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 劉科
劉科院士作為我國氫能領域極具權威性的專家,其專業背景和學術成就有目共睹。他在能源科學與工程領域深耕多年,有著豐富的研究經歷與實踐經驗,從石油煉化到氫能及燃料電池,再到煤化工等諸多相關領域,都有著深入且廣泛的涉獵,其觀點自然備受行業內外關注。
在全國各地的諸多演講中,劉科院士表達了一個十分鮮明且引人深思的觀點,那就是竭力反對氫能作為主要能源發展方向,反而力推綠色甲醇。
他認為,氫能不適合作為最終能源,液體能源在諸多方面更具優勢,比如綠色甲醇。從能源載體理論角度來看,液體確實有著獨特的優勢,其體積能量密度相對較高,在陸上可以透過管路進行輸送,海上也能以較為低廉的成本跨海輸送,並且還能夠長期儲存,這些特性讓液體能源在能源儲存和運輸等環節具備較強的實用性。
就拿綠色甲醇來說,劉科院士指出它是碳中和國家戰略下,實現風光等可再生能源長時儲能的極佳載體。它既可作為載氫體,巧妙地解決氫能儲運這一難題,進而推動氫能源的發展;又可作為可再生油品,替代石油,實現液體燃料的清潔化及可再生,從更大層面構建起 “綠色低碳能源體系”,新增管道輸送的可再生能源儲運方式,極大地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還能促進電動車、燃料電池、分散式能源熱電聯供等消費端系統朝著清潔化、低碳化、可再生化方向發展。
然而,氫能同樣也是當下被眾多人看好且積極探索的能源發展路徑,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和潛力。
例如,氫燃料電池作為一項好技術,發電效率頗高,且排放物僅僅是無汙染的水蒸氣,在環保效能方面表現卓越。從長遠的能源清潔化發展角度而言,氫能若能攻克其現有的技術難點,在未來能源格局中必然能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當然,劉科院士之所以對氫能持反對態度,也是鑑於氫能目前面臨的諸多現實困境。
一方面,氫氣是除氦外最小的分子,會進入各種金屬晶格間,產生氫脆現象,這對相關的儲存、運輸以及使用裝置等都會造成損害;另一方面,氫氣的密度極低,往往需要在極高壓或是極低溫的條件下儲存才有實際應用價值,這無疑極大地增加了儲氫運氫的成本和技術難度。並且,氫氣還是在封閉空間中爆炸極限最寬的氣體(4%-74%),哪怕是極其微小的火花,在這個濃度範圍內都可能引發瞬燃瞬爆,安全風險不容忽視,這也使得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諸多限制,不僅佔地面積大,而且初期投資成本高昂,很難在人口密集區域佈局。
對比之下,劉科院士倡導的綠色甲醇路線,從理論和應用層面來看,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氫能面臨的這些棘手問題,為能源轉型提供一種看似更為可行的方案。
但是,科學的發展往往是多元的,僅因氫能目前存在的難點,就完全否定它作為一種重要能源技術路線去發展的可能性,從科學探索的開放性以及產業鏈價值的多樣性角度去思考,是否完全合理呢?這著實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深入探討和思辨。
01綠色甲醇,也有劣勢
首先是制氫成本高:綠氫製取需依賴可再生能源電解水,電力成本在電解水制氫成本中佔比達 60%-70%。
儘管隨著光伏產業鏈成本下降,電解水制氫成本有所降低,但目前綠氫製備成本仍較高,如 2024 年降至 20 元 / 千克左右,而化石燃料制氫成本則相對低很多,這使得綠氫制綠色甲醇在成本上缺乏競爭力。
第二,二氧化碳捕整合本:若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合成綠色甲醇的原料,空中捕集二氧化碳需增加裝置投入和執行成本,且其化學鍵穩定,對化學反應的溫度和催化劑要求高,導致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甲醇的大型化工藝路線尚停留在中試階段,進一步推高了綠色甲醇的生產成本。
第三是生物質原料成本:當使用一氧化碳為原料生產綠色甲醇時,需大量生物質來生產一氧化碳,但生物質原料存在收運範圍有限、受季節氣候影響、物料儲存時間短、分佈鬆散等問題,會影響綠色甲醇氣化當量和成本。
第四是投資成本巨大:建設綠氫制綠色甲醇專案,需在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電解水制氫裝置、甲醇合成裝置以及相關配套設施等方面進行大量投資。
比如,上海10萬噸/年綠色甲醇專案:總投資約 2.77 億元,建安費約 1.07 億元。該專案利用溼垃圾、動物糞便發酵產生的生物沼氣製得的生物天然氣,新建一套 10 萬噸 / 年甲醇裝置及相關輔助裝置和公用工程。
阿拉善年產50 萬噸綠色甲醇首期 10 萬噸示範專案:作為中國首個 50 萬噸級電解水制氫耦合工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綠色甲醇專案,由吉利遠端新能源商用車集團旗下浙江醇氫綠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運達股份、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內蒙古阿拉善能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投資規模較大,但具體資料未明確提及。
鵬飛氫美15萬噸 /年綠色甲醇專案: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投資18.2 億元,計劃新建電解水制氫和綠氫配合生物質氣化制綠色甲醇廠區一處,綠氫生產規模為 8000 噸 / 年,綠色甲醇生產規模為 15 萬噸 / 年。
另外,從市場角度,綠色甲醇也面臨不小挑戰。
市場飽和度高:我國甲醇市場已趨於飽和,煤化工製取的甲醇都難以保本,價格更高的綠色甲醇更難打入傳統市場領域,市場消納能力有限,制約了綠色甲醇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市場依賴度高:目前全球只有歐盟市場因完善的碳市場政策和交易手段,能夠消納綠色甲醇生產工藝導致的高昂成本。
02劉科院士 “反氫能、推甲醇” 之辯
從科學角度來看,劉科院士否定氫能其他技術路線,僅力推綠色甲醇這一做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可能也有其侷限性。
首先,氫氣自身的化學特性確實帶來了諸多挑戰。但僅因這些科學難題就否定氫能其他技術路線的發展,也存在一定侷限。
氫能各技術環節目前也都在不斷取得突破,比如在制氫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氫從長遠來看是極具潛力的,利用風能、太陽能、水能等產生的電能來電解水製取氫氣,能夠實現全過程零碳排放,契合綠色發展理念。雖然目前面臨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成本需進一步下降,以及制氫地區往往遠離用氫負荷中心、儲運成本高等問題,但隨著技術發展和配套設施的完善,這些難題有望逐步解決。
在儲氫與運氫領域,固態儲氫技術展現出了較大優勢,它能有效克服高壓氣態和低溫液態兩種儲氫方式的不足,儲氫體積密度大、操作容易、運輸方便、成本低、安全等。
儘管目前尚處於技術攻克階段,但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從科學探索的開放性角度而言,不應過早地對氫能的發展可能性設限,或許在未來,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氫能能夠克服現有劣勢,成為重要的能源解決方案之一。
所以,劉科院士從科學角度對氫能的否定,雖然指出了當下氫能面臨的切實難題,但從更長遠、更具開放性的科學發展視角來看,完全摒棄其他氫能技術路線,可能並不完全合理,還需綜合考慮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潛力以及氫能本身所具備的獨特優勢。
從產業鏈價值角度思辨
站在整個產業鏈價值角度考量,綠色甲醇路線和氫能其他技術路線在產業上下游配套、市場規模、投資成本、經濟效益回報以及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僅側重綠色甲醇是否完全合理,值得深入探討。
就綠色甲醇路線而言,它在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展現出了獨特價值。從市場角度來看,綠色甲醇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在交通領域,甲醇汽車已經有了規模化的執行案例。
像吉利集團的甲醇乘用車已規模化執行超 2.7 萬輛,總執行里程達到 80 億公里,最高單車執行里程已突破 120 萬公里。
甲醇商用車也在逐步推廣,並且在船舶領域,隨著國際海事組織減排目標的啟動,甲醇燃料船舶訂單量激增,成為船舶減碳的 “新寵”。
此外,在供暖供冷以及土地治理等方面也能發揮積極作用,這意味著其市場規模具備較大的拓展空間,能帶動多個相關產業協同發展,從經濟效益回報來看,隨著規模效應的逐步顯現以及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降低,其盈利能力也有望進一步提升。
反觀氫能的其他技術路線,在產業鏈各環節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在應用端,氫燃料電池和氫內燃機等不同應用技術路線,也分別在城市公交、中長途運輸、工程機械等不同場景中有著各自的優勢和應用潛力,能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帶動諸如燃料電池製造、氫能汽車研發生產等相關產業發展。
由此可見,氫能的各技術路線在產業鏈價值方面有著各自的貢獻和發展潛力,如果僅側重綠色甲醇路線,而忽視氫能其他技術路線的發展,可能會導致整個能源產業在轉型過程中失去多元化發展的機會,無法充分發揮不同技術路線之間的協同效應,在滿足不同應用場景需求以及構建更完善、更具韌性的能源產業鏈體系方面或許會有所欠缺。
所以,從產業鏈價值的多樣性角度思考,僅因當下氫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就完全否定它其他技術路線的發展,可能並非完全合理,需要權衡各路線的優勢與潛力,共同推動能源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03科學家,應有更為客觀的立場
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科學家們肩負著揭示真理、推動技術進步的重任,而秉持客觀立場則是履行這一重任的基石。
面對多種技術路線選擇時,客觀意味著要全面、公正且深入地分析每一種可能性,摒棄個人偏見以及片面的認知侷限,以科學事實和嚴謹的資料作為判斷依據。
就如同在能源領域,不同的能源技術路線各有其複雜的特性、優勢與面臨的挑戰。以氫能和綠色甲醇為例,科學家不能僅憑主觀喜好或者對某一技術路線的初步印象就下定斷,而是需要深入研究氫能從制氫、儲氫、運氫到應用等各個環節的具體情況,分析不同制氫技術在成本、碳排放、資源依賴等方面的差異,考量儲氫和運氫技術在效率、安全性、適用場景上的不同表現,以及探討氫燃料電池和氫內燃機等應用技術在能量轉換、成本、普及難度等層面的優劣。
同樣,對於綠色甲醇,也要從原料獲取、生產工藝、應用場景拓展、減碳與儲能效果等多維度進行剖析。
劉科院士積極推廣綠色甲醇這一技術路線,無疑為能源轉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思路和方案。
綠色甲醇在減碳與儲能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例如利用生物質氣化與綠氫技術耦合製取綠色甲醇,既能充分利用可再生生物質資源,又可切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儲能上,它能解決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間歇性問題,作為長時儲能優質載體,助力能源穩定供應。在應用場景方面,其應用範圍涵蓋交通、供暖供冷、土地治理等多個領域,像吉利集團甲醇乘用車的規模化執行,以及甲醇燃料船舶在航運業減碳中的突出作用等,都彰顯了綠色甲醇的應用潛力。
然而,劉科院士因氫能目前面臨的氫脆、儲氫運氫成本高、安全風險大等諸多現實困境,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氫能其他技術路線,從更宏觀、更全面的視角來看,這一觀點或許存在可完善之處。一方面,劉院士的觀點可能受個人研究側重領域的影響,其長期專注於綠色甲醇相關研究及應用推廣,對氫能技術路線的最新進展和潛在突破關注度相對有限。
例如在制氫領域,可再生能源制氫雖目前面臨成本和儲運等問題,但從長遠看它契合綠色發展理念,有望成為氫源的終極解決方法;在儲氫方面,固態儲氫技術正逐漸展現出克服現有儲氫方式不足的巨大潛力,雖處於技術攻克階段,但代表著未來方向。
以上僅為個人見解,歡迎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