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吹死挺”是我國網路上一個著名的網路用語,嘲諷的就是我國網路上一些替印度大唱讚歌的朋友,雖然印度和中國在人口規模上高度接近,但兩國在GDP、綜合國力、科技水平、工業水平、國防力量等方面都可以說是天差地別,所以在中國吹噓印度如何強大確實很可笑。只不過如果不談中印,而是拿印度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做一個對比,不難發現,印度雖然和我們相比不怎麼樣,但是和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還算不錯。
(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在其國內滿大街都有牛在溜達)
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即便是用簡單的統計資料也能說得很清楚,例如在GDP總量方面,中國2022年GDP為約18萬億美元,而印度同年GDP僅有約3.39萬億美元,大致相當於我國的六分之一。中國有全球最為完整的工業產業鏈,從一顆紐扣到空間站、航母、核潛艇這些頂級工業產品,都能獨立研發並生產,而且在很多領域早已經做到世界第一;印度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工業產業,但是印度的工業產業確實很難找出一些值得稱道的裝備,雖然印度也發射了自己的月球探測器,並且也獨立建造了自己的航母,但是月球探測器的基本零部件都是從外國進口,而建造航母的鋼材也都是外國進口,甚至印度航母的圖紙,都是法國幫忙給畫的。
(不能否認,印度確實在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也有一定的建樹,但這基本是建立在外購火箭、外購裝置的基礎上,甚至印度發射月球探測器,也需要藉助歐空局和NASA的深空測控站對其進行遠端遙控指揮)
從歷史上看,中印之間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從1990年代才開始逐漸拉開的,在此之前雖然中國絕大多數年份的GDP都超過印度,但雙方差距不算太大。中國從80年代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並且大幅度對外招商引資,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初見成效,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從90年代開始,中國的經濟開始快速起飛;但印度在這一時期雖然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最終沒有中國這種徹底改革的勇氣和魄力,所以中印之間的差異開始越來越大。
(印度陸軍的“阿瓊”坦克,或許最能代表印度特色:花了很多年、花了很多錢,但就得到這麼個根本不堪大用的玩意)
到目前印度在主要經濟指標方面基本是中國五分之一左右,按照我國經濟學者的推算,印度的國力水平與我們的平均差距在20~30年左右,個別領域甚至能達到50年差距。不過這樣對比很容易讓人覺得發展中國家就只有中印兩國,實際上如果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相比,印度的發展水平還算不錯,莫迪的執政能力也值得肯定。從資料上看,印度的GDP水平目前已經超過了它的前宗主國英國,居世界第五位,這是一個比較引人注目的資料,畢竟英法德意日這些都是老牌強國,雖然其國土面積相對狹小,但是其經濟水平一直很高,而如今印度GDP能夠逐步超越這些國家,說明印度確實已經有了相當可觀的發展。
(印度生產的蘋果手機,你敢用嗎?)
自從莫迪執政以來,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堅持了對外開放,並且引進外資的做法,這對於印度本土的製造業發展有重要意義。雖然印度的製造業依然孱弱,但藉助技術和資本的引進,印度也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具體體現就是印度的粗鋼產量在2022年已經達到1.24億噸,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由於印度國內有持續的建設需求,所以才會對鋼鐵有大量需求,而這又會刺激印度鋼鐵工業的發展。目前印度的高速公路、鐵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就連印度的航空公司也分批次訂購了大量的波音和空客民航機,可見印度本土公司和政府對於印度的發展還是比較看好的,甚至還有分析認為,印度未來會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不得不說,印度總理莫迪是一個有雄心的政治家,但是就印度這樣的客觀國情,即便是莫迪有雄心壯志,也基本帶不動印度這個國家)
但是實際上我國專家普遍認為,印度並不能成為下一個中國,雖然印度的經濟總體上確實有不錯的進步,其GDP排名一直在穩步上升,但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步。根據統計,1947年印度獨立時的人均收入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8%,到2022年印度的人均收入依然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8%,也就是說幾十年時間過去,印度的實際收入水平根本沒有任何增長。印度GDP排名的上升,只是因為人口增加,依靠數量把印度的經濟總量給拉高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