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曉博
下週(12月2日-8日)可能發生兩件大事:
1、或將召開今年最後一次研究經濟工作的政治局會議,再加上稍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5年經濟工作定調,可能會有新提法、新政策“浮出水面”。
2、可能會有一次大力度降準。
政治局會議一般每月一次,但以研究經濟工作為主要議題的,每年一般有三次:4月末、7月末、12月初。
今年情況特殊,研究經濟工作的會議增加了一次,是9月26日召開的。那幾天,正是宏觀政策、股市大逆轉的關鍵節點,相信大家還記得。
2022年12月研究經濟工作的會議是12月6日召開的;2023年的會議,是12月8日召開的。所以,預判今年的會議大機率在下週召開。
可以對比一下去年12月和今年9月會議通稿裡,重要表述的變化情況。這兩次會議,跟即將召開的會議分別構成了“同比”和“環比”,所以非常值得比較。
可以看出,去年12月會議的基調仍然是求穩,政策表述比較原則,也比較常規。
後來發生了什麼,相信大家都還記得:1月股市大跌,以及後來的緊急救市、證監會換人。
從三個高頻詞——“安全”、“風險”、“就業”來看,去年12月會議更強調安全、防範風險,而今年9月會議則重視就業,重視解決企業面對的問題,以及股市、樓市出現的問題。
去年的會議上,宏觀政策的核心表述是“強化宏觀政策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翻譯成白話是“既要又要”。
今年9月會議的表述是“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只有逆週期,沒有提及跨週期,翻譯成白話是:轟油門,進攻!
所謂逆週期,就是在當前經濟低迷期多發貨幣、多發國債地方債,加大調控力度,把經濟托起來。所謂“跨週期”,就是在出臺政策的時候瞻前顧後,總要想一想:這樣放水、發債,將來會不會通脹?
現在顯然沒有通脹的可能,而是通縮。CPI的增幅在0%附近執行一兩年了。結束通縮預期,變得非常重要。
在貨幣和財政兩大政策中,9月26日會議更強調財政政策的發力,同時提出“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實施有力度的降息”。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情況是典型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翻譯成白話就是:
房地產跌太多了,無論是企業和居民家庭,淨資產都顯著縮水;分母小了,分子沒有變化,所以債務率都顯著上升,現金流變差,暴雷風險加大。
在這樣時候,大家急於還貸款、降負債。全社會都出現了“捂緊錢包”的效應,經濟的車輪就逐步慢了下來。
在這種時候要啟動經濟,只能是增加政府赤字、增發國債地方債,讓國有資本逆勢投資,去衝鋒陷陣。再輔以各種利好,激發企業、家庭擴張、消費的願望,從而啟動經濟。
所以財政政策極為關鍵,貨幣政策主要是發揮輔助作用。
最近出臺的12萬億化債方案,就是財政政策發力的標誌。估計明年的赤字率、發債額,都會顯著增加。
貨幣政策方面,央行的手筆也在變大。過去4個月,一共淨買入了9000億的國債,實施了1.3萬億的買斷式逆回購,合計投放了2.2萬億的基礎貨幣。
其中僅在剛剛過去的11月,就淨買入了2000億的國債、實施了8000億的買斷式逆回購,透過這兩個渠道,單月淨投放基礎貨幣1萬億。
央行此前還透露,將在12月31日再次降準,幅度在0.25到0.5個百分點。最快可能在下週落地。
對於最新一次政治局會議的提法,要高度關注。比如在分析當前和明年經濟形勢的時候,有什麼最新變化。畢竟,重新上臺了,外部環境發生了重要變化。
其次是關於宏觀政策力度的表述,估計不會提“跨週期”;還要看關於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最新表述。今年9月會議跟去年12月會議,就出現了很大的差別。
此外就是看對房地產、資本市場、企業、就業、對外開放,以及安全、風險的表述。
估計12月這次政治局會議,不太可能繼續提及房地產和資本市場,而可能放在一週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裡提及。
週五股市反彈,就是憧憬這次會議和降準。上證指數日K線中的長上影線提醒我們,期望值不能太高。
特朗普還沒有就職,他對中國的關稅等政策尚不明朗。我之前分析過,中國新一輪增量政策出臺,大機率在明年3月兩會之後。
9月末以來,剛剛出臺了一波增量政策,馬上再加碼可能性不大。
之前透露、官宣過的政策,進一步落地是可能的。比如降準,比如平準基金,比如給六大行注資而發行特別國債等。
關於平準基金,央行的表述是“應對股票市場異常波動等政策工具”,它可能是平準基金,也可能是其他形式的工具。但估計這個利好要留一下,等特朗普極限施壓、導致3000點保衛戰再次發生的時候。
關於特朗普揚言要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坊間存在多種理解,也在影響著資本市場走向。
目前有三種理解:
1、特朗普改弦更張了,只對中國商品在現有基礎上加徵10%的關稅,而不是60%。所以,這是利好。
2、特朗普是在談及芬太尼問題的時候,憤憤不平地揚言加徵10%關稅的,加上他之前說的60%,一共加徵到70%。所以,是重大利空。
3、目前美國對中國商品的平均關稅是19.3%,特朗普說的10%是“19.3+10%”,但這只是邁向60%關稅的第一步。所以不能理解為利好,也不能理解為70%。
在進一步研究了有關資料後,我比較認同第三種說法。
美國總統雖然在關稅問題上權力較大,但也要依法辦事。他的所謂60%關稅,是援引多個法律條款一步一步加出來的,而不是像喝酒時猜拳一樣,想喊多少就多少。
特朗普說加徵10%的關稅,是對華貿易戰的第一步,是在19.3%的稅率上,加到29.3%。不意味著他將把關稅搞到70%。
為什麼先加10%?因為在他的許可權範圍內最容易做到,他可以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即毒品問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來加稅。如果走301調查等方式來加關稅,程式相對複雜,沒有大半年時間搞不定。
當然,特朗普的說法也是一會兒一變,而且是一種談判策略。他如果真的一下子把中國商品關稅加到60%,把加拿大、墨西哥加到25%,把其他國家加到10%,2年後的中期選舉共和黨必將慘敗,因為支援他的中下層白人將無法生活。
在特朗普正式出牌之前,我們大機率只會落實此前公佈的增量政策,而不太可能集中宣佈新的增量政策。
特朗普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要貫穿明年全年,直到雙方達成新的貿易協定。
上一輪從貿易戰開打,到最終簽署協定,耗時是19個月。這一輪估計達成協議會快一些,但估計也要10到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