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下大半個國家後,李嘉誠在英國遭遇“殺豬盤”。
當地時間2024年2月6日,英國電信巨頭沃達豐行政總裁德拉瓦勒對外表示,與李嘉誠的長和集團旗下電信公司Three UK的合併案,正配合英國政府依《國家安全與投資法》展開國安審查。
據悉,該交易始於2023年6月,長和在港交所披露公告稱,將與沃達豐合併在英國的電信業務。一旦Three UK和沃達豐合併完成,其將成為英國最大的行動通訊運營商,擁有超2700萬客戶,約為英國總人口的30%。
考慮到李嘉誠已在英國市場深耕二十餘年,其現如今遭遇英國政府的“國安審查”,不光說明其並未得到英國政府的信任,甚至還成為了英國政府“殺豬盤”的物件。恰逢農曆新年,李嘉誠或許想說一句:還過個屁年!
01
李嘉誠瘋狂“抄底”,
買下半個英國
早在2010年,李嘉誠就看到了國內樓市暴利模式行將就木的大趨勢,因而開始不斷加碼英國市場。
眾所周知,李嘉誠在國內的投資策略以“炒地皮”為主,到了英國,依然延續這一投資策略,以投資基建類專案為主。
▲圖源:新聞
比如,2010年,長江基建斥資58億英鎊,收購法國電力公司(EDF)旗下的英國電網業務;2011年,長江基建聯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基金會共同持有的UK Water,斥資24.116億英鎊,收購英國最大水務公司之一Northumbrian;2015年,和記黃埔斥資102.5億英鎊,收購英國電信公司O2,成為頭部英國電信運營商。
多年投資,李嘉誠財產的“半壁江山”都已轉移至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市場。調研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底,李嘉誠旗下公司在歐洲的總資產達6736.9億港元,佔總資產的54.67%。
▲圖源:chinanews
與此同時,高峰時,李嘉誠曾手握英國諸多公共事業類資產。英國《金融時報》曾報道,李嘉誠家族曾控制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被英國媒體解讀為“買下半個英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買下半個英國”後,李嘉誠並沒有在英國市場躺著賺錢,而是頻頻身陷英國政府的“殺豬盤”。
02
精心佈下“殺豬盤”
因李嘉誠家族投資的大多為基礎設施,這些投資過去幾年一直遭受英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更有甚者,英國政府甚至還限制李嘉誠公司的具體經營。
以開頭提到的合併案為例,2020年時,李嘉誠對外表示,“將為英國電信業務增加投資20億英鎊,用於改善英國的網路服務質量。”
為了促成沃達豐與Three UK合併,李嘉誠可謂是誠意滿滿,不光讓沃達豐持有合資企業51%的股份,並計劃逐步稀釋長和的股份,合資企業的執行長也將由沃達豐任命。
然而,英國政府對此並不放心,為了便於對一些敏感行業實施稽核,2022年頒佈《國家安全和投資法》,對相關的投資和併購進行審查。
▲圖源:36氪
針對為何審查沃達豐與Three UK的合併案,英國政府認為,李嘉誠家族是中國的代理人,如果雙方合併,那麼中國可以透過李嘉誠家族控制的長和,“獲得來自沃達豐的機密”。
事實上,李嘉誠在英國市場面臨的挑戰不止於此。英國脫歐之前的2015年,Three UK就曾尋求與另一英國大型電信公司O2合併,但歐盟委員認為 “市場競爭的顯著減少可能會導致英國移動服務價格上漲”,並且有“可能損害移動領域創新”,阻止了上述交易。
2020年,英國能源監管部門還打算限制外國股東鉅額分紅。據悉,李嘉誠在英國多家基礎設施公司的投資大多靠鉅額分紅創收。能源監督部門擬頒佈限制外國股東鉅額分紅的新規,顯然是專為李嘉誠而設的。
03
再次瞄準中國市場
因在英國經營面臨掣肘,並且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英國經濟劇烈震盪,2020年開始,李嘉誠家族連續拋售旗下英國鉅額資產。
比如,2021年,長和宣佈將以100億歐元出售其在歐洲市場的電信基礎設施業務;2022年3月,長實以7.29億英鎊的價格出售了持有的瑞銀集團倫敦總部大樓。
2022年7月,“長和系”聯合釋出公告稱,美國私募股權基金巨頭KKR將入股李氏家族持有的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25%股權,作價8.67億英鎊。此外,李嘉誠還準備出售估值高達150億英鎊的英國最大配電公司UK Power。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李嘉誠在英國的“撤退計劃”並不如預料般順利。長和出售其在歐洲市場的電信基礎設施業務計劃,被劃分為六項獨立交易,前幾項獨立交易在奧地利、丹麥、愛爾蘭等國家均已順利出售,唯有英國的交易遲遲未獲批。
▲圖源:微博@李嘉誠基金會
與“撤退”英國相同步,李嘉誠正打算重新進入中國土拍市場。比如,2019年,李嘉誠斥資24.2億元收購上海浦東三林地塊,2022年又斥資上百億港元在香港囤地。
公開資料顯示,截止2023年上半年,長實集團擁有可開發土地儲備約7600萬平方呎,其中香港、內地及海外分別擁有800萬平方呎、6400萬平方呎及400萬平方呎。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後疫情時代,中國房地產行業高度承壓,人口紅利消逝,成交萎靡,李嘉誠的“低買高賣”戰略或許並不具備持續性。
由此來看,現階段李嘉誠面臨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其投資戰略和企業發展模式或許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潮流,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否則,李嘉誠可能會被時代拋棄,失去在商業領域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