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效率低下、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生產是一個國家或個人最核心的需求。不誇張地說,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所有智慧,均圍繞這件事展開。
隨著工業化和科技在世界範圍內的推進及普及,如何保證極大勞動效率下生產出來的商品,能夠被人們消費掉,成了發達國家面臨的最大困擾。
二戰以來,縱觀歷次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危機,無一例外,均與消費這個關鍵詞有關。
在消費為王的時代,政府的角度,也應該由生產的監督管理者,演變為消費的監督管理者和服務者。
消費的物件是誰呢?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由政府直接消費掉的,剩餘的則是由居民消費的。
反映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支出法核算的GDP中,由三大部分構成,分別是最終消費、資本和淨出口。其中最終消費,由政府最終消費和居民最終消費構成。
從消費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哪個國家的消費最多,意味著這個國家在世界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即客戶是上帝是也。
來自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2022年度,按照現價美元核算,全球共創造了72萬億美元的消費值,美國、我國和日本的消費能力分別是21萬億美元、9.5萬億美元和3.2萬億美元,排名全球前三。
所以,單從經濟影響力來看,這三個國家,在當前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
1970年以來,這三個國家消費佔全球的比重,又發生過哪些變化?我們用一張折線圖,來展示這種變化,觀察是美國的衰落,還是中國的崛起。
2023年,美國最終消費佔到世界的29%,但在1970年,這個數值在37%以上,所以美國的衰落,是有事實依據的,不是部分人憑空想象出來的。
2011年到2014年,美國連續四年的最終消費,只佔世界的24%,可以說是美國1970年以來的最低谷。
過去十年,美國最終消費佔世界的比重,總體是上升的。
我國的最終消費佔世界的比重,1970年約為3%,之後下跌到上世紀80年代的1%左右,不過在最近的二十年間,從3%快速增長到13%。
只是跟2021年的接近14%相比,2022年度所佔比重略有下降(2023年我國最終消費接近十萬億美元,但美國和全球資料還沒出來)。
日本的巔峰時期出現在1994年到1995年,當年日本的最終消費,佔到世界的16%左右,2023年僅剩下4.5%。
顯然,如今的日本,在世界上早已沒有上世紀90年代的影響力了。
隨著城市改造計劃的推進,意味著會有更多的資金,流入投資領域(買房不屬於消費),我國消費佔世界的比重,能否再進一步,只能交給時間來檢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