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李賡
頭圖丨視覺中國
注:題圖為此次辭去董事長、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委員職務的曾慶洪。
2025年新年假期最後一天,廣汽集團的頂層人事變動終於塵埃落定。
前兩天,廣汽集團正式宣佈,曾慶洪因到齡退休,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由接任董事長。
看起來正常的新老交替,卻因廣汽當前的處境,演變出了完全不同的意味:根據廣汽集團上個月披露的2024年業績預告,受汽車行業價格內卷、競爭格局劇變等因素影響,預計歸母淨利潤8億元~12億元,遠少於2023年的45.5億元,同比減少72.91%~81.94%。
當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化作現實的經營壓力,能否讓這艘已現裂隙的巨輪在中國車市新一輪洗牌中穩住航向,甚至是伺機再次崛起,已然成為了外界對於新董事長馮興亞和其掌舵下“新廣汽”的期待。
2024年,僅僅是廣汽艱難的開始
2024年三季度,廣汽集團“實現”了上市有財務記錄以來,首次營業利潤和淨利潤為負。
若觀察更具預警價值的滾動季度資料,經營層面的衰退早在2023年下半年便已顯露:營收同比增長幅度快速縮小,扣非淨利潤也快速進入了下滑通道。從趨勢看,2024年惡化的勢頭不僅沒有緩和,還出現了持續惡化的趨勢。
業績惡化的原因,是廣汽2024年銷售成績的全維度潰敗:
整個集團汽車年銷量合計200.3萬輛,同比下滑20%;
合資兩大支柱“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總共只貢獻了120.9萬輛,同比下滑了24%;
自主兩大品牌“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總計銷量78.9萬輛,同比也下滑了11%;
最關鍵的新能源汽車,即便算上合資品牌,也僅有45.5萬輛,同比下降17.26%。
廣汽自主與合資的“雙重塌方”,一部分的原因自然是其他自主品牌的崛起,但更關鍵的是廣汽自身的“掉隊”。
合資的“掉隊”最容易理解,過去在燃油車佔盡技術和產品優勢的日系合資夥伴,在全球電動化趨勢中因為多重原因動作遲緩。以目前全球年銷量規模最大的豐田為例,其2025財年前三季度全球776萬銷量中,純燃油和油混(HEV)就佔到了753萬輛,整體佔比近97%。
落後的銷量結構不可避免地導向更消極的態度,態度又轉變為落後的技術和產品,然後透過各種全球車型傳導至中國市場,眾多產品只能透過不斷降價、減少利潤來維持銷量(以拳頭產品凱美瑞為例,2022年18萬起售每個月平均還能賣2萬臺以上,現在促銷到12萬左右,銷量還是隻能達到1萬多臺)。
相比“崩塌”得板上釘釘的合資業務,廣汽自主業務的“掉隊”更可惜一些。廣汽不是沒有造車的實力,同時很早就參與了新能源變革,但偏偏在諸多“關鍵決策”上主動選擇了“掉隊”,這部分關鍵決策中的很多要“歸功”於已經辭任的曾慶洪董事長。
就以近三年曾董事長最出圈的三次發言為例:
2022年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動力電池成本已經佔到汽車的40~60%,那我不是給寧德時代打工嗎?建議國家層面、各個部門加強對於電池行業的監督引導和協調,協調電池價格回到合理區間;
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四月份有的車直接降價10萬,(其他車企)想早點死那就早點降價、降多點,(中國汽車行業)不規範競爭不行;
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這樣卷下去不是辦法,企業的目的就是盈利,廣汽也裁員了不少,這樣下去對社會對國家會怎麼樣;我們應該有個大格局,堅持長期主義。我們廣汽建議政府部門考慮,在新能源佔比到了50%之後,研究一下油電同權,沒錢賺沒有效益,企業就不可生存了。
完全不考慮中國汽車行業當前真實狀態,不顧行業和市場真實趨勢的轉變,最終讓廣汽全方位脫節——市場競爭方面,力度長期保守;品牌戰略方面,規劃長期偏科;底層技術層面,關鍵技術缺位。
先說第一點,廣汽基於日系車企的燃油技術,和自己探索的新能源三電等底層技術,在汽車基礎效能方面仍有一定的競爭力,但在參與“價格戰”這件事上,廣汽始終呈現一種保留態度。以新能源滲透率不高、2024年銷量卻沒有下滑的“廣汽傳祺”為例,整個品牌只剩下了“影豹”一款轎車產品,這款一度憑藉運動定位和營銷大火的爆品,目前因為綜合價效比的不斷下滑,月銷量也已經無法上萬。
品牌方面,已經半宣告失敗的高階新能源品牌“昊鉑”,本來設想是在被網約車標籤套死的“埃安”之外另起爐灶,殺向消費級市場。但在產品亮點方面缺乏創新,價格相比競品也沒有競爭力,白白浪費了極好的視窗期,令廣汽至今新能源銷量和形象,仍與下滑中的網約車市場強繫結。
最後是技術層面,因為日系過去在燃油為主的混動技術路線中積累頗多,廣汽在混動尤其是插電混動技術路線的發展上過於消極。導致整體的新能源策略長期只有純電“一條腿走路”,錯過了國內其他自主品牌主導的插電混動浪潮超過3年(有望與其他自主車企競爭的插電混動產品,今年才有希望上市)。
多維度戰略誤判形成的疊加效應,直接誘發了廣汽2024年的銷量與業績塌方。
儘管廣汽自去年四季度啟動管理層更迭與組織架構重組,但龐大體量的經營慣性依然在發揮作用。無論是技術路線修正、產品調研重造還是渠道體系重塑,都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在時間視窗持續收窄的行業變局中,廣汽的陣痛必然還會持續而且會愈演愈烈。
“換腦”進行時,關鍵看成果
嚴格來說,外界對於本次廣汽的“換帥”早有心理預期。一是人選不存在懸念,二是在曾慶洪退下之前,新董事長馮興亞已經祭出了一系列變革舉動。
相比已經在汽車行業摸爬滾打了40年曾慶洪,年輕8歲的馮興亞同樣擁有近30年的汽車行業工作經歷,在廣汽更是從廣本銷售部長做起,陪伴廣汽走過了近20年時光。不管是資歷還是對於廣汽本身的瞭解,馮興亞都稱得上第一順位。
相比單純的“換新”,新帥上位之際,廣汽能否在被市場和行業“痛擊”後有所改變顯然更為重要。
去年11月舉辦的廣州車展上,時任總經理的馮興亞就公開發布了廣汽未來三年最重要的“番禺行動”,包含一系列行動和目標:
總部搬遷至廣州番禺汽車城,管理模式從戰略管控轉變為經營管控;
未來三年推出22款全新車型,產品覆蓋純電、增程、插混三種型別;
研發和產業投入達500億元,2027年進入智駕領域全球第一陣營,暢銷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
2027年實現自主品牌佔集團總銷量60%以上,挑戰自主品牌銷量200萬輛,實現“大自主戰略”。
在這些大綱領之下,廣汽已經啟動了一系列改變。例如集團不再只做品牌的戰略規劃,而是真正深入到所有品牌的管理中去,實現跨品牌的資源整合和經營統籌(類似吉利的“台州宣言”);例如將廣汽研究院、傳祺、埃安的職能部門與廣汽國際的部分職能部門合併,真正將廣汽的研發能力打通;還有新設計“產品本部”,嘗試打通從產品定義、開發到上市的全流程。
這一套涵蓋方方面面的新組織架構從去年開始規劃,今年1月中旬由廣汽內部人士透露架構已經基本完成,中高層管理人員已完成定崗,3月1日所有崗位人員都將到位。
至少從目前的進度看,架勢已然拉滿,但最終的評價一定是成果。參考廣汽現狀和中國汽車產業的格局,2025年內到2026年初大致有以下幾個關鍵目標:
整合和降本:多品牌的內部整合能否快速推進,實現根本性的降本,從而釋放銷售側參與價格戰的空間;
新品銷售:對於年內即將釋出的重磅新品(例如埃安的混動SUV新品),能否在營銷側不出紕漏,轉化為實打實的銷量;
昊鉑啟用:廣汽昊鉑品牌在產品不大改的情況下,能否透過小改款和價格調整快速盤活,形成廣汽新能源業務的第二支點;
燃油車出海:廣汽傳祺的燃油車業務,能否充分發揮日系深厚技術積累的優勢,為廣汽開啟海外市場的銷量。
樂觀視角下,若上述目標能實現過半,廣汽或可遏制市佔率加速下滑趨勢;若四箭齊發均見成效,則有望在2025年末、2026年上半年迎來經營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