業,張志祥還研究海外企業,2018年,張志祥把馬來西亞東鋼公司也收入了囊中。
就在這樣的一次又一次併購中,建龍鋼鐵已成中國民營鋼鐵第五號種子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