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中國人民銀行12月2日釋出公告稱,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份資料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修訂後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新修訂的M1預計將於明年2月上旬向社會公佈。在首次公佈的同時,還將公佈2024年1月份以來修訂後的M1餘額和增長速度資料。
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是金融統計和分析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貨幣分為M0、M1、廣義貨幣(M2)三個層次,M0即流動性最高的“現金”;M1是M0加上流動性稍弱一點的單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動性更弱一些的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
此前已有部分專家學者表示,我國M1統計口徑或無法全面反映居民與企業的現實購買力的情況,存在一定最佳化空間。隨著電子支付快速發展,個人活期存款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同時許多貨幣基金和理財產品也都可以隨時申贖,這些資金往往類似於計入M1的企業活期存款,可以隨時、直接轉變為購買力而基本不受限制。相比之下,美國和日本的M1中都包含個人活期存款,美國還包括貨幣市場存款賬戶(MMDAs)等。
央行有關負責人指出,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金融工具的流動性發生了重大變化,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
此次M1統計口徑修訂,是在現行M1的基礎上,進一步納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本次修訂前,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包含在M2中。
關於納入個人活期存款,前述負責人解釋稱,在創設M1時,我國還沒有個人銀行卡,更無移動支付體系,個人活期存款無法用於即時轉賬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隨著支付手段的快速發展,目前個人活期存款已具備轉賬支付功能,無需取現可隨時用於支付,與單位活期存款流動性相同,應將其計入M1。
關於納入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前述關負責人解釋,可以直接用於支付或交易,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應納入M1。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統計口徑大都包含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
居民活期存款長期以來計入M2但不計入M1,這與我國曆史上支付技術不發達,居民活期存款流動性較低有關,隨著銀行卡出現和移動支付發展,個人活期存款也成為流動性極強的支付工具,市場普遍認為有必要將其納入M1統計。另外,近年來我國網路支付快速發展,非銀支付機構備付金規模上升,在日常支付中已被廣泛使用,事實上具有與活期存款相同的貨幣屬性,不少專家也建議將其納入M1。總的看,支付技術進步提高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效率,動態調整最佳化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是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