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正式走完了,全年的經濟發展走勢,預計將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V形結構”。其中,第一季度的經濟同比增長率為5.3%,為年內最高點。第二季度下滑至4.7%,第三季度的經濟增幅進一步縮減至4.6%。
4.6%,必然是今年各季度經濟增長中的谷底了。第四季度在多種激勵措施的共同推動作用下,經濟同比實際增長率會略有反彈,但復甦形勢並不樂觀,預計在5%左右。若差點,可能僅為4.9%。
中國經濟正處在“量變”到“質變”軌跡中
在GDP增速達到或超過8%的那些年份裡,我國各大產業都處在活躍階段,無論是房地產、鋼鐵、紡織,還是機械、電子、汽車、造船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動能。這一方面是由我國龐大的內需決定的。
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城市化率直線上揚,高校擴張帶來人才紅利,各地區迫切需要快速提升、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滿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需求,帶來了巨大的投資和消費機遇。
另一方面則是加入世貿組織,全球化程序達到“階段內的頂點”,我國與美國、歐洲、日韓、東盟等各個貿易伙伴的經貿關係較為緊密。在內外需求同步釋放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領跑全球,對世界經濟拉動的貢獻率曾超過30%。
但自第一次擔任美國總統後,逆全球化思潮愈加濃烈,他主動挑起了貿易戰、科技戰。拜登政府時期,歐洲方面爆發俄烏戰爭,中東地區的以色列處處展示強硬姿態,中美貿易戰有增無減。
據不完全統計,拜登政府時期將中國實體單位納入制裁名單的數量擴張至1254個,幾乎是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兩倍。在美國的誘導下,歐洲也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光伏裝置等產品提高了關稅。
雖然我國早有準備,強化了“一帶一路”戰略,突出非歐美市場的重要性,但商品出口金額增長率還是由“往年的動輒達到或超過10%,降低至今年前11個月的6.7%”。
在出口呈現較為明顯的放緩時,我國的內需市場下滑力度要更大。還是以前11個月的資料為例,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同比增長了3%,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也只有3.3%。
包括房地產、鋼鐵、紡織、傢俱在內的傳統產業已萎靡數個季度了,但半導體、智慧手機、造船、無人機、電動汽車、新能源、大資料、智慧城市建設、裝備與裝置製造等新興領域依然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
換言之,我國內需是“新舊發展動能,沒有做好完美的轉換”。完美轉換,這通常存在於理論中,目前的人類社會還不存在這樣的案例——這就是我國經濟目前發展的現狀,無論是內需,還是外需。
都存在著亮點,但也都存在著較大的阻力。中國經濟被迫由曾經的高速,降至目前的中高速,在這種宏觀基調下“增長、就業、收入”出現了分化,一方面需要給還在傳統產業、發展紅利期已過的產業。
中痛苦掙扎的勞動者適當的扶持,福利及收入的二次分配製度需加快完善,否則居民消費仍將萎靡不振。消費不起來,企業訂單不足,美歐又在搞貿易戰,中國企業的投資信心又如何起來呢?
另一方面是“有的放矢”,在傳統產業不得不面對外遷的背景下,中國需要在更多的高新產業領域佔據主導位置。勞動者是可以流動的,新發展動能能提供的高薪就業崗位數量越多,越有利於消費的復甦。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國產業發展政策應該由之前的“重生產與投資”轉為同時重視“投資與消費”,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由曾經的重視“量變”,轉變至重視“質變”的軌跡中。
重視“質變”,不代表可以忽視“量變”!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能成為各地區“允許經濟增長率大幅走低”的藉口。沒有較大增長力度的經濟談不上高質量,中國人口太多了,有限的高新產業吸納不了。
不管是何種口號——高質量發展、激勵產業轉型與升級、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記住:最終目的都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所需,讓絕大多數中國人過上好日子。如此,傳統產業就不能硬著陸。
2024年,我國GDP預計為134.74萬億元
當前政策轉向訊號明顯,中央部門已出臺了一攬子激勵措施,未來還將有更多的新政。在2024年已走完的背景下,南生預測:全年經濟實際增長率為4.9%左右,按市場價格核算的GDP約為134.74萬億元人民幣。
按平均匯率換算,中國2024年的經濟規模約為18.92萬億美元,繼續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5年的壓力依然在,尤其是特朗普再次當政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速可能會跌至4.5%左右。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分享和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