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蘇霍伊航空軍工聯合體、乃至俄羅斯來說,目前蘇-57要考慮的問題不是能不能賣給中國,而是能賣給哪個國家。中國是當前裝備“側衛”系戰機數量最多的國家,而從使用歷史來看,第一批蘇-27SK戰機交付中國至今已有32年,似乎中國應該是蘇霍伊系戰機最有潛力的市場。然而,目前中國空、海軍裝備的殲-11BG、殲-15B和殲-16從作戰能力上來看比起俄軍的蘇-35S、蘇-30SM有過之無不及,這種“同人超越原作”的情況證明中國在戰鬥機技術方面不僅不次於俄羅斯,而且完全能滿足自身需求。
如果說2010年蘇-57首飛成功證明蘇霍伊在第五代戰鬥機方面確實有相當程度的功底,那麼不到一年後殲-20首飛則證明中國在第五代戰鬥機領域已經形成後來居上之勢,這兩種戰鬥機後續的發展和裝備狀況完全驗證了這一點。從裝備屬性來看,殲-20和蘇-57定位趨近、技術上更加領先,因設計具有針對性也更加符合中國空軍的需求。而即便蘇霍伊能將蘇-57的價格壓低到比較“廉價”的水平、企圖以“低端機”的定位打入中國空軍的“高低搭配”體系,2013年首飛的FC-31也足以讓蘇霍伊死了這條心,更遑論在FC-31基礎上改進的殲-35很有可能比起蘇-57更勝一籌。
在目前中國空軍的體系中,蘇-57完全找不到位置,而以該機的技術水平來看將其作為參考和研究樣本的意義也極其有限,中國引進這種戰鬥機幾乎沒有可能。而如果放眼國際市場,蘇-57同樣定位尷尬。
蘇-57目前在國際軍貿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F-35,即便不考慮政治因素對軍事裝備進出口產生的影響,蘇-57相對羸弱的資訊化和感測器技術水平也讓有能力裝備第五代戰鬥機的客戶對其興味索然。而在強調戰術飛機多用途化的當下,F-35源自JSF計劃的先天戰術攻擊飛機血統又讓蘇-57相形見絀,這又讓蘇-57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場。
對於慣用蘇/俄製作戰飛機的國家而言,蘇-57雖然符合裝備使用習慣,但這些國家往往面臨的安全壓力不高、同時又財力有限,與其購買蘇-57還不如花同樣的錢購買數量更多的蘇-30/35,甚或乾脆就是對現役戰機進行升級更加划算。
可以說當前的蘇-57在國際市場上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問題,除非蘇霍伊能下大力氣對蘇-57進行改良設計、使其滿足潛在客戶的需求,否則這種戰鬥機的出口前景將非常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