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納大學調查發現畢業生就業信心高漲,學生的自信從何而來?
2018年12月,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全美學生參與情況調查機構(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以下簡稱“NSSE”)釋出了名為《剖析學生參與:本科教育質量的發現》(Engagement Insights: Survey Findings o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的年度報告,該項調查於當年春季進行,受訪物件為北美洲地區511所高校的大一和大四學生。調查發現,絕大多數(93%)大四學生認為自己在學校的所學所得與職場緊密相關,對未來的職業生涯信心十足。與此同時,美國高校協會在2018年對僱主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僱主對於畢業生“能將知識與技能運用於工作領域”的滿意度有顯著提升,從三年前不足25%增加到了75%。兩相對照,學生的自信心或許並非是不諳世事的盲目樂觀。“真實的資料表明學生學有所獲,對未來滿懷期待,這對高校來說也能重振信心。”NSSE負責人亞歷山大·C.麥克柯米克(Alexander C. McCormick)這樣說。那麼,高校如何提升學生的就業信心呢?
“談”出未來
NSSE把“職業信心”細分為三個方面:充分了解可能的就業去向,瞭解自己的興趣所在,有清晰的職業傾向。根據NSSE的調查,大四學生參與就業直接相關的活動中,比例最大的是“與他人談論職業興趣”,而家人、同學、學院諮詢人員和專業人士是大四學生最願意進行討論的物件。具體來看,幾乎所有學生與家人討論過自己的職業興趣所在(超過半數學生會經常這樣做),99%的學生與同學、學員諮詢人員和職場人士探討過職業傾向,但是隻有一半的學生與學校就業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過有關職業興趣的交流。
如人所料,來自家人、專業人士(包括教師和職場人士)的看法與建議或許更能增強學生的就業信心。因而,教師主動與學生討論職業相關話題顯得尤其重要。NSSE同期進行的“學生參與情況教師調查”是從教師角度關注學生參與度,該調查受訪物件來自113所美國高校的13823名教師。
資料顯示,多數教師經常與自己教的學生或前來諮詢的學生談論職業計劃的相關問題。這一資料隨著教師所屬專業不同而有所差異,教育學、社會工作類專業(例如公共管理等)和健康類專業的比率最高,超過80%。而在加強師生互動上,高校各顯其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其中不少活動並不要求太多的資源支援。例如,威斯蒙特學院(Westmont College)發起了“請教授共進午餐行動”,號召學生以幾人為一組邀請教師邊吃飯邊探討交流。此外,學院還創新了新生歡迎會的形式,讓教師邀請15至20名新生到自己家中做客,在學生入學之初就拉近與教師的關係。
能力支撐信心
信心源自實力,學生對職場的信心自然需要有效的職場能力作為保證。NSSE確定了七項職場技能:分析與批判思考的能力、有效的協同工作能力、良好的寫作能力、清晰有效的口頭表述能力、職場技能學習能力、理解不同背景者的能力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大四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無論何種能力,90%以上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有所掌握。對於多數職場能力,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學生表示自己能力較強或非常強。
學校對學生職場能力的培養一部分來自教師的課堂教學。NESS的“學生參與情況教師調查”發現,超過70%的教師表示,在大三大四學生的課程中,自己會精心設計課程結構,把培養學生的分析與批判思考能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職場技能學習能力融入課程目標之中。同時,NESS調查還發現,非STEM領域的教師更加註重學生協同工作、溝通交流和理解他人等能力的培養。
此外,不少高校也從學校層面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僅僅強調專業知識的學習,聖地亞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 Diego)就是其中一例。學校認為資訊素養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就業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因而將其列為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並不斷加以鞏固,採取了多項措施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針對大一寫作的指導教師會著重訓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搜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圖書館員工也為學生設計了培訓課程。專業課授課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例如,教師會向學生清晰介紹本課程需要哪些資訊素養涵蓋的能力,並引導學生學習掌握。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則聯合第三方機構進行調研後釋出了《可遷移技能與就業服務》報告,並按照學校的專業類,出具了8份定製化報告,分發至相應的專業和專案負責人。報告指出若干改進之處,例如,大四學生參與校園工作的人數遠高於同類院校,學校需要確定校園工作與學生職業發展的聯絡所在,並增強技能需求標準。另外,根據畢業生可遷移技能的相關調研結果,在培養學生的相關技能上,學校就業服務工作將會圍繞職業展開,而不是以專業為中心。
實踐活動不能少
高強度實踐活動是學生獲得全面鍛鍊、提升就業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徑。根據NESS的報告,高強度實踐活動主要包含以下6項:服務型學習、學習社群、教師主導的科研、實習、出國學習、大四頂點專案。高強度實踐活動通常要求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同學、教師甚至是其他相關人士協同合作,完成極具挑戰性的學習過程,在不斷的反饋與調整中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非常有助於學生成長。NESS創始人喬治·科(George Kuh)建議學生在校期間參加至少兩次高強度實踐活動,“一次在大一時進行,另一次的主題則最好與自己的專業相關。”NESS的調查發現,教師十分重視學生的高強度實踐活動經驗,尤其是實習和大四頂點專案,大多數受訪教師認為這兩種經歷價值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教師普遍看重高強度實踐活動,但是教師親身參與其中的比例並不高,只有40%的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科研活動,三分之一的教師在學生進行實習時提供指導。
那麼,學生的參與情況如何呢?NESS調查發現,大一學生參加過高強度實踐活動的比例為59%,到了大四,這一比例增加到87%,而至少有過兩次高強度實踐活動經歷的大四學生則佔六成以上。具體來看,服務型學習的參與人數最多,超過一半的大一學生參加過該類實踐活動,而大四學生的這一比例為62%。同時,學生參與高強度實踐活動的情況與專業和年級特點也有關係。例如,大四學生參加過實習和頂點專案的比例較大,接近受訪人數的一半,而生物、物理、農業和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參與科研的比例更高。
中佐治亞州立大學(Middle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制定的質量增強計劃中特別提出鼓勵學生參與高強度實踐活動,並提升活動的效果。學校推出了“經歷學習”專案,並借鑑遊戲升級的模式設立了青銅、白銀、黃金和鉑金四個階段,任一階段的高強度實踐活動有相應的“熱身”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該活動。同時,學校制定了學生表現的評價策略。學校希望把種類繁多的高強度實踐活動串聯起來,為學生提供在校四年的更具連貫性的實踐活動訓練。
從NESS的報告可以得見,高校在課堂內外注重培養學生的職場能力,教師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職業資訊,讓學生對職場有較為清晰的瞭解。這些舉措能夠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強就業信心。
主要參考文獻:
[1] “Seniors Think What They’ve Learned Will Help Them Do Their Jobs. Do Employers Agre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November 29, 2018. Web.
[2]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網站.
宣告: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新增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尋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註明“轉載於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釋出的24小時後進行。
3.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主體(含高校),獲得授權可轉發至全媒體平臺;其他主體僅限於微信公眾號平臺釋出 。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資料——
☞回覆“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覆“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