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替代”的故事,還奏效嗎?
1
淨利潤下降320%
聯影醫療(688271)的三季報,來得有點扎心。
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聯影醫療實現營業收入69.54億元,同比下降6.43%;歸母淨利潤6.71億元,同比下降36.94%;扣非歸母淨利潤4.64億元,同比下降44.00%。
如果聚焦第三季度,形勢更嚴峻。今年第三季度,聯影醫療營業收入16.21億元,同比下降25.00%;歸母淨利潤-2.79億元,同比下降320.57%;扣非歸母淨利潤-3.34億元,同比下降899.46%!
時間拉長一點,趨勢其實早已出現。
從營收看,進入2024年以來,聯影醫療的營收增速就一路放緩,直到三季度出現負增長。
淨利潤的趨勢也差不多,下滑曲線比營收更加陡峭。
從資本市場看,截至2024年11月12日收盤,聯影醫療的股價是139.40元/股,這個價格相比此前的高點跌去35%。
遙想2022年8月,聯影醫療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價109.88元/股,總募資109.88億元。
這份戰績,讓聯影醫療一躍成為科創板年內最大IPO,也是科創板開板以來第三大IPO。
上市第一天,聯影醫療就上漲超60%,市值一度超過1500億。頂著“國產高階醫療影像裝置第一股”的光環,聯影醫療一度風光無限。
但這道光環並沒有持續太久。到了2023年9月,聯影醫療的股價一度跌至100元出頭,相比此前高點跌去50%以上。
乘著這輪行情的東風,聯影醫療的股價漲回來一些,但離當初的輝煌依舊有不小的距離。
更令人好奇的是,交出這樣一份三季報,聯影醫療到底經歷了啥?
2
“造血”能力受質疑
答案同樣可以從財報中尋找。
這裡邊有行業環境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醫療反腐的影響,一個是醫療裝置更新的進度影響。這些直接導致醫院採購推遲,醫院遲遲不買裝置,裝置企業哪來的訂單和收入?
例如國投證券的資料就顯示,2024上半年,醫療裝置行業招投標規模約550億元,同比下降35%左右。
行業因素不容忽視,但更關鍵的原因,還得從聯影醫療內部尋找。
翻閱聯影醫療的財報,有一個數據引起了筆者的關注——
今年前三季度,聯影醫療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下降了約15.05億元。
按照公司的說法,這是由於收入及回款減少所致。帶著好奇,我看了下公司的回款情況,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聯影醫療的應收賬款高達46.15億元,較2021年末大幅增長350%,公司最新的應收賬款規模已經佔到同期營收的85%以上。
▲聯影醫療應收賬款走勢,來源:Wind
這啥概念呢?資料顯示,放眼同行業,應收賬款規模佔同期營收的比例在65%左右。也就是說,聯影醫療的比例,確實偏高了。
如此龐大的應收賬款規模,不得不讓人擔憂公司潛在的壞賬風險。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資料,是補助。
聯影醫療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公司分別獲得政府補助分別為3.06億元、3.48億元、4.38億元,總額達到10.92億元。
在實現盈利的2020年、2021年,政府補助佔利潤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0.11%和25.83%——佔累計淨利潤的47.62%。
最新財報顯示,聯影醫療2024年前9個月計入的政府補助為1.64億元。
也就是說,過去幾年,聯影醫療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政府補助,這不禁讓人對聯影醫療自身的“造血”能力產生質疑。
3
深陷中低端市場
往更深處看,這種“造血”能力的薄弱,和產品佈局有關。
聯影醫療此前受到資本追捧,講的是“國產替代”的故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高階醫療器械裝置都是我們的短板。
《2014-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就顯示,在我國醫用器械領域,約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85%的檢驗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裝置、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以及60%的睡眠圖儀市場,均被外資企業壟斷。
聯影醫療希望做的,就是打破這種壟斷,進行高階醫療裝置的國產替代。
資料顯示,按市佔率計算,聯影醫療MR市佔率從2019年的7.6%增長到2023年的21.3%,位列全國第三。CT佔有率從2019年的7.8%增長到2023年的23.5%,位列全國第二。
聯影醫療確實在朝著“國產替代”的目標前進。但另一個事實,卻有點尷尬:
它依然掙扎在中低端市場。
行業觀察者“阿基米德Biotech”曾做過梳理,2021年,聯影醫療MR產品中,1.5T(含 1.43T)MR銷量佔比79%:
低端1.43T MR因價效比高而受到較多基層醫院青睞,成為銷售主打產品。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CT領域,同期,聯影醫療經濟型CT(探測器排數為60排及以下CT)銷量佔比86%,中高階型CT增長停滯。
打個不一定恰當的比方,這就好比做手機,它能生產出高性價比的中低端手機,銷量也不錯,但要想和蘋果三星這樣的高階機掰手腕,總歸是差點意思。
更令人驚訝的是,聯影醫療重要產品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賴外部採購。
這些零件包括生產CT產品用的球管、高壓發生器,生產XR產品用的X射線管、高壓發生器和平板探測器等。以CT球管為例,主要供應廠商為美國萬睿視、荷蘭飛利浦。而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是公司收入的主力。
這啥概念呢?好比你造手機,晶片得依賴外部,一出事只能眼睜睜被卡脖子。
4
尾聲
聯影醫療要走的路還很長。
2023年,聯影醫療營收是114.11億元。同期的國際巨頭,西門子醫療營收1689億元,GE醫療營收1413億元,飛利浦醫療營收1087億元。
算下來,聯影醫療的營收差不多隻有人家的1/10。
要想成為真正的行業巨頭,必須要衝向全球。這三個全球醫療巨頭,它們的非本土地區收入佔比均在50%以上。
反觀聯影醫療,國際市場收入佔比相比前幾年有了很大提升,但依舊只有20%左右。
而且,根據業內人士的說法,聯影醫療在海外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
(它的不少產品)是直接從西門子拉了一個團隊來做的,所以它的那一套專利可能用的都是人家的專利,在海外人家一告一個準。
除了專利問題,還有產品定位問題,按照業內人士的分析:
(聯影醫療)產品單價太高,但醫院裝置的更新頻率並沒有那麼高,例如一臺核磁,除非是大三甲醫院,不然一般的三甲醫院,其實5年能買一回就不錯了。
客觀來說,聯影醫療還是有韌勁和衝勁的。我看了下,2019-2021年,聯影醫療的研發投入累計近26億元,佔同期營收的比例高達16.25%。無論是從同行還是整個科技領域的角度,這個比例都不低。
但在激烈的商業場上,這還遠遠不夠,還是那句話: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