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在上千名員工面前,創始人徐少春親手砸掉了客戶的伺服器,正式宣告成立“ERP雲服務事業部”。
徐少春的驚人之舉符合時代的大潮流:當時,移動網際網路已完成普及,大量 SaaS 公司成立,並透過移動端能力快速開啟市場。
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 SaaS 產品,都在2014 年前後開始了鉅額融資之旅。
比如,北森在 2013 年 3 月拿到經緯、紅杉的 B 輪千萬美元融資。紛享銷客在 2014 年7月獲得北極光創投B輪1000萬美元融資。
不僅是融資向好,由於解決了客戶的痛點,很多 SaaS 產品都很賺錢,只要他們降低增長速度(因為涉及大量的投入),隨時都可以實現盈利。
因此,可以說2014 年是中國 SaaS 真正的元年。
不僅是 SaaS 嶄露頭角,傳統軟體公司的盈利前景也很光明。
比如, 2014 年營收約 43 億元,盈利約 5 億元,市值突破 330 億元,並且在 2015 年突破了 900 億元。
金蝶 2014 年營收約 15 億元,盈利約 2 億元,市值突破 70 億元,並且在 2015 年突破了 150 億元。
中國軟體行業可以說是一片欣欣向榮。
但是,到了今年,十年過去了,中國軟體行業發展得怎麼樣了呢?
首先,整個中國軟體行業都陷入了虧損的泥潭。
以用友為例,繼2023 年鉅虧 9.6 億元,2024 年上半年又虧損了 7.9 億元。
金蝶也好不到哪去,2023 年虧損 2.1 億元,2024 年上半年又虧損了近 2.2 億元。
下圖是我整理的中國頭部企業軟體公司2024 年上半年財報資料,除了鼎捷依靠海外業績實現了盈利,其他公司的盈利狀況都不樂觀。
資料來源:上市公司 2024 年H1 財報
賽迪的一份報告也顯示,中國上市軟體公司的總體利潤已連續 3 年下滑,而且2024 年上半年同比下滑了 91.62%,可謂相當慘烈。
資料來源:賽迪智庫
至於曾經風光無限的 SaaS 公司,很多已經放棄了SaaS 模式,回到了傳統軟體模式。
剩下的雖然還能生存,但 99% 都不賺錢。
全行業虧損的背後,是慘烈的價格戰。
十年前,哪怕是“畢業生為主力軍”的配置,平均人天單價也能到 2500 元,稍微有一些知名度的公司,人天單價甚至能到 3000 元。
但是現在,人天單價的底線被不斷突破,1500 元,1100 元,甚至還有 800 元。
國家強推的“國產化替代”一度被我們視為“救世主”。
表面上來看,我們確實把外企趕了出去,成功奪回了高階市場,但是我們也“成功”的把高階市場的價格打了下來。
以前做外企的服務商,還能跟著喝點湯。現在自己人當了老大,價格內戰卻愈演愈烈,連湯都喝不上了。
軟體從業者們也是苦不堪言。
除了大量的裁員,倖存的員工也一邊面臨降薪,一邊還要承擔更重的工作。
所以,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首先是整個社會的產能過剩。
中國人太過勤勞,但是當下的創新又嚴重不足,結果就是任何一個有利潤、低門檻的行業,都會被勤勞的中國人快速擠爆,最終大家都不賺錢。
幸運的是,一部分行業成功完成了國際化,可以把產能輸出到全世界,從而避免了利潤危機。
但不幸的是,中國軟體的國際化起步太晚,或者說,我們的創業者缺乏國際化的經驗,結果就是:過剩的產能只能在內部強行消化。
加上最近兩年國內經濟整體下行,IT 需求萎靡不振,兩面夾擊之下,中國軟體全行業虧損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實際上,中國軟體行業發展的歷史並不短。
用友成立於 1988 年,金蝶成立於 1993 年,歷史都超過 30 年。
中國軟體創業者的視野也並不狹窄——除了美國, 從 2013 年起,中國應該是 SaaS 創業最為火爆的國家之一。
但可惜的是,最近兩年我們才真正開始重視國際化,而在過去的十年,最優秀的歐美 SaaS 公司都已經完成了國際化的佈局。
現在我們再去海外,面臨的競爭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也就是說,出海機會最好的十年,就這樣白白的失去了。
除了時代造成的遺憾,軟體創業者的不成熟,也是行業危機的重要原因。
比如為了拿下訂單,無底線的打價格戰。
最近有創業者在軟體行業高管群發了一則新聞:預算 330 萬的專案,有公司直接報價 5 萬!
資料來源,公眾號:5G焦點
很明顯,5 萬元是妥妥的虧錢,那為什麼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呢?
因為多年以來,軟體公司都有一種思維:先用低價讓甲方上鉤,後面再透過二期、三期專案收回成本。
為了自我安慰,軟體公司還會和甲方達成口頭的“戰略協議”,搞得好像以後就不離不棄一樣。
但甲方可不是傻子!
到了二期,甲方會說:二期也不能比一期的價格高,否則我們就換供應商!
我們以為甲方好忽悠,但傻瓜其實是我們自己!
但是,甲方也不是最終的贏家。
因為軟體公司為了生存,只能降低交付質量,軟體一大堆問題,讓甲方對國內軟體公司更加的不信任,更不願意多花一分錢。
除了低價競爭,軟體行業還有很多亂象。
比如,違背基本的商業規則,夢想透過“快速上市-套現”來實現財務自由。
在 SaaS 最火熱的那幾年,很多知名的 SaaS 公司都存在造假行為。
比如,和客戶籤陰陽合同,名義上收了 10 萬元,實際上客戶是免費使用,目的就只是為了讓收入資料更好看,從而讓投資人掏錢。
這些亂象,大家可能都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大家想過沒有:這些亂象其實對軟體行業的傷害非常大!
給大家舉個例子,一位 SaaS 創始人給我說,當年他們公司也是賺錢的,後來野心膨脹,希望快速上市,於是拿了很多融資,擴充了團隊和產品線。
關鍵是,其他競爭對手也是一樣的想法,結果就是一個賺錢的行業,很快就被大家搞成了一個不賺錢的行業。
所以,過去 10 年,除了失去了利潤,我們還失去了一個健康的行業。
而現在全行業陷入低迷,不過是為過去的行為埋單罷了。
那未來的出路在哪裡呢?
首先還是要出海,有再多困難,也要出海。
其實,最近兩年,很多創業者都意識到了出海的重要性,但採取了實質行動的公司並不是太多。
首先,海外市場雖然廣闊,歐美和日本企業的付費意願也很高,但是那裡已經有了一大批世界上最優秀的 SaaS 公司,而中國軟體產品的國際化能力還能薄弱,根本不是人家的對手。
第二,中國軟體創業者都有一個普遍的特點,那就是沒有海外工作的經歷。這就導致他們對海外市場缺乏瞭解,包括客戶痛點、本土文化等,因此很難觸達和獲得第一批種子客戶。
第三,國際化意味著對產品的大改造。包括最基本的多語言,多幣種,以及安全合規、使用者體驗等等。這些改造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和精力,但是中國軟體公司普遍面臨虧損,加上國內市場壓力也很大,根據沒有餘力進行國際化探索。
但是,這一波 AI浪潮其實是一個機會,我們看到,最近很多歐美 AI SaaS 初創公司開始獲得鉅額融資,這對於中國的創業者而言,同樣是新的機會。
而對於國內業務來說,最重要的是儘快回到正常的經營軌道:比如重新回到 PMF(產品市場匹配)思維,把產品邊界收縮到盈利的範圍內;再比如,削減低效的銷售機構,把重心放到產品和客戶價值上。
10 年失去的東西,我們可能需要又一個 10 年,才能重新找回來。
來源 | ToB老人家(ID:ToBlaorenjia)
作者 | 王戴明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