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第十五屆珠海航展上,我國空軍第二種五代隱身戰鬥機殲-35A當空亮相,無疑成為全場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因為從此開始,中國也成為和美國一樣的,同時裝備兩種五代隱身戰鬥機的國家,所以每當殲-35A劃過長空,總有無數“長槍短炮”對準了這位精英,然後細心的網友們就發現問題了……
(殲-35A戰鬥機)
從網路上流傳的照片中,細心的網友發現,殲-35A的機頭下方有一小片綠色區域,仔細看來似乎是外層塗裝剝落,導致露出了綠色的底漆,新銳飛機掉漆?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匪夷所思,但仔細回想,其實五代機“掉漆”幾乎是家常便飯。此前在F-22戰鬥機進行公開展示的時候,就有好事者拍到F-22機身塗漆“破破爛爛”,掉漆嚴重;同樣當F-35出口到歐洲之後不久,也被人拍到機體表面大規模起泡掉漆,就好像傢俱面漆受潮了以後的狀態。
(殲-35A掉漆了)
應該說,掉漆這件事,屬於五代戰鬥機的一項“頑疾”,因為五代戰鬥機最核心的技術特點是“隱身”,而隱身需要兩方面共同作用:第一是最佳化飛機的外形設計,使用多面體外形,增加雷達波的散射效果,降低其反射率,從而減弱飛機的雷達訊號,實現“隱身”效果;第二是採用特殊的,可以吸收雷達波的表面塗料,這樣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就可以吸收儘可能多的雷達波,只要沒有雷達波反射,對方自然也就“看不見”來襲的飛機。
(噴塗隱身塗料)
雖然說技術原理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操作卻相當困難,究其原因,是因為隱身戰鬥機的吸波材料相對比較“嬌貴”,而飛機在天上飛行,其環境相當惡劣:上萬米的高空,氣溫零下十幾度,而地表氣溫又有二三十度,這期間就有四五十度的溫差;而且當噴氣式戰鬥機高速飛行,特別是超音速飛行時,機體和空氣摩擦會產生高溫,對飛機塗料有燒蝕作用;另外戰鬥機隱身塗料內含金屬,所以大氣中還有云霧雨雪等自然現象,也會對飛機的隱身塗料有一定的破壞效果。
(蒙皮破破爛爛的F-22戰鬥機和塗料起泡的F-35戰鬥機)
所以此前美國有媒體報道稱,美軍的隱身戰鬥機每次飛行返航後,地勤人員都需要在封閉的機庫內,先把飛機的塗層刮掉然後再進行重新噴塗,而且更重要的是,美軍使用的是含銀量60%~80%的雷達波吸收塗料,所以每噴塗一次就要花費差不多一百萬美元!如此巨大的支出,顯然財大氣粗的美軍也承擔不起,特別是當F-35大批服役後,這種昂貴的全身噴塗工藝也執行不下去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軍的隱身戰鬥機經常處於爆皮、掉皮的狀態,就是因為實在支付不起如此昂貴的維護保養費用。
(中國的隱身塗料技術遠優於美國,所以不存在類似於F-22和F-35的“曝皮”現象)
雖然我們的殲-35A在珠海飛行表演時也明顯出現了“掉漆”現象,但是和美國兩種隱身戰鬥機的“掉漆”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這一點我們參考殲-20就能看得明白:殲-20在進行空中表演後,也曾經降落在航展現場供人近距離拍攝,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人看到殲-20蒙皮起泡脫落,這說明我國的隱身塗料效能優於美國,而且適應性更強,黏附性更好,不會輕易“掉漆”。而殲-35A和殲-20使用的是同樣的隱身塗料,那麼自然也不應該出現“掉漆”現象,那麼為什麼殲-35A又出現“掉漆”現象了呢?
(殲-35A掉漆的位置恰好是前起落架艙口,所以可以推斷,應該是艙蓋和機身磨損,導致掉漆)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掉漆”的部位是飛機前起落架艙的位置,所以可以推測,殲-35A之所以會“掉漆”,實際上是飛機前起落架反覆開合,導致機體塗料出現磨損,所以才會“掉漆”。而這也說明我國的精密機械加工領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由於各種零部件加工得嚴絲合縫,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噴塗了隱身塗料,就會被磨損的情況。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總之,雖然中美五代隱身戰鬥機都出現了“掉漆”的現象,但內部原因卻完全不同,而這也說明了中美兩國在五代隱身戰鬥機技術上面已經拉開了差距,只不過這一次是我們領先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