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第一代造車新勢力中的小鵬和,已先後迎來了十週年慶典。
小鵬汽車董事長在十週年之際,宣佈小鵬將在未來10年轉型為面向全球的AI汽車公司。何小鵬表示,小鵬熬過了第一個十年的海選賽,未來十年中國汽車市場主流品牌將僅剩7家,如何活過下一個十年,成為小鵬未來的新議題。
蔚來董事長李斌也在十週年之際釋出了一封內部信,鼓勵團隊要“保持初心、專注行動”。李斌表示,智慧電動汽車產業資格賽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已經來臨,兩三年後只有少數優秀企業能生存下來。
新能源汽車行業至今為止,至少已經走過了兩輪淘汰賽。2018年,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補貼退坡,一部分依靠補貼存貨的雜牌車企率先出局;2021年以來,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以威馬、高合等為代表的車企,也在車圈的急劇變化中逐步被淘汰。
接下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還將持續,對於蔚來來說,要如何直面新能源汽車行業最激烈、最殘酷的競爭,或許要先從“盈利”開始。
虧損十年,蔚來不能再虧了
在李斌的這份內部信中,他向團隊提出了明確目標,稱接下來兩年至關重要,要持續推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持續提升運營效率,2025年實現銷量翻番,2026年實現公司盈利。
這一目標背後,是蔚來遲遲未能實現的盈利目標。近日,蔚來公佈了2024年三季報,蔚來的汽車交付量創歷史新高,達6.19萬輛,但總營收和淨利潤的情況都不容樂觀。
今年第三季度,蔚來實現營收為186.74億元,同比減少2.1%;淨虧損50.6億元,同比增虧11.0%,連續第4個季度虧損超過5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蔚來的累計虧損已達154.4億元。
公佈三季報後,蔚來的股價應聲“跳水”,次日盤前出現超4%的下跌。儘管蔚來的銷量再創新高,但在資本市場看來,不賺錢就是“原罪”,特別是在車圈競爭進一步加劇的當下,資金鍊緊張、對市場飽和的擔憂等,都讓投資者更需要“餘糧”所帶來的安全感。
縱觀過去幾年持續倒閉的車企,既有專業造車團隊加持的企業,也有曾經財大氣粗尋求轉型的房企,最終卻都一個接一個倒下,致命一擊均是資金鍊斷裂。
因此,“盈利”一直是蔚來的重要目標,但其“盈利時間表”卻一變再變。最早,李斌提出蔚來將在2023年實現盈利;在2022年時,李斌把盈利時間推遲到2024年,如今則是2026年。
本著“事不過三”的原則,如果蔚來在2026年還不能實現盈利,不僅資本可能會失去耐心,在新能源車圈淘汰賽的最後階段,蔚來甚至有可能拿不到入場券。
今年三季度,蔚來宣佈自由現金流轉正,旗下現金和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等現金儲備為422億人民幣,按照蔚來“十年虧千億”的情況來看,這些現金儲備還足夠蔚來支援2-3年。
如果蔚來能在2026實現盈利,其生存危機應該可以解除;但如果蔚來的“盈利目標”再次跳票,那麼蔚來再調整經營策略,恐怕也已經太晚了。
長期主義,還是利潤優先?
如此看來,留給李斌翻盤的時間也就剩下一年,最多不會超過兩年,“逆天改命”的第一點在於如何“減虧”。
蔚來十年來持續虧損,其原因並不複雜。首先,是固定資產的負擔。對製造業來說,固定資產要攤銷折舊和投入運營費用,這是一筆龐大支出,而蔚來最沉重的固定資產則是換電站。
2023年,蔚來的固定資產為248.47億,小鵬是109.54億,理想則是157億;其中,蔚來固定資產的折舊和攤銷費用為49.07億,小鵬為21.07億,理想則只有18.05億。
當然,固定資產所產生的費用可以平攤到每臺車的銷售上,但去年蔚來全年銷量為160038輛,較小鵬的141601輛要好,但還是遠遜於理想的376030輛。對比起來,理想是“一身輕”,蔚來的成本壓力則沉重得多。
其次,則是持續的營銷、研發等投入。上述只是換電站所帶來的折舊等費用,還沒算李斌為了堅持換電模式,多年來持續投入的建站成本。
去年,蔚來在全球新建換電站1035座,累計建成2350座。按照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的說法,蔚來換電站單站成本約為300萬元,按此估算,蔚來至少已為換電站投入了30多億元。
在營銷方面,蔚來也是一貫“捨得”,比如早期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不惜重金投入會員權益、會員活動等。
在研發方向,蔚來智駕看似聲量不高,但研發投入卻不輸小鵬。今年前三季度,蔚來的研發投入為94億,小鵬為44.5億,理想是86.6億。平攤到每臺車上,蔚來的單車研發費用最高,達到了6.3萬元,而小鵬則是4.52萬元。
成本高企,蔚來也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降本增效”。去年以來,蔚來會員權益不斷“縮水”,包括取消終身免費換電、調整每月免費換電次數等;年底,李斌發表全員信,稱要減少蔚來10%的崗位。
據李斌表示,蔚來內部還有一個“挖礦”專案,用來推動公司實現降本增效。他在內部信中也提到,要進一步提高公司基本經營單元的運營效率。
但在“降本增效”之外,李斌還有不願放棄的“烏托邦”,那就是換電模式和智駕晶片。蔚來 “換電模式”也曾受到過質疑,但李斌始終堅持換電模式是蔚來的“護城河”,並稱這是一件長期的事情。
李斌認為,蔚來看重的是使用者體驗,(使用者)有需求就千方百計去滿足,這是蔚來創新的出發點,甚至在換電站被質疑賠本經營時,李斌也表示“賠得起”。
蔚來智駕晶片則可以稱得上是“默默投入”,在小鵬、理想紛紛亮出最新的端到端智駕技術之際,蔚來卻慢了兩拍,考慮到蔚來研發投入一直不低,其智駕技術稍微落後的原因,或能歸咎於策略不同。
在今年的“NIO IN 2024 蔚來創新科技日”上,蔚來宣佈全球首顆 5 奈米智駕晶片“蔚來神璣NX9031”流片成功,李斌稱蔚來真正做到了“有芯有魂”。
從智駕晶片到手機、電池到全域作業系統,蔚來自研智駕跟換電模式的邏輯,均是遵循長期主義,其實也是李斌的理想主義。
蔚來智慧駕駛研發副總裁任少卿曾表示,蔚來智駕以長線規劃為原則,結合晶片配置和使用者資料採集,來實現智駕的進化。
但問題是,在車圈技術、產品都進一步提速的當下,市場和消費者或許並沒有耐心等待,蔚來的“長線佈局”也就成了“長線賭局”。
不能有短板,也不可能速勝
李斌在十週年內部信還提到,接下來(蔚來)要面對的是更高維度的競爭,不能有短板,也不可能速勝。
如果說蔚來的“長期主義”是一個賭局,那麼在結果未揭曉之前,這也可能成為蔚來的短板,蔚來實現盈利的第二步,就要儘可能補上短板。
今年以來,新能源車企都在“取長補短”。小鵬接連發布兩款新車型並迎來了銷量爬坡, MONA M03被認為是小鵬汽車翻盤之作,透過“智駕+低價+營銷”的組合拳,小鵬終於在高度內卷的車圈中成功突圍。
零跑在去年首度實現全年毛利率轉正,擺脫賣一輛虧一輛的困境,背後是零跑主動調整策略,推出了“半價理想”的增程車型,零跑董事長朱江明更表示要“學習理想”。
於是,蔚來也不甘落後,推出了子品牌樂道以及第三品牌螢火蟲,兩者均為中低價位車型,有望進一步放大蔚來的產銷規模,攤低蔚來的固定成本支出,同時增加現金流。
此外,更有媒體爆料稱,蔚來計劃在2026年推出首款增程混動車型,不過此款車型主要針對海外市場,將不會在中國市場銷售。
一向堅持做純電車的蔚來也開始“搖擺”,一定程度上也是對銷量和出海的妥協,畢竟海外市場的充電佈局尚不完善,蔚來要佈局海外,難免也要隨大流。
目前來看,蔚來對於四季度的交付量,依然保持著樂觀,其稱交付量介於72000至75000輛,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3.9%至49.9%。
在前不久的廣州車展期間,樂道汽車總裁艾鐵成也透露了旗下 L60 的訂單遠超預期,爭取明年達到月均2萬臺的銷售目標。
在當前的新能源車圈中,“活下去”已經成為各車企的首要目標,畢竟總要先拿到淘汰賽的入場券,才能談理想和情懷。
對於當下的蔚來來說,“理想”誠可貴,但“盈利”價更高。假如李斌還想堅持換電、智駕、使用者體驗等“理想主義”,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先對自己妥協,拋開“高階外殼”,聚焦更下沉的產品,先讓規模跑起來。
新能源車行業的“淘汰賽”無法速勝,蔚來也要走好長期作戰的準備,“活下去”是第一步,實現規模、產品和利潤的平衡,才是蔚來繼續打造“烏托邦”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