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王晨婷
“如果能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升到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一樣的水平,中國城鄉兩元構架將出現質的變化。”
12月3日下午,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開幕式大會演講上,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如是說。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主辦方供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城鄉融合發展進行了系統的部署。《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推行有常住住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步遷入地戶籍人口的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66%,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8%之間有18個點的差距,約有2.5億人。落實上述政策,意味著到2030年把這2.5億人全部落戶到城鎮,並在此基礎上持續努力,到2035年實現戶籍城市化率65%。
黃奇帆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有三個。
首先,隨著農村人口大幅減少,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就具備了條件,鄉村振興也有了產業基礎。按照上述目標,隨著現有2.3億戶農戶減少到7000萬戶左右,戶均的土地將從7.8畝擴大到30畝左右,這就意味著能夠推動農業機械應用大幅度提升。
其二,這將為新型城鎮化創造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動能,進而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如果在未來十年內持續推進近4億人進入城鎮落戶,不僅可以有效增加城鎮勞動力供給,還將為推動形成一批新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打下基礎。
第三,幾千年來中國農業人口始終都佔多數,然而,再過二三十年,城市文明就會完全占主導地位。如果能夠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升到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大體一樣的水平,不僅“農民工”這一歷史現象能實現根本的消除,還意味著中國城鄉的兩元化構架將出現質的變化。城市文明、市民社會在中國將正式進入發育、定型、日益成熟的新階段。
“未來,農業有望成為‘第六產業’,即‘1+2+3’。”黃奇帆表示,經過多年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我們已經具備了以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來推動農業的技術條件,一些地方已經把發展“一村一品”等特色農業與冷鏈物流、直播電商結合起來,探索出了根在農業農村、觸角延至全國各地的成功模式。如果,現在8、9萬億的農業GDP被改造後能產生“1+2+3”的效果,GDP就會翻番,變成18萬億的GDP,農民收入也會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