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主頁君給大家盤點了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沒想到鋼琴居然位於樂器類鄙視鏈的最底端,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中產父母毫不猶豫地給孩子報了鋼琴班,從此,家庭矛盾越演愈烈,在學琴這條道上,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家長,單是隻做好學琴這一件事,就佔滿了一箇中產家庭幾乎所有的課餘時間。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訊號:mikizhou520
如果這個世界上評選最傷親子關係的教育…
那肯定就是學琴。
不誇張地說,陪寫作業最多是老母親一個人的心梗,雞娃學琴全家心梗。
不僅會在老師面前要裝孫子低聲下氣,還要在娃面前扮做乙方,陪練就是哄客戶,必須懂時機把握巧妙送出系列糖衣炮彈。
這天天壓力巨大斗智鬥勇,沒點情商智商,你敢下手嗎?
母親節的時候,我就看見土豪老母親在朋友圈許願:
不要Chanel的包,不要去度假海景房,也不要什麼2克拉的鑽劃玻璃!
只求娃彈琴的時候能不讓自己再喊:慢!慢!慢!慢!慢!
今兒新曲瓦爾德特費爾《溜冰》第一次合手娃不肯慢,
居然還給媽一記神補刀:你不懂,這冰上跳舞情緒就是這樣的。
直氣的老母親跑到廚房灌了兩杯冰咖啡!
然後她幽幽地說,母親常年的“戰時”冷漠,是一種為了維護和平的剋制。
我本來也是有心想讓娃在音樂上有點造詣,就算不能成為專長,至少可以幫助娃在失戀的時候緩衝下內心的波瀾。
不過,我對教育的要求從來不低,哪怕學琴沒啥奮鬥目標,也絕對不能將就。
而且我想,自己怎麼也算是混教育圈的人,找點牛逼的資源,給娃來個藝術培養的高起點,還是有點辦法的吧。
於是,老大一歲半的時候,我就開始留心,找人打聽。
當時星空琴行特火,教育圈很多人盛讚其靠譜,店面一年內鋪遍全國,看起來資源供應長效且師資穩定,我就去踩點研究。但沒等娃長到學琴的年紀,它就黃了。
好的,機構都沒譜,那就就近找老師,方便接送。
朋友介紹了一個孩子跟學了三年的家庭老師,而且信誓旦旦跟我說,好老師都不會上門教,上門教的都不是好老師。
我特別信,然後聽她娃彈了一首曲子。
曲子忘了叫什麼,但是聽見的感覺好像雨後的田野…
只不過,不是雨後晴朗般的心曠神怡,而是娃彈奏的旋律一片坑坑窪窪!其慘烈程度,連我這個聽古典音樂安眠的人都聽出來了!
請問這位教師,三年您都教孩子啥了,敢收40分鐘250塊課時費?
放棄了周邊的家教以後,我接到了幼兒園門口發小廣告的小區門臉琴行的廣告。奶奶帶回家的傳單,還喜洋洋說自己100塊預付款給娃報上名。
這種小機構招生主要靠盯接娃的奶奶群體。看見老太太,就湊上來花言巧語,靠打折到裸奔的試聽課抄底單價,直接當場讓老太太們登記資訊付定金。
而“撿便宜”琴課帶給奶奶們的喜悅,像極了她們在拼多多刷到9.9的秋褲。
學鋼琴這件事,不應該都是文藝範兒扎堆,天生驕傲嗎?
老師就算不帶著克萊德曼的領結,沒穿李雲迪的燕尾服,那也應該是氣質端莊,談吐張弛有度,你問什麼問題,都會收到這群藝術家們的“王之蔑視”的嗎?
拼多多版的教育,想想還是算了吧。價格是真便宜,但也要珍惜娃寶貴的時間啊。用她爹的話來說,這就是時間成本!真有這功夫,你還不如多刷兩套黃岡小狀元,也算為湖北做貢獻了。
想想,在小區門臉房琴行裡浪費時間,那還不如不學。畢竟學費真挺貴的。
我咬了咬牙,真要學鋼琴,不如就去中央音樂學院找個靠譜的老師,一勞永逸。
這個想法,完全暴露了我對於音樂教育的兩大無知:
第一, 在學琴這條道上,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家長。
第二, 靠譜的老師,想找就能找?那是藝術家,你以為是你家召喚獸呢。
學琴還想母慈子孝,除非你對結果沒預期,就想著學琴不過就是多一個人生愛好,未來就算送了快遞,也能在閒暇之餘操練一把,描繪出人生可待的“詩和遠方”。
沒有輕蔑快遞小哥的意思,只是想表達一下:學琴之路有業餘愛好和職業技能兩條路選擇,而不同的選擇,是要付出完全不同代價的。
這可不是玩笑。
虎媽蔡美兒的例子是骨灰級的,學琴的老師動輒都是殿堂封神的人物,耶魯教授鋼琴神童或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大師,咱就不攀比了。但你要真選學琴這條大機率搞得親子關係破裂的道路,至少也要向爬藤媽媽們看齊,當成一門“才能加分”的技藝去培養啊。
之前提過,國際學校的娃,隨便班上抽出一個那都能彈上一曲。
鋼琴,在今天的普及率那是相當高了,所以競爭也非常激烈。
我認識一個全職媽媽,她一手把兒女送進了哈佛。其主要技能,除了學業上精密的時間管理之外,還有琴藝專修這一件事。
因為只做好學琴這一件事,就佔滿了母子三人幾乎所有課餘時間。
首先,每週學琴接送,必須風雨無阻。
要知道,真正優秀的老師是需要託關係找門路才能見得到,他們的門檻早就被慕名而來的家長踏破了。牛逼的老師要求會很牛逼,他們用常年接送的要求對家庭學琴的投入度進行篩選,過濾掉那些肯定會半途而廢的家庭。
我認識的那位哈佛媽媽,就是從孩子三歲開始,每週都數次奔襲百餘公里,往返花3個小時,帶娃去老師家上鋼琴課。
所以,想要陪娃學琴的老母親,首先都必須是自律狂魔。
不過,這還不算是麻煩的,最麻煩的是上課。這才是考察綜合技能見真章。
哈佛老母親說自己,聽課的時候比娃認真,隨堂仔細記筆記,還拿著當年最樸素的手機,各種多角度拍攝老師手法影片,好在娃單練的時候糾正不良姿勢。
不曉得是不是很多人看到這裡偷笑,學琴哪有這麼苦逼啊!咱娃都是送進機構,老師就直接送家長出門逛街喝咖啡!
真不好意思,如果你沉浸在這樣的幸福中,那你娃基本就沉沒在學琴鄙視鏈的最底端了。因為,只有最弱的老師才直接解放家長不讓看,而那些NBility老師會提出特別剛的要求:
必須父母帶娃上課,全程錄音錄影還要認真記筆記。一般爺爺奶奶接送都不行!
所以,想要陪娃學琴的老母親,還都得能力綜合:有超強的理解力和耐力不說,還得拍得了影片、記得清筆記,最好還能聽得懂古典音樂。
儘管彈琴這個事老師沒給家長提要求,但真正的老母親為了雞娃學琴,甚至40高齡重拾五線譜,然後自刷了一個業餘鋼琴9級。
除此之外,學琴之路還需心智堅如磐石,臉皮厚似城牆。
上得了殿堂蹲得了菜場。
道理和學吉他刷地下通道才能涅槃一樣,為了鍛鍊娃的表演抗壓能力,老師會直接就讓他們去商超練琴,就算演砸了也沒關係,要得就是怯場、不手生。
他們相信,只有一顆大心臟,才能保障娃鋼琴考級的時候考出水平考出成績。
這不是為了省錢,是怕反覆刷考試,把娃學琴的信心給刷沒了。要想走表演這條路,必須去蹲商場和超市,做到逮住琴就彈,不管有沒圍觀群眾。
連全家出門旅行,訂酒店都必須要找那種前臺帶著大鋼琴的,只要一天不練,老師都能聽出來,給家長一頓痛批。
以上三條,直接就把我雞娃學琴夢撂倒。
再不敢提。
學琴就像爬藤,最開始家長都覺得自己家的這塊料不是MIT,也能奔Yale。學了幾年之後才發現,你好像別人家學的並不是一個琴。
人家娃每天練琴3小時起步,你是練琴半小時就哭到老母親心軟敗退;
人家找陪練早晨6點去最好的機構門口排隊,你是老媽全能輔導靠小教鞭陪練;
人家初中之前考英皇8級拿不到distinction,都覺得在鄙視鏈中間晃悠,你考個音協業餘十級就完全得意洋洋了。
有個老母親很認真地對我說,“在我們學樂器的眼裡,鄙視鏈的最低端就是10級。因為是音協的考試,純混證書的。”
鋼琴考級有一天內部鄙視鏈:音協不如央音,央音不如上音,上音不如英皇。央音9級到頭,說10級的全都要被鄙視的。像我之前遇到的那位舞臺劇導演,逮著機會就自誇娃三年級拿到十級證書的,妥妥暴露出雞娃的專業性上沒有做到位啊!
學琴,就沒有一個家庭可以不用砸時間和精力的。
有個老母親為了讓娃每天練琴,家裡裝了兩個攝像頭,每天下午四點準時在辦公室裡開啟影片,遙控兒子練琴。付出時間和精力之後,她們還會被班主任叫去談心,被勸“樂器該放下就放下”,不要執念。
半數以上的老母親幾乎都會在學琴3年之後崩潰分裂:
她們一邊羨慕著別人家孩子上學前考完鋼琴9級,開始參加世界各地的鋼琴比賽;一邊以課業過於緊張為由,迅速把自家娃的鋼琴賣掉,重回母慈子孝的家庭正常軌道。
三年級,就是琴童之家賣琴的高峰期啊!
但是,直到四、五年級你才會真正地明白到:
媽蛋啊,賣琴真就沒有高峰期!
絕對是恨不得賣光為止了!
尤其現在,升學各類特長生取消,很多原本是抱著功利心才學樂器的家長,一看特長沒用就放棄不再學的,大有人在。
而且,中間還有不少是趕著三年級之前,就把娃催到業餘9級水平的高手。
有一個朋友說她同事,從小讓娃學琵琶,盯得特別緊,就是想讓娃進入十二中民樂班。
娃在辣手媽媽的督促下,娃也很爭氣,三年級就考過了琵琶九級。
然後,特長招生就成為歷史的塵埃。
沒地方說理去,這都是命吧。
相信我,如果沒有老母親的棍棒和眼淚,沒有嚴格執行的家庭獎罰制度,幾乎所有的娃都不會愛上彈琴。(莫槓,僅指小娃。高中戀愛暗戀了,主動彈上一曲是肯定有的)
學琴,大多時候都是老母親為了滿足中年的人生遺憾,所以裝備全套,但樂器教育規劃就基本都不會考慮周全了。現在學琴戰略目標是什麼?分階段計劃如何?之後要不要轉樂器或聲樂?這些都沒有。
哪怕是為了讓娃有門手藝在未來泡妞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學琴衝動型老母親大部分都不會主動去思考。
她們就是特別單純地覺得學琴很貴族,一個出生在窮地方的朗朗坐著彈琴的樣子多豪門二代啊;還特別單純的相信鋼琴老師說的,左右手協作對應左右腦發育,彈琴(彈巴赫)那是絕對能開發智力的。
可是,如果你想要透過左右手協作提升娃智力水平,可以教娃用鍵盤打字呀!
全拼輸入法,把一年級的語文基礎都打好了,之後上網聊天,做老師佈置的PPT,簡直不要太實用。
但老母親們還是更愛夢想,於是開啟了花式花錢的學琴之路。
先是鋼琴。
一臺電鋼那肯定是不入流的,正經學琴就沒有推電鋼的,老師說那就不是學琴的架子。那就直接上日系YAMAHA吧,二手原裝進口靠譜的二萬起。年代雖久遠一點,但帶著歷史的風雅,感覺對路有木有?
有個資深樂器陪讀老母親說:錢必須花!還必須大筆大筆的花,花到肉痛。
知道為啥嗎?因為只有認真的花了錢,佈置好家之後,才不會說放棄就放棄。
如果從買琴就算賬,心裡想著萬一不學呢,那真的很快撐不下去了。這就如同過日子,剛結婚就想著萬一離婚呢,那日子分分鐘也過不下去。
然後是找老師。
剛開始一對多,但是越走越遠的時候這就變得不現實了。畢竟沒有幾個孩子能一個在學琴的道路上保持相同的配速。一對一的學費也隨著班課變精品貴起來,300-1500的課時費我都聽家長提過。而且課程絕對不能斷,無論寒暑假還是節假日,一年學費平均25000,也有十萬起的,那就屬於另外一個圈子了。
然後必須找陪練。
陪練一週至少三次吧,一次就算便宜找150的大學生,那一個星期也有四五百了。按照風雨無阻的節奏,一年又進去25000。
VIP陪練比較省錢,一年也就一萬多。但不適合啟那種家長稍微放鬆,就走神走到宇宙的小娃,靠隔著一塊電子屏的人管住心神,這不很現實好嗎?
然後,考級費、樂理培訓費(央音7歲前不考樂理),鋼琴大賽報名費。
很可氣的是,高階點兒的鋼琴比賽幾乎都在國外,這帶娃去新加坡、加拿大跑一圈,機票酒店餐宿加起來…老母親那些環遊地球的夢,就都早點洗洗歇了吧。
這些還不算各種比賽的置裝費啊,畢竟彈琴坐得遠,行頭對付一下也能過得去。
最便宜節儉的學琴,三年下來大概花個15-20萬吧,要是有個目標催著你奮鬥進伯克利音樂學院,那一年50萬估計是打不住的。
然而,學鋼琴還算是便宜的。
不信?你來個小提琴試試。
虎媽蔡美兒這種耶魯大學教授級別的美國中產精英,也會為給女兒買小提琴而違約提前取自己養老保險金那。
樂器,真正學無止境啊。
我想,算了。
真要學了鋼琴…
我要變成雞娃版李佳琦365天不能停業,娃要變成少兒版的林黛玉每天3小時內牛滿面,家宅不寧,完全沒有必要嘛。
以後懂欣賞音樂不就挺好嘛!別人痛苦學琴,咱們輕鬆收割。
捋清楚思路後,我決定帶娃去中山音樂堂聽一場高階的古典音樂會,薰陶下。
那天,環境很好,音樂很好。
我倆睡得也挺好。
都挺好。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個人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