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費用大幅超支,美國或許會成為三大國中,第一個失去“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國家。參考訊息日前引述美國《防務新聞》的訊息稱,美國空軍下一代陸基核導彈專案的耗資已經遠超計劃,足以啟動相應程式,向國會提交報告,這可能會危及該專案的生存。
(美國新式陸基戰略導彈可能下馬)
報道稱,美國空軍發言人向《防務新聞》證實,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的LGM-35A“哨兵”洲際彈道導彈系統已經超過最初的費用預測,突破《納恩-麥柯迪法》的規定。為此美國空軍已經將此事通知了國會,後者將會進行評估是繼續研發“哨兵”導彈,還是讓其現在下馬。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哨兵”導彈系統現在下馬的話,那麼在LGM-30G“民兵3”洲際導彈完全退役後,美國將喪失陸基戰略核打擊能力,“三位一體”核戰略架構也將被徹底打破。到那個時候,美國將會成為中美俄三大國中第一個失去“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國家。
(LGM-35“哨兵”洲際導彈)
LGM-35“哨兵”陸基戰略導彈武器是美國開發的新一代陸基洲際戰略導彈武器。從核武器力量上來看,美國和中俄有比較大的差異,自從冷戰時代至今,中俄兩國相對更加重視陸基戰略核武器的研發和部署,在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先後部署了東風-31AG、東風-41和東風-5B等多種陸基戰略導彈武器;俄羅斯也開發並列裝了“薩爾馬特”重型戰略導彈。但是唯獨美國,依然還在使用1970年代研製並生產的“民兵3”型洲際導彈。
(美軍現役“民兵3”洲際導彈試射)
雖然美軍每年也定點抽測“民兵3”,以保證其隨時處於可用狀態。但是“民兵3”畢竟是接近50年前的老式武器,其效能在今天早已經嚴重過時,如果美國決心繼續維持其“三位一體”的戰略威懾力量,那就必須研製新式的陸基戰略導彈替代現有的“民兵3”,這就是格魯曼公司正在研製的LGM-35“哨兵”陸基洲際導彈系統。2020年格魯曼公司已經獲得了高達133億美元的初期投資,用於研製和生產“哨兵”導彈,美軍估算整個專案耗資約960億美元。
(“民兵3”導彈)
不過目前看來“哨兵”導彈的命運可能要出現波折,那就是其研製成本已經嚴重超標。美國媒體報道稱,“哨兵”導彈最初預計的單發成本約為1.18億美元,但如今已經上漲到了1.62億美元,超支37%!因此觸發了《納恩-麥柯迪法》對於軍事研製費用比例的規定,所以才會被提交到美國國會進行重新評估。
(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可以攜帶24枚潛射戰略導彈,是迄今為止威力最大的戰略武器,沒有之一)
客觀上看,陸基戰略核武器對於美國而言,重要性確實要低於海基核力量,目前美軍主要的戰略打擊力量是其下轄的14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其攜帶的“三叉戟2-D5”型戰略導彈,可以攜帶8~12個分導彈頭,一枚“三叉戟”的打擊效果相當於三枚“民兵3”,而一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就可以攜帶24枚“三叉戟”導彈,換算過來,相當於72枚“民兵3”,而美軍現在總共也不過300枚“民兵3”導彈的儲備。也就大概相當於4.5艘“俄亥俄”級核潛艇的打擊水平,而美軍總計裝備有1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
(B-21已經開始低速量產)
在空基核打擊領域,美軍如今裝備有B-2隱身轟炸機,而且最新的B-21已經正式進入“小批次生產”階段,未來美軍總計將會裝備至少100架B-21轟炸機,其攜帶的核彈數量也要遠遠超過區區400枚陸基戰略導彈(美軍計劃裝備數量)的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空基核力量的優勢在於其靈活性,轟炸機是有人駕駛的,一旦中途需要取消核打擊任務,還能隨時召回。
(客觀上說,美國的陸基導彈還真不如中俄,不過美國的戰略核威懾重點也不在陸基導彈方面)
所以從實際的美國戰略威懾層面來看,陸基戰略導彈雖然不能說是可有可無,但其存在感較低,其無論是威懾能力,還是可靠性都無法與海基和空基核力量相提並論。而且目前陸基戰略導彈的研發已經嚴重超支,這還只是導彈自身的成本。如果美軍計劃量產“哨兵”導彈,那麼還需要再徵用數百英畝土地,用於修建導彈固定發射井,以及各種配套設施,根據報道稱,僅通訊用光纜就需要鋪設“數千英里”。
所以,現在美國國會正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三位一體核力量確實涉及到國家根本,不可輕易動搖;另一方面,“哨兵”的研製又有些過分了,八字還沒一撇呢就已經超支37%,要是將來完全研發成功,成本翻個倍不是難事。我個人認為美國的國會老爺們不會放棄“三位一體”,至於“哨兵”專案到底是增加預算繼續執行,還是立即放棄、現在下馬,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