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視(002415.SZ),是全球影片監控龍頭,曾號稱“安防茅”。自2010年上市至2021年,其淨利潤由10.52億元增至16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8.64%。2021年,海康威視市值一度達到6400多億。
而今,海康威視風光不再,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利潤規模僅2021年同期七成左右。股價跌幅更慘烈,當前市值已僅2000多億——近4000億灰飛煙滅。
公司近40萬股東哭暈:海康威視,怎麼了?
海康威視面臨的問題,概括起來就是:
安防基本盤業務日薄西山,多元化發展競爭激烈。
我們先看海康的安防業務。
海康威視自2016年開始,成為全球安全行業銷售冠軍,至今蟬聯榜首。資料顯示,2023年其在全球影片監控市場份額達到25.9%。
海康威視真正的危機始於2019年。那一年,海康威視正式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導致其海外業務受損。
早在2018年,美國議會就要求禁止聯邦政府採購海康產品,原因是所謂的“侵犯隱私”及“後門”問題。
隨後數年時間裡,不少西方國家禁止海康產品。在海外持續渲染下,海康威視成為“背鍋俠”,業務日益艱難。
除了在海外的遭遇外,國內影片監控市場也面臨著變革——隨著國內居民的個人意識逐步提升,“隱私”問題也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監控攝像機已逐漸開始不再對準居民區,即使是重要路段,角度往往也僅覆蓋公共出入口。
此外,現在政企都在過緊日子,勢必會影響海康威視的國內業務。
總而言之,所謂安防監控業務,無論國內國外都在走下坡路,是真正的夕陽行業。
海康威視從2022年遭遇上市12年以來首次利潤負增長,2023年好不容易增長轉正,今年前三季度再度下滑8.4%。
再看看海康威視的多元化發展。
面對市場變化,海康威視艱難探索新的發展出路。近年,公司先後佈局智慧家庭、機器人、熱成像、汽車電子、儲存等業務。
2024年上半年,海康威視“創新業務”收入佔公司整體收入比重已達25.06%,而在2018年,這一數字還僅有5.41%。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海康威視的一帆風順,多元發展也潛藏著分散帶來的難題。
首先,碎片化的市場中,市佔率如何提升是一大難關。海康威視目前已覆蓋10餘個主行業、近90個子行業的500多個細分場景。分散佈局雖然有助於分散風險,但也意味著公司難以集中資源,提升整體效率。
此外,海康威視佈局的創新賽道基本都處於從藍海卷向紅海的階段,競爭者眾多,虎口奪食不易。如智慧家庭領域,小米、阿里、百度等科技新貴,海爾等傳統家電企業虎視眈眈;汽車電子領域,特斯拉、小鵬等新能源車企,博世、大陸等傳統零部件廠商群狼環伺;移動機器人領域,美國的康耐視,日本的基恩士,國內的奧普特、凌雲光等,都是海康的強勁對手。
2018年到2021年,海康威視創新業務收入年複合增長率達到65.7%,此後明顯放緩,2022年和2023年收入增速均為20%多。
更尷尬的是,海康的創新業務毛利率始終低於其音影片產品主業。2023年,公司主業毛利率46.34%,而創新業務是39.63%。
目前來看,指望公司多元創新業務挑大樑,還不現實。
那麼海康威視是不是再無希望了?
倒也未必!
海康有個特點:無論市場環境如何變化,在研發方面始終不吝投入。近年來公司更是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2018年,海康威視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為8.99%,到了2023年已經提升至12.75%,2024年前三季度進一步提升至13.44%。
海康威視選擇了長期主義,保持了其作為科技巨頭最基本的底色。然而,研發投入的增長,又恰恰是削弱公司利潤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科技行業而言,慢工出細活,研發很難馬上見效。今天遙遙領先的華為,在2019年和2020年研發費用大幅攀升,分別佔到總收入的15%和15.9%。然而其盈利能力在那幾年裡並未顯著提升。
在可預見的未來,海康勢必還會堅持埋頭苦幹、持續燒錢。
這也意味著,公司40萬股東,或許還要經歷“長痛”,才有希望看到開花結果那天。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