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交易者是根據歷史走勢來做決策,而明確的趨勢必然會滋生過於樂觀的投機行為,在這種互相的自我強化中,慢慢的產生了樂觀/激進/極端的市場情緒。
功名利祿,轉頭空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
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西江月·平山堂》
這首詩是為懷念恩師歐陽修所作。
十年前,蘇軾和恩師把酒言歡,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
而這十年中,自己官場坎坷,嚐遍人間冷暖。
作者撫今追昔,感慨歲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夢。
歐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夢中,終歸一切空無。
我們所追求的功名利祿,只不過是人生中的幻影。人生既然不過虛幻,政治失意與挫折,算得什麼呢?
人生要想過得去,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祿,才能坦然面對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交易的不確定性
有很多人認為交易的「不確定性」是指市場像一個複雜的混沌體、走勢頻繁轉折、價格變化完全無規律、純粹的機率支配了一切,但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不確定性的定義:市場的不確定性應該分為三大方面,價格方向的不確定,波動時間不確定,漲跌幅度不確定。
1、價格方向不確定
指的是我們無法準確預知未來的波動方向,例如在震盪中,我們沒辦法定論它要往哪裡破位,或者單邊會持續前進,還是回頭轉折。
2、波動時間不確定
比如我們看日內小時線,歐元突然出現一根突破型的K線,但它的上漲狀態能否在未來時間延續,我們不確定。
可能小時級的單邊濃縮在一根K線內,也可能它是日線級別走勢的前兆,時間不確定指的是價格運動的持續週期無法確定。
3、漲跌幅度不確定
交易者總是對於趨勢的幅度缺乏認識,有時候我們以為它是日線級的趨勢,其實它小時級雄起一下就震盪了,有時候我們以為它會很疲軟,結果它在周線上硬了大半年。
如果說交易最難的東西是什麼,莫過於去預估價格的幅度。
比如昨日馬克思一句話讓比特幣跌了10%,去年的黃金和美股閃崩,16年的美國大選和公投,15年的瑞郎風暴和黃金烏龍指,14年有什麼我忘了,13年塞普勒斯拋售黃金等等。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黑天鵝事件” 某些機率非常小的極端情況突然出現,對市場產生了巨大沖擊。
導致市場運動偏離了原來的軌道,進而完全扭轉短期的波動規律。
我們從圖表上用技術分析去理解市場,是拿著已有的三大要素(方向、週期、幅度)來做推理。
什麼是已知呢?
我開啟圖表,看著昨天的走勢,前天的走勢,在這個基礎上是已知的,而做出的推測必然不能逃脫近期歷史走勢的影響,也意味著我們無法預測的實質是因為不知道明天會有什麼新的變數資訊來影響市場。
就好像我們解算術題,(前天的)1+(昨天的)1=(明天的)2,這是合理推測,如果你算出1+1=10了,顯然這是不合邏輯的推測。
但偏偏這些無可預料的新衝擊,對市場和人類的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推動歷史跳躍式發展,市場自然也存在跳躍性的規律。
迴歸正題,朋友們到了這裡如果還模糊的話,不妨跳出“獨立機率”“區域性思維”來理解一下這個問題。
所謂三大不確定性的實質是什麼呢?
是描述市場區域性的運動方式不確定,並不是市場完全隨機漫步不分晝夜的機率轉折。
價格未來的運動軌跡什麼不確定呢?是因為我們控制不了資訊的變數而測不準。
但不代表客觀的發展規律不存在!
就好像你在蹲著看螞蟻,一隻螞蟻左突右撞,你無法理解它的意圖它的目標去向,而我們看市場也是如此。
面對市場下一分鐘的方向,小時和日內的幅度,突然變強的波動它能持續多久,這些短期和區域性的運動軌跡無可預測,就像我們看到每一隻螞蟻它們行為去向都不一樣。
但一窩螞蟻呢?它的存在是有必然普適規律的,種群的分工主導了每一隻螞蟻的生物習性,它們每一隻的行為都不同,但它們的目的是相同的,尋找食物,繁衍種群。
所以我們明白了,區域性和細微的波動軌跡不可預測的原因在於它的意圖不夠統一和明確。
而市場的宏觀走勢和趨勢狀態為什麼可以相對確定呢?
因為它就像一窩螞蟻,團結為整體,驅動其前進的是共同利益和需求。
從主力的利益和需求出發,價格行為的預測性提高了,因為只有少數人可以在市場中受益,趨勢的發展總會對多數人不利。
交易好比打撲克牌,如果玩了一輪還找不到牌桌上那個倒黴蛋的話,那麼這個人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用一句話形容,偶然的結局其中存在必然性,而必然的規律產生了偶然的結果。
那麼市場的確定性是什麼?
價格的微觀軌跡無法確定,但不代表價格波動是沒有邏輯的,我們從螞蟻的例子中得知:
A、走勢的內在推動是萬事萬物變化的客觀規律
B、是群體人性驅動的市場行為
C、是市場平穩和失衡的週期迴圈
從這三個角度,我們來聊一聊為什麼單次結果無法確定,但產生機率面的層次卻有高度的可預測性。
第一、萬事萬物變化的基礎規律是慣性
趨勢的產生,是價格打破了震盪邊界,市場的波動方式開始受著慣性支配。
例如一座大壩的崩潰,往往源於一個小小的裂縫,而巨量存水的壓強會導致裂縫不斷擴大,繼而沖垮阻擋一瀉千里。
市場總會沿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前進,但多數人邏輯重點放到了突破上,只要看見突破不去定義級別就無腦追趨勢了,所以經常捱打後抱怨訊號可靠性不高。
而實際上的突破概念,價格本身的動能並不源於單純的突破, 而是震盪蓄力的“壓強”透過對於震盪級別的評估,延伸出趨勢級別的定義。
絕大多數做不好趨勢的交易者,問題都出現在這裡:
1、能看到趨勢的產生,但卻不會評估趨勢的級別。
2、無法評估趨勢的級別,便不可能預估到未來的潛在獲利空間。
3、繼而對於趨勢未來的發展沒有概念,導致沒有信心去持倉,錯失利潤。
堅定持倉並不是無知下的忍耐,而是明確潛在的利潤,你知道手裡拿著一百,又看清了腳下躺了十萬,這個要不要撒手去撿的選擇題,你會怎麼選呢?
第二、群體人性驅動的市場行為
簡而言之,傳統交易者大多都是基於價格資訊作出決策。
在分析能力上我認為交易者能力的差異並不大,甚至在次級轉折和日內波動上面,很多老手還比不上新手。
那麼差別在哪呢?
在於對主要趨勢運動的多層次理解,還有未來發展節點的剖析,這些關於市場主導趨勢(方向、級別、幅度)的研判就出現認知的差異了。
新手難以明確趨勢結構,而老手善於辨識趨勢中存在的發展節點。
例如新手看趨勢,他記不清楚短期的強阻在哪,也不清楚強阻破位之後,趨勢的動能怎樣理解,只去傻乎乎的去喊著順勢為王,這是沒用的。
而老手,則是不斷的拆分趨勢,儘量以結構化的思維來理解區域性走勢,這樣就明確了介入訊號機會。
比如震盪能否形成中繼,而中繼的破位又代表產生新的結構,進而用實際走勢來驗證交易思路的正確性,這樣市場並非不確定,正相反它對你來說是確定的。
群體預期會經過特定走勢、重要心理節點、臨界強阻,來形成統一和合力,你掌握了這些節點,那麼就如我上文說的,單次機率不可預測,但在機率面上有極強的可預測性。
透過這些要素構建出的交易策略,是絕對具有正期望,只看你能不能落地執行了。
談談莊家
莊家是什麼?在股市中,特指一群有錢、有頭腦、有資訊、有能力來壓低股價或拉抬股價,從中賺取利潤的人。
在股市,我們都會聽到這樣的傳聞。
一、話說在開股票賬戶還不需要本人親自開,只需要身份證就能辦理的年代,有一個莊家,下鄉收購身份證來開賬戶,併成功開立了數百個賬戶,他便用這些賬戶來交易股票,規避相關部門的監管,達到控盤的目的。
二、莊家聯絡上市公司,兩者合作,由莊家出資,公司出訊息,先打壓股價,再拉昇,從中獲利。
三、當莊家想出貨的時候,會由各種“莊託”、“黑嘴”散播訊息,引誘散戶高位接貨。
莊家就是這樣的逆天存在,他們無所不能,想方設法地賺你錢,如果小散們想賺錢的話,就要“與莊共舞”,為此,各種揭秘莊家,跟莊術,在訪間廣為流傳。小散在買一隻股票前,研究的不是該公司的基本面,而是分析其中有沒有“莊”,如果沒,這股就要打“折扣”,如果有,那怕買入了馬上挨套,心裡也是坦然的,“有莊陪我一起,早晚他要自救把股價拉起的,不怕。”
然而,這樣的莊家,在今時今日的股市裡,差不多消失了。我們要明確一個觀點,莊家也是會虧錢的。現在的獲得的資訊的渠道廣了,也比以前更迅速更通暢,莊家們散播的訊息,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且“千股千莊”,每一隻股票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大戶在持股,這些大戶是不是另外的莊家呢?這很難說,股票想拉抬,最重要的是只能有一個莊,或目標一致,新進的莊家想收集籌碼趕走老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另一個致命原因是,《證券法》規定持股5%以上的股東交易必須公告,且買入後6個月內不得賣出,賣出後6個月內不得買入。這就把藏在背後的莊家挖到前臺去,而且限制了交易,降低了莊家資金的流動性,增加了風險。
有一個問題,一隻股票最大的莊家是誰?當然是上市公司了。股改前,股票基本未實現全流通,市場上能買到的股票數量不高,很容易造成了持倉佔30%甚至50%以上,達到控盤的效果。股改後,上市公司的股票要上市流通,上市公司的高管手握大量的股票,已經是真正的莊家了。
早期對上市公司治理不規範時,或會發生和莊家聯合炒作的事,但現在監管越來越嚴,基本上沒必要和莊家合作,只要發個公告,編排個利好,股價就“蹭蹭蹭”的上去了,和莊家合作這種高風險的事,不幹。
新時代下,“莊家”已經改旗換幟,手握大量資金和投資渠道的基金公司,已經成為市場上的主力,這些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新型莊家,正逐步取代傳統莊家的地位。操控股價的現象肯定會存在,但監管制度越來越完善,莊家們不見得會和小散們鬥智鬥勇,只要把股價做上去,就不怕小散們不跟。
莊家如何操縱大盤?
一、莊家與大盤的關係綜述
莊家與大盤的關係是子系統與大系統、小環境與大環境、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大系統大環境和整體對子系統小環境和區域性具有激發和抑制的能力與作用。比如說,當大多數莊家都在做多的時候,人氣上升,投資者蜂擁而入,這時拉抬一隻股票比較容易,好像水到渠成一樣,不需要多少拉抬成本,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拉抬成本,自然而然地被散戶抬了起來。
當整個大市處於下跌行情的時候,拉抬一隻股票就比較困難,因為大勢已去,人氣銳減,投資者爭先恐後地離場,猶如兵敗如山倒,拼命大逃亡,誰願做股市中流砥柱,千難萬險無所畏懼呢?這就是股市大環境大系統對個股運作激發和抑制的能力與作用,這種情況也稱為大勢所趨。圖1-8為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柳工的個股與上證指數的對比圖。透過對比可發現柳工與大盤走勢完全相同,顯示出莊家順勢而為的操作思路,莊家炒作股票的成本較低,且成功率高。
二、莊家在行情中的行為
在一輪行情中,總有一些莊家是作為行情的發動者率先啟動的。有些莊家則沒有把握住機會,大盤已經啟動了仍然沒有完成建倉,不得不拉高一級以實現在高位快速建倉,這與散戶被軋空後跟進是一樣的。有的莊家拉抬遲緩,當他們完成拉拾或者還沒有完成拉拾的時候,其他莊家就已經開始出貨了,大盤下跌,市場承接力不足,莊家無法出貨。雖然莊家可以維護股價,維持賬面贏利,但這沒有多大意義,因為當下一輪行情到來的時候,前一輪撤出的莊家可以重新選股入駐再炒一輪,而對套住的莊家來說則只能等待人氣轉暖拔高出貨,這與散戶的解套跑掉沒什麼區別,都是等了兩輪行情只落得個平手出局或者獲小利出局。所以,莊家沒能趕在大勢變壞之前完成出貨就等於被套住了。
散戶被套住要麼割肉、要麼死等,莊家不能割肉,因為他一割就失去控制了,莊家只能扛著,相當於散戶的死不割肉,只不過散戶不割肉會被深深套住,莊家不割肉股價就不會跌得太多,可以控制賬面損失。所以,莊家的優勢只不過是可以透過維持股價保持一種形式上的不被套住,但實際上莊家是可以被套住的,與散戶在一隻股票上被套住沒什麼兩樣。所以,莊家面對大勢那種誠惶誠恐的心情和散戶面對莊家時的感覺沒有什麼兩樣。
三、莊家在股市交易過程中的逆勢而為
當然,股市交易過程中也常有一些逆勢而為者,比如多數莊家做多的時候,某些股票就是不上漲,為什麼呢?很可能莊家吸籌不足,跟風上漲則變成了為散戶抬轎子,這時莊家不是不想上漲,而是沒有準備好,不能上漲。另一種情況就是出了毛病或稱有歷史遺留問題的股票,這種股票一般情況下不能去碰。
圖1-9為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榮安地產的個股與上證指數的對比圖,榮安地產在幾個時段選擇了逆勢而為的操作思路,增加了持股成本和炒作風險。
多數莊家做空的時候某些股票逆勢飄紅,為什麼呢?
第一種情況是這些股票在牛市行情的中期或末期才啟動,大盤走熊而個股莊家還遠沒有達到目標位,迫不得已地挺立著。
第二種情況是大盤低迷或弱平衡市或大盤止跌,這時逆勢拉抬的多數是莊家隨短線行情做低吸高拋,當然也有走慢牛市的股票。無論如何,逆勢而為是艱難的,多是強勢莊家資金的投資和操作行為。
四、莊家與莊家群體
雖然單獨兩隻股票中的莊家之間並不直接發生什麼關係,互相對對方的影響是很微弱的,但對每個莊家來說,整個莊家群體對其影響則是巨大的。比如,當各路莊家都在做多的時候拉抬一隻股票比較容易,當大勢是在下跌的時候逆勢拉拾一隻股票就比較難。原因在於各路莊家所面對的是同一個市場群體,市場的群體心理受到所有股票表現的共同作用,就算莊家自己已經完全不受市場情緒的左右,但在操盤時也必須考慮市場情緒。所以,即使莊家實現了完全控盤也並不是不受制約的,其還要受到莊家群體行為和市場情緒的制約,這種作用表現為大勢對個股的影響。
股市存在莊家群體動能和群體效應。股市中莊家機構投資者是不相識、不結盟的,卻是一脈相通、一呼百應的自組織群體,他們透過盤面語言傳遞資訊,互相溝通。為什麼要形成自組織群體呢?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競爭對手-散戶群體,他們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贏散戶的錢,而莊家之間很少有這種競爭關係。他們非常重視和善於發揮群體動能和群體效應,因為就是超級莊家獨此一家也很難推動大勢,小莊家獨來獨往更是寸步難行,就像俗話所說的獨木不成林、孤軍難作戰一樣,而大家聯合行動則其勢不可阻擋,比如中級行情啟動初期各個股票幾乎不約而同地拉昇,大勢隨之而起。莊家的群體動能和群體效應對大盤是一種推動力,對大盤走勢起著主導作用。股市還存在板塊聯動效應、板塊輪動規律等這些莊家與大盤的關係。
五、莊家如何影響媒體
任何莊家要做好股票,都要利用媒體宣傳。最受莊家歡迎的當然是影響力大的一些網路、報紙等媒體(圖1-10)。
莊家在利用媒體的時候,有個基本次序:先透過媒體釋出一些小訊息,再逐漸釋出一些老總的訪談錄。很少有莊家光花錢作宣傳而不出貨的。
在莊家與媒體之間,莊家往往是主動的,而媒體是被動的。媒體是根據今天(昨天)盤面的走勢來分析莊家的行為和近期走勢,並且對今後的發展作出判斷,發表評論。因為他們始終是在事後分析並推測次日的漲跌,可是次日股價的發展不是股評人士能左右的(黑嘴除外),所以媒體註定是被動方。在媒體中越是有影響的知名人士,被利用的機率就越大。如果在震盪期判斷漲跌.
由於此時的趨勢不明朗,其判斷成功的機率就小,評論時也會比較謹慎。
做股票的時候要堅持一個基本原則:股評說得越好,媒體宣傳得越多,可能就是莊家要出貨了。所以投資者炒股不能依賴股評,不能寄希望於任何人,靠自己分析自己研究才能有所成。
簡單的道理
莊家投資盈利模式:
1.發現具有充分安全邊際的股票,或者等待心儀的股票被市場低估;
要有全球市場的視野(因為全球化的情況下,公司的競爭是全球性的),透過蒐集分析公司年報、公司資訊、行業資訊等來了解公司的生意運作模式,能做到先行一步瞭解公司運營的趨勢。
2.買入;
內在準繩是首先是股息率,其次是成長性,重視股息的作用,用於衡量自己能否在下跌過程中長期持有、能否用股息收入來重新配置投資、能否產生股息累積投資效應等因素。
3.等待價值的迴歸;
透過收取分紅,或者高分紅來吸引其他投資者的進入。
4.監察公司的執行;
動態監察,特別是公司運營中的關鍵點,結合市場情況,看自己的判斷是否有誤、看市場有無給公司高估的價格。從而作出賣出以更正投資失誤、繼續持有、賣出高估的股票收穫利潤。
5.賣出。
6.下個週期開始。
市場有時會提供總體的低估機會,這是最好的機會;有時在市場充分大的情況下,會有區域性的低估機會。因此,存在廣泛的機會。但是,另一角度看,機會卻又是很難得的。
對公司的成長性的判斷不能太過於樂觀,特別是市盈率高企時,嚴重透支了公司未來的成長。把投資的安全性嚴重依靠於公司的成長時,其實買入價已是極為危險了。
人性的本質是什麼?
人性本質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點就是貪婪、恐懼、追求控制慾、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目光短淺、懶惰、衝動、無節制等等弱點,交易者是個天生的失敗者。
人性本質之二:人性的固有弱點,可以經過訓練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程度上弱化、隱藏這些弱點,讓他們變得不重要,不至於影響交易,成功的交易者都是訓練有素、養成好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人。但他們依然無法從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點。如果徹底克服了,他們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質之三:一個壞習慣往往是一個舒服的習慣,自然就形成了;而一個好習慣往往是一個不太舒服的習慣,需要刻意的鍛鍊才能養成;好的東西容易被破壞,好的習慣隨時間、背景、境遇的改變,也呈現出耗散結構;比如小學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認真,到了中學生,就開始有點變形、偷懶了,再到了大學生更是敷衍了事。
由於市場和人性的本質,推匯出市場與交易員力量對比的懸殊性。
市場的資本是無限的,而交易者的資金及其有限,就好比和一個永遠無法戰勝的巨大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兩種,放棄或者被消滅。交易者只能在區域性、暫時、某個層面上能夠取得一定的優勢;
市場的時間是無限的,而交易者的時間、精力和運氣都是有限的,交易是一種運動,運動就有顛峰期,過了顛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無人例外。如果在過了顛峰之後,不限制交易頭寸規模或者乾脆功成身退,那麼只有被市場消滅。
交易者無法一次性成功,但可以一次性失敗。由於人性的貪婪和盲目自我膨脹,當取得一次巨大勝利之後,並不認為這是市場恩賜,而歸結於自己的天才,於是無論賺了多少錢非但不會罷手,還是變本加厲。而一次滿倉加上對市場偏見,就會帶來滅頂之災。贏無法快,輸可以是瞬間。
市場的本質是隨機性,也就意味著,市場在大部分時候都是適合虧錢的,而只有少數時間是適合賺錢的。但交易人員希望大部分時間交易,而小部分時間休息。
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股市浮沉,博學然後自省,方可為師。
我是一方聊市,分享自己所知所學,以眾生為鏡,萬相為師,提升自己境界的同時與各位散戶朋友互相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