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網報道,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透露:“歐盟同中國正接近就取消對華加徵的進口電動汽車關稅達成解決方案。”這是歐洲方面有關中歐電動汽車關稅問題的最新表態。在歐盟於10月底執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所謂“最終反補貼稅”後,中歐雙方一直在“繼續協商”。近來,德、法等歐盟大國領導人在G20峰會期間和中國領導人會談時都表示希望透過談判儘快妥善處理歐中經貿爭端。有分析認為,歐洲此時放出這種口風,體現了想跟中方儘快達成協議的願望。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也注意到,歐方表示將繼續與中方就價格承諾進行磋商。中方始終主張透過對話磋商解決貿易爭端,也一直在為此做出最大努力。目前,雙方技術團隊正在進行新一階段磋商,希望歐方以建設性態度與中方共同推進,按照‘務實、平衡’的原則,相互照顧核心關切,儘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避免貿易摩擦升級”。
此前有多位學者指出,儘管歐盟已經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了關稅,但仍有談判和磋商的空間。經濟學人智庫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認為,完全撤回關稅可能會很困難。因為除了電動汽車,歐盟還在對進口中國商品進行多項調查,這表明雙邊貿易關係進一步緊張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也不能簡單地斷定中歐之間會爆發更廣泛的貿易競爭,而是更可能在經貿領域進行長期的博弈和規則制定過程。
對於的關稅威脅,歐洲駐華盛頓大使內柳普西埃內是這樣形容的:歐盟已“準備好做出應對”與美國出現新的貿易緊張局勢。歐盟具體將如何應對,內柳普西埃內沒有細說,但按照他的意思,如果特朗普加徵關稅,歐盟將做出回應。不難看出,歐盟所謂應對特朗普關稅威脅的措施是“能談則談,不能談則打”。如此一來,如果在無法避免與美國打貿易競爭的情況下,又與中國有貿易爭端,歐洲將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為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特朗普關稅威脅加快中歐關稅磋商達成協議的程序。
歐洲雖然在傳統燃油汽車技術領域一直佔據優勢地位,但是在電車領域卻完全不如中國,電動汽車有兩大關鍵技術,第一是電池,第二是自動駕駛技術,現在不是歐洲某一個國家,而是整個歐洲在這兩大技術方面都沒有優勢,其中特別是電池技術,中國毫無疑問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即便是美國的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也要和中國的電池企業合作,而歐洲在車用電池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現在透過關稅建立了壁壘,只不過保護了個寂寞。
前腳特朗普勝選,後腳中國在貿易上加碼,軟硬兩手讓歐盟在談判中鬆口,答應了中方提出的條件,終於接近達成協議。應該說,這場勝利既有特朗普的“功勞”,也跟中國拒絕讓步、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的巨大努力分不開,中國為了解決中歐電車稅爭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高層甚至親自出馬,這才有了今天的“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