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能源博弈進入深水區,歐盟突然在氫能賽道甩出一張王炸——斥資130億歐元打造橫跨四國的"氫能絲綢之路"。
這一宏偉專案,要從2022年5月歐盟委員會發布 的《REPowerEU》能源戰略說起。該戰略明確將氫能作為擺脫俄羅斯化石能源依賴的核心手段,計劃到2030年:實現 1000萬噸綠氫本土生產,同時進口1000萬噸綠氫,並配套投資1.8萬億歐元(含公共與私人資金)。其中,跨境氫能基礎設施被列為優先專案,H2Med管道(連線伊比利亞半島與中歐)是該戰略的關鍵載體。
2023年1月,歐盟委員會在 《綠色新政工業計劃》中披露,氫能領域將獲得 370億歐元的專項資金,其中,130億歐元定向用於跨境輸氫管道建設(含H2Med)。
H2Med 管道專案旨在將綠色氫氣從葡萄牙經西班牙、地中海、法國輸送到德國。該專案計劃建設兩個主要部分:CelZa 和 BarMar。
CelZa 段連線葡萄牙的塞洛裡庫達貝拉和西班牙的薩莫拉。該段在葡萄牙境內延伸 162 公里,每年可生產 75 萬噸綠色氫氣,預計耗資 3.5 億歐元。生產這種數量的綠色氫氣需要約 6-7 吉瓦的電解槽容量,超過葡萄牙國家能源和氣候計劃設定的 3 吉瓦目標。此外,還需要 14-17 吉瓦的新可再生能源容量,到 2023 年,葡萄牙的可再生能源安裝量將翻一番。
BarMar 段是連線巴塞羅那(西班牙)和馬賽(法國)的一段水下管線。該管線位於地中海海底 455 公里處,預計耗資 25 億歐元。到 2030 年,H2Med 每年將能夠運輸多達 200 萬噸氫氣。
這條連線伊比利亞半島與中歐的能源新動脈,不僅暗藏著歐洲能源獨立的野心,更可能重塑未來三十年的全球能源貿易格局。
01 地緣博弈,催生歐洲一條氫能絲綢之路
2023年冬季的寒流中,歐盟委員會悄然透過H2Med管道投資計劃。這項史無前例的工程將鋪設兩條平行管道:一條輸送天然氣應急,另一條專攻綠氫運輸,目標直指2030年200萬噸/年的綠氫輸送能力——相當於替代50億立方米天然氣。
其戰略深意在於:
1. 能源版"去俄羅斯化":俄烏衝突後,歐盟天然氣進口依存度從83%驟降至62%,但能源自主焦慮未消。氫能管道網路建設,本質是構建繞開地緣風險區的"能源數字孿生"。
2. 產業升級的勝負手:德國西門子能源、法國液化空氣等巨頭已卡位電解槽技術,西班牙憑藉每公斤2.5歐元的全球最低綠氫成本(IRENA資料)成為"歐洲氫爐"。
3.碳關稅的配套工程:歐盟碳邊境稅倒逼下,綠氫將成為工業脫碳的硬通貨。2030年歐盟綠氫需求預計達2000萬噸,本土產能僅夠覆蓋60%。
這條能源新絲路正引發資本市場的鏈式反應:德國押注質子交換膜電解技術,法國力推鹼性電解槽規模化,而西班牙則借光伏成本優勢打造"光氫耦合"新模式。歐盟內部的技術路線博弈,實為未來產業話語權的預演。
英國則從自身歐洲金融中心定位出發,倫敦洲際交易所已推出綠氫期貨合約,德意志銀行開發氫能專案融資的"混合證券化"產品。摩根士丹利測算,到2030年氫能金融衍生品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美元。
歐盟氫能基礎設施,一股證券化浪潮正在興起。
H2Med管道可能採用"基建REITs+政府擔保"模式,將2000公里管道的建設成本轉化為可交易金融產品。這種模式若跑通,或引發全球氫能基建投資正規化革命。
這場氫能革命正在觸發更深層的規則重構:
首先是能源美元霸權在鬆動。當綠氫成為大宗商品,以歐元計價的氫能貿易體系可能削弱石油美元地位。歐盟正在推動氫能貿易的"碳強度標準",本質是建立新的能源計價規則。
其次是工業地理的重構。德國巴斯夫已宣佈關停本土合成氨工廠,轉向葡萄牙投資綠氫制氨專案。能源成本差異正驅動高耗能產業向"氫窪地"遷移,形成新的製造業版圖。
最後是技術殖民主義隱現。歐盟氫能銀行計劃對非洲綠氫專案提供溢價補貼,表面是氣候援助,實則為控制北非太陽能制氫產能。這種"綠色資源殖民"可能引發新一輪南北矛盾。
簡要總結一下,歐盟的氫能豪賭,本質是一場關於未來能源秩序的期權交易。130億歐元看似天價,實則僅佔歐洲復興計劃總盤子的4.3%。當氫能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開始顯現,全球可能會見證:那些曾經因石油而富的國家,正在被光伏板下的電解槽重新定義命運。這也是為什麼中東國家如此重視氫能,並將此作為國家戰略轉型的關鍵。
此刻,太平洋兩岸的資本巨鱷已聞風而動——貝萊德悄然收購西班牙三家氫能科創企業,紅杉資本重注固態儲氫技術。在這場靜悄悄的能源革命中,中國企業的機會,或許藏在電解槽的膜電極裡,或是沙漠光伏場的氫能耦合演算法中。畢竟,在氫能的新世界裡,沒有永遠的能源霸主,只有永恆的創新較量。
02 一場氫能較量,正在歐美之間醞釀?
美國對於歐洲的氫能戰略是無比警覺的。
就在歐盟啟動130億歐元氫能計劃的第二天,美國能源部突然宣佈,將清潔氫能研發預算提高至95億美元,較2022年增幅達137%。這種近乎應激反應的背後,折射出華盛頓對氫能地緣價值的重新認知——國際能源署(IEA)資料顯示,全球氫能貿易市場規模將在2050年突破8000億美元,相當於當前液化天然氣(LNG)市場的三倍。
雙方關鍵的交鋒點在於:
第一,補貼競賽白熱化。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規定,綠氫生產稅收抵免高達3美元/公斤,直接導致德國蒂森克虜伯取消本土電解槽擴建計劃,轉而投資得克薩斯州氫能基地。歐盟委員會測算,IRA補貼可使美國綠氫成本比歐洲低40%,引發德法經濟部長聯合抗議"不正當競爭"。
第二,技術標準的爭奪戰。
歐盟堅持"綠氫三原則"(可再生能源直供、時間匹配、地域關聯),而美國允許電網購電制氫且接受年度匹配。這種標準分歧,已實質性影響企業決策:西班牙Iberdrola暫停在歐盟的2GW綠氫專案,轉而參與美國HyDeal LA專案,因其標準寬鬆可降低30%合規成本。
第三,基礎設施的卡位戰。
美國能源部2023年10月釋出《國家清潔氫能戰略路線圖》,明確要求2030年前建成4個國際氫能樞紐。其中位於墨西哥灣的"氫能三角區",正與歐盟規劃的北非制氫基地形成對沖——彭博新能源財經指出,兩地綠氫到岸歐洲的成本價差不足0.5美元/公斤,爭奪歐洲市場已進入貼身肉搏階段。
2023年11月,歐盟氫能銀行首次拍賣會遭遇冷場,僅達成0.8億歐元交易量(目標3億歐元)。其根源在於美國資本集體缺席——貝萊德、KKR等華爾街巨頭選擇將85%氫能投資押注北美市場。這場資本暗流揭示出更深層的制度博弈:
首先,制度衝突的焦點在於融資工具創新的落差。
歐盟仍在推廣政府擔保的"重要專案共同利益機制"(IPCEI),而美國已開發出氫能專案"稅收股權融資+綠色債券"組合模式。高盛測算,美式金融工具可使專案內部收益率(IRR)提升4-6個百分點,導致歐洲2023年氫能私募基金募資額同比下滑23%。
其次是雙方的專利技術封鎖正在不斷升級。
美國專利局資料顯示,2022年氫能核心專利授予量中,美國企業佔比38%,較歐盟企業高出11個百分點。關鍵領域差距懸殊:在質子交換膜技術領域,美國科慕化學專利壁壘導致歐洲企業生產成本高出18%;在液氫儲運環節,美國Chart Industries壟斷90%大型儲罐市場,直接卡住歐盟氫能出口咽喉。
第三是軍事的能源化佈局。
美國防部2023年《能源安全戰略》中,首次將氫能列為"關鍵軍事資產",撥款12億美元開發前線制氫裝置。北約聯合軍演已出現氫燃料電池軍用卡車,而歐盟"氫能防禦應用計劃"預算僅為2.4億歐元。這種戰略投入差距,正在動搖歐洲軍工複合體的技術根基。
歐洲與美國有氫能領域的競爭,正擴散到北非與印太。
歐盟氫能計劃的致命缺陷在於,其過度依賴於北非的太陽能制氫——摩洛哥Noor Solar Park規劃的4GW制氫專案,60%股權已被美國Air Products掌控。這種資源爭奪已演變為地緣槓桿:2023年12月,美國突然將埃及納入"印太經濟框架"氫能夥伴國,劍指蘇伊士運河氫能運輸控制權。能源版圖重構:**
另外,德國經濟部內部報告顯示,美國正在系統性干預歐盟氫能供應鏈:透過《國防生產法》第三章,要求本土企業優先供應液氫壓縮機等關鍵裝置,導致歐洲電解槽交貨週期從12個月延長至20個月。
美歐博弈之下, "氫能OPEC"雛形隱現。美國聯合沙特啟動"NEOM綠色氫能專案",計劃2026年實現650噸/日綠氫產能。考慮到沙特光伏發電成本低至1.04美分/千瓦時(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資料),該專案綠氫到岸歐洲成本可能比歐盟本土生產低25%,直接瓦解歐洲"氫能自主"戰略。
此外,亞馬遜AWS與雪佛龍合作開發氫能物聯網平臺,透過實時監測全球2.3萬公里輸氫管道資料,構建能源資訊霸權。歐盟雖啟動"H2DataHub"計劃,但其資料採集點密度僅為美方系統的三分之一。
總結一下,美歐氫能博弈的本質,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領導權的提前角逐。美國能源部實驗室模擬顯示,若歐盟實現2030年氫能目標,將導致美國在全球清潔技術標準制定權份額下降7%;反之,若IRA政策持續發力,歐盟氫能裝置市場份額可能從當前54%萎縮至2035年的32%。
03 全球氫能博弈裡的中國機會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企業的機遇或許在於充當"技術變壓器"——利用歐洲的嚴謹研發體系與美國的激進市場機制,在固態儲氫材料、光催化制氫等前沿領域構建第三極。畢竟,當大西洋兩岸的氫能鐵幕徐徐落下,唯有掌握核心技術的玩家,才能成為新秩序的定義者。
中國企業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穿透歐盟"綠色認證"的鐵幕。
歐盟2023年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指令III》(RED III)規定,進口氫能必須透過"附加性"認證,要求制氫電力必須來自2028年後新建的可再生能源專案。
這項技術壁壘直接威脅到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測算,該標準將使中國光伏制氫成本增加23%。但陽光電源用"技術穿透術"破局:其在希臘投建的100MW光氫一體化專案,透過搭載自研的智慧併網控制器,成功實現新舊光伏電站電力混合排程,既滿足歐盟認證又保持成本競爭力。這種"系統級解決方案"模式,正被隆基、晶科等企業複製到西班牙、葡萄牙的氫能專案中。
另外,中國企業要迅速重構全球供應鏈,在"去中國化"的聲浪中建立起不可替代性。
歐盟氫能銀行2024年首批補貼名單顯示,獲得資金支援的專案中,電解槽裝置本土化率要求已提升至60%。
面對這堵"本地化高牆",中國企業選擇"嵌入式生存":中集安瑞科向荷蘭HyCC公司出口20臺高壓儲氫罐時,創造性採用"模組化元件出口+當地總裝"模式,既規避整機關稅(歐盟對中國儲氫裝置徵收12%反補貼稅),又滿足本地化率要求。這種柔性供應鏈策略效果顯著,2023年中國氫能裝置對歐出口額逆勢增長37%,達8.6億歐元。
第三,中國企業必須在“技術換市場”之間取得一種微妙的平衡,避免丟了市場,又沒有掌握技術。
中歐氫能聯合創新實驗室(Sino-EU JLab)的成立,暴露著雙方微妙博弈:中方提供全球領先的PEM電解槽膜電極技術(華電重工產品效率已達85%),換取歐盟固態儲氫材料技術。
這種看似平等的合作,實則暗藏專利陷阱——歐盟要求所有聯合研發成果必須在歐洲先行註冊PCT專利。三一重能為此建立"專利沙盒"機制:在德國設立獨立法人實體,將敏感技術研發隔離在歐盟司法管轄區外,既滿足合作要求,又守住核心技術防火牆。
第四,中國企業要在碳關稅影響下實現綠氫突圍。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過渡期細則顯示,2026年起,進口氫能將按生產過程中的碳強度徵稅。
這對平均碳排放強度為12kgCO2e/kgH2的中國煤制氫構成致命威脅,卻給光伏制氫開啟機會視窗。
明陽智慧在丹麥的"海上風電+制氫"專案給出解題樣本:透過自建區塊鏈碳追蹤系統,實現每公斤氫2.3kgCO2e的排放記錄(低於歐盟10kg標準),成功獲得0.48歐元/kg的碳稅減免。這種"數字認證+清潔產能"的組合拳,正重塑中國氫能的出口競爭力。
第五,中國企業要在歐洲能基礎設施建設中實現戰略卡位。
歐盟H2Med管道規劃中預留的第三方接入點,成為中企關鍵突破口。中國能建聯合西班牙Enagás公司,在巴塞羅那港建設"氫能接收站+液化裝置"綜合體。該專案巧妙避開敏感的基礎設施控制權問題:中方負責模組化裝置供應(佔投資55%),歐方掌握運營主導權。這種"啞鈴型"合作結構,既滿足歐盟基礎設施安全審查要求,又確保中企深度嵌入歐洲氫能主幹網路。專案投運後,可處理北非進口綠氫的30%,成為中國技術標準的"歐洲登陸點"。
最後,中國企業要與歐洲展開一場人才爭奪戰以及標準話語權的爭奪戰。
歐盟氫能學院(EHA)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企業在歐氫能研發機構本土僱員比例已升至68%,較2020年翻番。
這種人才本地化戰略在標準制定中顯現價值:遠景動力參與歐盟氫安全標準委員會(CEN/TC 268)時,透過德國籍技術總監Klaus Bonhoff推動兩項中國儲氫技術引數納入修訂草案。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金風科技在希臘的氫能專案採用中國《鹼性水電解制氫系統》標準(GB/T 37562),成為首個在歐盟落地的中國氫能標準,為後續技術輸出建立橋頭堡。
簡要總結成一句話,中國企業若想在歐洲氫能戰略中實現破局,就必須要在歐盟規則體系中培育起強大的"中國基因"。
這種中國基因包括,要建立起"雙迴圈"技術體系:將核心研發留在國內(如上海氫晨科技的金屬雙極板技術),在歐洲設立應用型創新中心,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跨國分工。
要構建彈性供應鏈網路:借鑑寧德時代在德建廠模式,在歐盟境內佈局至少3個氫能裝置製造基地,將供應鏈本地化率控制在40%-60%安全區間。
要主導數字認證體系:推動區塊鏈氫能溯源系統與歐洲能源區塊鏈聯盟(EEBA)互認,從而掌握碳足跡話語權。
要培養起一批"在歐盟利益的代言人":透過收購義大利Saipem氫能事業部等策略,獲取本土利益集團支援,影響政策制定。
在這場氫能博弈中,中國企業正用光伏產業積累的"規則適應力",在歐盟構建的新能源秩序中植入中國元素。
正如隆基在慕尼黑Intersolar展會上展示的"智慧制氫島"——外觀符合歐洲審美,核心搭載中國光伏演算法。這種"歐皮中骨"的生存智慧,或許正是開啟歐洲氫能市場的終極金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