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臺
專業地理備考諮詢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最全彙總
城鎮化與城市化的區別
城鎮化與城市化本質相同、但空間有差異。城市化是透過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發展第二、三產業來吸納農業人口的過程,城鎮化則是表現為人口從農村向城鎮集中,在城鎮發展第二、三產業並吸納農業人口的過程。它們都強調經濟社會的活動中心從農村轉出,前者強調轉向城市,後者強調轉向城鎮,地理空間上的側重點不同。
在西方國家,由於其工業化所積累的雄厚經濟基礎以及國土資源的稀缺,它們強調人口向大城市轉移、非農產業向大城市集聚,一般秉承了城市化路徑。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特別強調大城市的發展;後發的美德則強調中等城市的發展;再後來的日韓等國則強調大城市群的發展。
在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城市化發展伊始,百業待興,大城市發展較難但小城鎮發展更為可行,小城鎮處於城市與農村的過渡地帶,是集聚非農產業、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因此,採用“城鎮化”的表述,更符合我國國情。
我國的變遷
從城鎮化到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在不同階段,其內涵不斷變化。
改革初期,城鎮化的核心任務是調集一切資源發展農村的非農產業,建設小城鎮。但是小城鎮缺乏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生產效率較低。另外最初的小城鎮發展動力主要來自於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市場力量,導致無節制地消耗資源、破壞環境,以及對土地的掠奪式佔用。這些缺陷註定早期的城鎮化模式具有過渡性質,對它的調整就成為必然。這種調整至少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內容。
(1)改變過去片面強調小城鎮優先發展的戰略,重新認識到大中型城市的作用,開始強調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必要性。2002年十六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2) 改變過去片面強調城鎮外延擴張的做法,開始注重城市與城鎮功能的完善。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3)改變過去為城鎮化而搞城鎮化的教條思想,減少城鎮化的盲目性,注重從經濟社會效益全方位評價的角度,發揮城鎮化效益對城鎮化規劃的引領作用。
(4)城鎮化的推動力量從過去自下而上的自發力量,轉向將市場機制的自發力量與政府規劃的自覺力量有機結合起來。
上述內涵轉變集中體現在新型城鎮化上,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概念,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包括城鎮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等方面,強調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喬老師認為,我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既避免了巨量人口湧入少數大城市,出現“大城市病”,又避免了巨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聚集在農村造成勞動力浪費和社會問題,引發“農村病”。我國新型城鎮化推動了農村、鄉鎮、大中小城市中人口與產業的協調發展,是從拉美地區過度城市化和南亞地區滯後城市化的錯誤教訓中,結合自身特點形成的寶貴發展經驗。
城市內澇
城市內澇是指由於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造成內澇的客觀原因是降雨強度大,範圍集中。降雨特別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積水,降雨強度比較大、時間比較長也有可能形成積水。
城市內澇的成因分析
城市地理位置因素:
城市水文條件被破壞,
城市地表下滲能力低,
城市下水道不足,
城市的雨島效應,
低窪地或是滯洪區(易發生地點),
排水系統建設滯後,
城市大量的地面硬化,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時水滲透性不好,不容易下滲;
植被稀疏,水塘較少,涵養水源能力小,無法貯存雨水;
熱島效應的出現,導致暴雨出現的機率增加,降水集中;
由於尾氣排放過多,導致空氣中粉塵,顆粒物較多,容易產生凝結核,產生降水。
澇災(內澇)的防治
災害的防治可以分為兩個方面考慮,一個是“防”,另一個是“治”。
防就是在災害發生前做好準備,一方面如果能讓災害不發生更好,另一方面就是即使災害發生後能不能使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所以對於城市內澇而言,防的方面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關注天氣預報,氣象部門也要提前釋出災害的預報,並透過各種渠道讓人們瞭解並提前做好準備。
第二、提前對排水設施進行修整,盡最大可能的提高排水效率。
第三、對人員和財產進行轉移,尤其那些地勢低窪發生內澇機率較大的地區。對於那些容易受到內澇影響的資產或者人員要更加需要轉移,比如老人和孩子。
第四、透過購買防洪保險、建立防災基金等手段,集全社會的力量去減少災害的損失。
治就是透過一些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儘量減少災害發生的機率。對於城市內澇而言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提高植被的覆蓋率,在城市道路建設的時候儘量多使用透水磚等材料,增大地表水的下滲量。
第二、合理規劃排水設施。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考慮到內澇發生的機率。
第三、修建防水堤壩等措施對流水進行攔截。
第四、建設雨水收集系統,這樣既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減輕內澇的威脅。
城市內澇產生的防禦措施
1.整治河道:採取挖、擴、分等綜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網:如適當擴大管徑,解決雨、汙分流問題;
3.增加調蓄能力:如建“海綿城市”、修建蓄水池、調蓄湖等;
4.增加排澇設施:如建排澇擋潮閘、排澇泵站;
5.增加滲透能力:如鋪設透水路面,下凹式綠地等;
6.加強監測和預報。
城市內澇需要注意什麼
1.行走時要儘量避開燈杆、電線杆、變壓器、電力線、鐵欄杆及附近的樹木等有可能連電的物體,以防因為暴雨導致漏電之後觸電;發現有電線落入水中,必須繞行並及時報告相矣部門。但水體電場是一個外向衰減的電場,越遠離危險越小。如腳下感到發麻,應立刻止步退後。若看到有人觸電倒入水中,不要無絕緣防護就進入水中救人,可以找帶鉤的長杆將人拉出帶電區域。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2.遇到大暴雨時,最好找遮蔽處避雨,在城市高樓房內最安全,應及時撤離到樓內,且儘量往高樓層上避險。如附近無高樓,不要在涵洞、立交橋低窪區、地下通道等地勢較低的地方。
3.在室外,不要在大樹底下避雨,不要拿著金屬物品及接打手機,以防雷擊。
4.如果不慎落水,不要驚慌,一定要沉著冷靜,一定不要舉手和亂掙扎,要屏住呼吸,放鬆肢體,人體在水中就不會失去平衡,儘量保持向上仰臥的姿勢,這樣口和鼻可浮出水面進行呼吸。
近幾年,中國不少城市出現了大雨即澇的問題。一些網友認為,中國應建設大型地下管網,以便讓降雨時產生的城市積水快速排入河流之中。其實,由於現代城市中地面汙染物積累嚴重,降雨時,城市地表產生的徑流所含汙染物濃度很高,將這些雨水直排入河極易引發水汙染,所以,發達國家已開始改變了做法。美國解決雨水排放問題使用的減澇方法簡單、省錢、有利於保護環境和利用雨水資源,其做法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打通硬化道路、停車地面與綠地之間的通道,大雨時,地表徑流能順利進入綠地,被土壤吸收,因而不會形成地面積水。
在道路和綠地之間有水通道,下雨時,道路不會形成積水。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2、在城市的低地勢區,大面積保留天然植被地帶。大雨時,天然植被能大量吸收降雨。這有利減少內澇,使雨水能透過植被的根系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
把停車場、建築邊上的綠地建成有利排水的低地例項
3、在道路旁、停車場邊、樓房的近處,設計露天低地或排洪溝,以利迅速排水。雨水可彙集形成景觀湖水,也可透過滲透,進入地下水層。
此雨水口下的管道極短,用於將雨水直接排入天然植被區中
4、在立交橋的擋板上多開直排雨水孔,這能減少立交橋面積水,也能避免橋面積水彙集到下橋處的低地,形成積水,阻礙交通。此外,在地面上設定的大型雨水排放井口應儘量保持開放狀況(但需設格柵以防行人落入等問題),以隨時排出暴雨積水。
在立交橋上開排水口例項,這能減免橋面或下橋段的積水
5、儘量使用透水磚、石子、網格等有利雨水直接入地的材料來給室外環境鋪地。給樹坑覆蓋木屑類有機質以增加樹坑對雨水的吸收能力。
以上種種簡單、有效的就地排雨方法,在中國的古建築和園林中都能找到思路極為相似的例項。說不定,美國的這些排澇設計正是從東方的古建築中汲取了智慧。所以,面對當今中國城市出現的雨後內澇問題,我們最好冷靜下來,找到致澇的原因,設法使用最節省和環保的方式,把雨災轉變成城市需要留住的水資源。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更多備考資源請點選閱讀原文。
每日萬餘閱讀總量
關注搜尋地理詞語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點贊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