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量高低折射產業經濟發展形勢,我國的26個萬億GDP城市都是年度全社會用電量500億千瓦時起的用電大戶,其中9座城市年度用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其中,上海、北京每度電創造的GDP價值更高,蘇州、寧波等城市的工業用電佔比還在攀升。蘇州今年1-8月的工業用電量,超過同時期廣州的全社會用電量。
排名前6城市“用電量高則GDP高”
GDP排名前六的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也是用電量排名前六的城市,GDP排名第7、8的成都和杭州2023年年度用電量都不到1000億千瓦時,工業用電比例也在40%左右。
“用電大戶”城市也可分為“綜合型”與“工業型”,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等都是典型的“綜合型”用電城市,二產用電佔比不會超過50%,甚至僅在30%左右,三產用電佔比穩定上漲。而蘇州、寧波,以及無錫、常州、煙臺等城市則是“工業型”用電城市,工業用電佔比在60%乃至70%以上。
今年以來,雖然受市場需求疲軟影響,但萬億GDP城市仍是產能全開,用電量同比增長普遍在5%以上,寧波和青島同比增長超過雙位數,照此態勢,或可全面超越去年的用電量,上海甚至有望率先成為年度耗電量超過2000億千瓦時的城市。
“工業型”用電城市裡,排名靠前的蘇州工業用電同比增長超過6%,但其工業用電量僅少於上海、重慶、北京3座萬億GDP城市的同時期用電總量,而將其他城市遠遠拋在身後。
不過,用電前6城市與GDP前6城市之外,“用電量高則GDP高”的定律開始部分失效,比如用電量排名第9的東莞,GDP排名在第24;用電量排名第18的常州,GDP排名第26;用電量排名第26的長沙,GDP排名可位居第15。城市產業結構處於動態變化與演進之中,用電量並不能完全決定其產業經濟發展的成效,而且轄區人口也是決定用電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用電量排名萬億城市第25,GDP排名全國第20的合肥,每度電創造的GDP高達26元,超出全國平均水平12元,可見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成效顯著。
用電量的含金量,主導產業成為關鍵
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電力消耗與分配是所在城市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汽車製造業、等先進製造業,以及高技術服務業都是用電大戶,這些產業領域也多是萬億GDP城市的主導產業。濱州、錦州、唐山、鄂爾多斯是少數比大多數萬億GDP城市還能用電的城市,這源於其有耗電量極高的主導產業。
近年來,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加劇帶來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大潮也助推了以其為重點發力方向的城市電力需求攀高。既是用電大戶也是用水大戶的人工智慧產業非常考驗所在城市的資源稟賦與調配能力,對此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人工智慧產業的先發城市具有一定的優勢,成都、杭州等城市則還有可提高之處。
保障自身的發電量增長,同時引入多元化的外來電力,是萬億GDP城市的通常做法,因為並非是資源型城市,因而外購電力成為必然。上海市外來電佔比達45%左右,作為發電大戶的重慶已在實施“疆電入渝”,甚至提出未來數年都存在一定的電力缺口,其他萬億GDP城市面臨的電力補缺壓力同樣巨大,需要堅定謀劃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增加“綠電”數量,化解電力電量“雙短缺”難題。
總的來說,經濟增長與用電量增長呈正相關,工業快速發展的背後,意味著用電負荷的不斷攀升。正常情況下,用電量高、工業用電量穩定走高,城市或區域的產業經濟發展理應是穩中有升的態勢,倘若用電量、工業用電量異常低迷而規工與GDP仍在上漲,則需要資料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