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希望可以時常見面,歡迎標星收藏哦~
在日前的財報說明會上,意法半導體CEO Jean-Marc Chery直言,2024 年是我們所服務的行業幾十年來最糟糕的一年,尤其是工業和汽車行業。(原文:2024 turned out to be one of the worst years in many decades for theindustries we serve, particularly in Industrial and Automotive.)
他進一步指出,這一年晶片的特點是終端需求意外走弱,庫存水平上升,這對 ST 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了應對這一現實,ST不得不在去年 11 月的資本市場日期間將 200 億美元以上的收入目標計劃推遲到 2030 年,併為 2027/2028 年制定了新的中期財務模型。“我們已經開始並決心執行我們的製造業重塑和成本節約計劃,以恢復與我們的模型相容的盈利能力,並投資於創新,以從我們正在應對的長期趨勢中獲取收入增長。”Jean-Marc Chery強調。
於是,在預告了不好的業績之後,據彭博報道,ST將裁員6%,約合三千人。
“英偉達們”吃飽
幸福的公司都是一樣的
其實,正如很多廠商和分析人士所說,除了AI(尤其是英偉達),大家過得都不太好,
眾所周知,近年來,因為ChatGPT引爆的AGI熱潮,全球AI基礎設施建設邁入了高速路,這也帶動了生產GPU的英偉達一路狂飆。據日經引述QUICK-FactSet 的統計資料顯示,隨著生成人工智慧相關需求的不斷增長,僅英偉達一家就佔據了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第三季度淨利潤的 63%。
報道進一步指出,TOP 10半導體廠商全年淨利潤同比增長 38%,達到 304 億美元,創三年新高,10 家公司中有 7 家淨利潤實現正增長。Nvidia 8 月至 10 月的淨利潤增長一倍多,達到 193 億美元。
在 GPU 領域排名第二的超微半導體公司 (AMD) 淨利潤達到 7.71 億美元,約為去年同期的 2.6 倍。
與伺服器中的 GPU 一起使用的高頻寬記憶體也需求旺盛。頂級 HBM 供應商 SK Hynix 在第三季度扭虧為盈,該公司表示,其 2024 年和 2025 年大部分時間的 HBM 都已售罄。
該公司首席財務官金宇鉉 (Kim Woo-hyun) 表示,隨著個人電腦等傳統應用的需求停滯,HBM 的份額有所增長。
進入到第四季度,這些領先巨頭業績再創新高。
SK海力士早前表示,其2024年全年營收同比增長102%,達到66.19萬億韓元,營業收入為23.46萬億韓元。這個營收數字數字比 2022 年創下的 44.62 萬億韓元的紀錄高出 21 萬億韓元。僅第四季度,SK海力士就實現營收19.76萬億韓元,營業收入8.82萬億韓元。
SK海力士表示,強勁表現得益於對AI記憶體晶片的高需求。該公司表示,高頻寬記憶體(HBM)佔本季度DRAM銷售收入的40%以上。該公司還指出,現金和類似現金資產達到14萬億韓元以上。
除了還沒公佈財報的AMD和英偉達以外,也有不少晶片公司宣佈了好訊息。
日本半導體測試公司愛德萬測試公司 (Advantest Corporation) 早前表示,已將其全年營業利潤預測上調 37%,與此同時,Advantest 強調,公司第一財季利潤飆升 157%。深究背後的原因,是其用於人工智慧 (AI) 應用的晶片測試工具需求強勁。
展望後市,與AI相關的公司,業績應該不會太差。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此背後,還有很多與AI無關的公司。從某種角度看,他們正在渡劫。
晶片巨頭跌倒
不幸的公司各有各的不幸
在“英偉達們”高歌猛進的時候,一些沒抓住AI機遇的廠商,卻大多歷劫。首當其衝的是英特爾和三星,他們可以稱得上是AI崛起時代的難兄難弟。
曾幾何時,英特爾憑藉其CPU稱霸整個計算市場,無論是在資料中心,還是在PC市場上,英特爾都能呼風喚雨。雖然他們錯過了移動時代,但數十年的積累,讓他們還是在晶片市場一路長紅,當中資料中心市場超過九成的佔有率,功不可沒。
但是,隨著AI的到來,Arm PC晶片的興起,以及AMD的逆襲,Intel進入了最難時刻。尤其是在AI方面的缺位,讓曾經領銜晶片市場多年的巨頭舉步維艱。
本月早些時候,英特爾的一些渠道合作伙伴向 CRN 表示,英特爾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在資料中心領域與英偉達的 AI 晶片主導地位形成強大的競爭,此後,英特爾改變了 AI 戰略。
在基辛格於 12 月初突然從英特爾退休之前,這位前執行長在去年 10 月的公司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Gaudi 晶片“將無法在 2024 年實現 5 億美元的營收目標”,並將銷售速度低於預期歸咎於從 Gaudi 2 到 Gaudi 3 的“產品過渡”以及“軟體易用性”。
休斯頓系統整合商 Mark III Systems 的銷售副總裁 Chris Bogan 更是直言:“Nvidia 已經佔據了先機,所以後面的路還很長。”據管理該專案供應商的合作伙伴聯盟經理稱,由於英特爾在資料中心人工智慧晶片方面缺乏領導地位,導致一家在美國設有辦事處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其人工智慧卓越中心 (COE) 計劃中選擇了 AMD 而不是英特爾。
營收資料顯示,英特爾第四季度收入為 143 億美元,同比下降 7%,淨虧損 1.26 億美元,而去年淨利潤為 27 億美元。全年收入為 531 億美元,低於去年的 542 億美元。淨虧損 188 億美元,而 2023 年淨收入為 17 億美元。
至於另一個AI受害者三星,則受困於HBM的失利。
之前,憑藉DRAM和NAND的領先佈局,三星一直領銜儲存晶片市場,但隨著SK海力士憑藉HBM在AI市場反超,再碰上傳統的消費市場大幅度衰退的現狀,三星碰壁了。
據最新報告顯示,三星半導體部門全年營業利潤為 15.12 萬億韓元,比 SK 海力士的 23.46 萬億韓元少 8 萬億韓元以上。這是三星年度晶片營業利潤首次低於 SK 海力士(不包括 2023 年,當時兩家公司均錄得虧損)。
三星半導體部門第二季度受儲存晶片復甦提振,營業利潤達 6.45 萬億韓元,但第三季度(3.86 萬億韓元)和第四季度利潤均出現下滑,低於市場預期。
分析師認為,下滑的原因包括傳統記憶體晶片需求疲軟(受 PC 和智慧手機銷量下降、中國低價供應的積極影響),以及高頻寬記憶體 (HBM) 進展有限。儘管人工智慧市場增長導致 HBM 需求上升,但三星的業績卻受到其第五代 HBM HBM3E 持續質量測試的阻礙。代工和系統 LSI 業務可能也會繼續面臨虧損。
汽車和工業
難倒一片“好漢”
回看2024年的晶片市場,正如文章開頭的ST CEO所說,汽車和工業市場的衰退,讓人始料未及,這首先讓近年來火熱的SiC率先“暴雷”。
日本領先的電子公司羅姆半導體公司 (Rohm Semiconductor)在早前預計,公司2024 財年 (2024 年 4 月 - 2025 年 3 月) 的綜合淨虧損將達到 60 億日元 (3900 萬美元),這是該公司自 2012 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預計的下滑發生在電動汽車 (EV) 市場對功率半導體的需求減弱的背景下,而功率半導體是該公司的主要收入驅動因素。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該公司正在實施重大的領導層變動和運營調整——現任總裁Isao Matsumoto將於 2025 年 3 月 31 日卸任,退休前將轉任顧問職位。在質量、生產和通用元件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高管 Katsumi Azuma 將於 2025 年 4 月 1 日擔任總裁一職。
同時,Wolfspeed也因為SiC業務的進展不順,撤掉了其CEO Gregg Lowe。從業務資料上看,該公司最近一個季度收入從2023年同期的 2.084 億美元下降至 1.805 億美元。下降的原因是工業和能源應用需求疲軟。季度毛虧損為 3720 萬美元,而2023年同期的毛利潤為 2780 萬美元,毛虧損下降歸因於利用不足成本和重組費用。
至於Microchip CEO Ganesh Moorthy,同樣是汽車和工業不振的受害者。據分析師預計,該晶片製造商將在即將釋出的報告中公佈季度收益為每股 0.28 美元,同比變化為大的74.1%。預計收入為 10.5 億美元,較2023年同期下降 40.4%。
TI、ST、英飛凌和瑞薩,也都是汽車和工業市場不振的受害者。
首先看TI,作為汽車和工業市場的主要供應商,模擬晶片巨頭TI一直是行業的風向標。然而,他們最新一季度的利潤預測將低於預期,這使得其股價下跌 4%。
三個月前,TI高管曾表示,公司的部分終端市場已出現擺脫庫存過剩的跡象,但反彈速度並沒有像一些投資者預期的那樣快。在日前,德州儀器執行長哈維夫·伊蘭(Haviv Ilan)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工業需求仍然緩慢。他說:“工業自動化和能源基礎設施仍未觸底。”同時,在汽車領域,中國的增長並不像以前那麼強勁,這意味著它無法抵消世界其他地區預期的疲軟。
伊蘭表示:“讓我明確一點,我們還沒有看到底部”,儘管該公司正在看到“強點”。
意法半導體也預計,公司2025 年第一季度將是今年最疲軟的季度,預計收入為 25.1 億美元。與去年相比,這個資料下降了 28%,低於分析師預期的 27.2 億美元。而為了管理過剩庫存,該公司計劃削減產量並暫時關閉部分工廠,並可能延續到第二季度。
ST直言,公司面臨復甦延遲和庫存調整的挑戰,尤其是在歐洲。汽車和工業市場的訂單出貨比低於 1,表明這些行業仍面臨困難。ST表示,汽車市場的可預測性仍然很低,訂單變化只有兩到三週的通知時間。這種不確定性增加了該公司在穩定汽車行業方面面臨的挑戰。
ST執行長讓-馬克·奇裡 (Jean-Marc Chery) 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中也強調,由於前景不明朗以及客戶持續進行庫存調整,很難為 2025 年提供指導。
至於英飛凌,在2024年 8 月,英飛凌將其年度營收預期縮小至 150 億歐元左右,此前該公司已兩次下調該預期。在Q3財報說明會上,英飛凌執行長 Jochen Hanebeck 表示:“除了人工智慧之外,我們的終端市場目前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增長動力,週期性復甦也被推遲了。因此,我們正在為 2025 年業務表現低迷做準備。”
英飛凌預計,今年收入將較 2024 財年略有下降,重點是將調整後的毛利率維持在 40% 左右,並將分部利潤率維持在中高水平。該公司正準備應對當前的庫存調整和週期性復甦延遲,戰略重點是創新和結構性增長機會,為未來的市場反彈做好準備。
據日經新聞 1 月初報道,瑞薩電子計劃在全球約 21,000 名員工中裁員不到 5%。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是汽車、工業機械和消費產品等關鍵行業對半導體的需求低迷。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該公司旨在管理人員成本,併為長期需求疲軟的可能性做好準備。據報道,瑞薩電子已將 2024 年底的裁員計劃告知員工。
除了裁員之外,瑞薩電子還計劃推遲通常在春季推出的年度加薪。報道提到,2024年,該公司已經進行了裁員,影響了1-2%的員工,並推遲了年度加薪。這是該公司連續第二年實施這些削減成本的措施。
報告還指出,瑞薩電子 2024 年營收預計將同比下降 9% 至約 1.33 萬億日元,營業利潤率預計將下降 5 個百分點至 28.9%。報告指出,由於晶片需求疲軟,上一季度(2024 年 10 月至 12 月)工廠利用率從上一季度(2024 年 7 月至 9 月)的 40% 下降至 30% 左右。
瑞薩電子原計劃於2025年初在甲府工廠開始量產汽車和工業機械用功率半導體,但目前這一生產計劃已被擱置。報道援引業內人士的話稱,預計半導體市場要到2025年下半年才能復甦。
上述列舉的公司資料,僅為晶片/半導體企業的冰山一角,其實在全球各地有著很多的晶片公司,正在經歷不同的故事。面對著不同的挑戰,各個晶片公司也做出了調整。例如英特爾的調整戰略,三星加快佈局下一代的HBM。
至於模擬晶片巨頭,憑藉其深厚的積累,必然能穿越週期。對於筆者來說,更關注的是,他們的這個故事接下來會怎麼寫。例如,面對高庫存,他們在中國市場降價促銷,又會引起多大風浪?
這一切,都有待觀察。
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Tech/Semiconductors/Nvidia-earned-over-half-of-top-chipmakers-profits-in-Q3
https://thelec.net/news/articleView.?idxno=5121
https://www.chosun.com/english/industry-en/2025/01/31/Y4U2XW37VBFTLG7ZNHJTW6GPRI/
https://www.digitimes.com/news/a20250120PD223/rohm-electronics-loss-president-2025.
https://www.trendforce.com/news/2025/01/08/news-japans-renesas-electronics-plans-layoffs-as-chip-demand-weakens/
半導體精品公眾號推薦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23期內容,歡迎關注。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實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