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緬甸民地武來說,敏昂萊前往中國參加會議給他們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為此,緬甸民地武想給自己找個一個新的“靠山”。
日前,緬甸軍政府最高領導人敏昂萊抵達中國參加相關會議,與此同時,不安分的緬甸民地武也有了行動。
【敏昂萊抵達中國】
緬甸民地武的人員透露稱,印度已經開始與民族團結政府和一些民地武接觸,以展開談判。今年9月,印度莫迪政府還曾邀請民族團結政府,以及與印度接壤的欽邦、若開邦和克欽邦的民地武參加11月在新德里舉行的研討會。
印度方面一些聲音稱,與緬甸民地武接觸確實有一定的“必要性”。
其一,印度亟需確保印緬邊境的安全穩定。印緬邊界線全長1643公里,連線印度東北部和緬甸西北部。長期以來,由於歷史糾葛、民族矛盾以及武裝衝突等因素,該地區局勢始終動盪,近年更有惡化趨勢。
尤其是與緬甸接壤的那加蘭、曼尼普爾和米佐拉姆邦,民族分離組織活動頻繁。儘管緬甸政府多次承諾打擊這些組織,但緬甸內戰的爆發顯然使其分身乏術,這也給了分裂勢力在印緬邊境渾水摸魚的機會。
9月下旬,約900名疑似來自緬甸的庫基族武裝分子湧入曼尼普爾邦,導致該邦進入全面警戒狀態。在此形勢下,印度若要打擊印緬邊境的分離主義組織,必須獲得緬甸民地武的配合,至少需要說服其停止與這些組織的聯合行動和提供武器支援。
【印度曼尼普爾邦局勢混亂】
其二,保護印度在緬經濟利益。近年來,印度與緬甸在公路、鐵路、港口等多個領域開展跨境投資專案,併成為緬甸第七大進口國和第三大出口國。但隨著緬甸局勢動盪,兩國邊境貿易受到較大沖擊。
尤其是印緬合作的重要專案,比如印緬泰跨國公路建設專案,以及卡拉丹多式聯運專案也都陷入了暫停。其中前者關係到印度進入東南亞的陸上通道,後者有利於解決印度東北部“南下”出海口的問題。而這些專案的核心區域,比如卡拉丹專案的核心實兌港,都被緬甸民地武所實際掌控。因此就當下局勢而言,印度與緬甸民地武加強溝通十分必要。
第三,鞏固印度“東向政策”的關鍵橋頭堡地位。緬甸對印度的地緣戰略價值不言而喻:既是印度通向東南亞的重要陸路門戶,也是印度東部海域的重要屏障,同時在印度東北部地區的穩定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此外,印緬兩國的經濟貿易結構也高度互補。緬甸豐富的礦產、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不僅能夠緩解印度的能源壓力,還為其在東南亞和亞太區域拓展影響力提供了支撐。然而,自緬甸軍政府與民地武之間衝突加劇以來,緬甸政府軍在撣邦、若開邦等地相繼失守多個戰略據點,令印度對該“橋頭堡”的穩定性產生擔憂。
【印度一直在為緬軍政府輸送武器】
為確保緬甸局勢對其“東向政策”不構成威脅,印度採取了“多線下注”的策略,透過與緬甸境內多股政治力量接觸,努力在該地區塑造並維持新的影響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就會支援緬甸民地武“奪權”。事實上,在與緬甸民地武接觸的同時,印度也與緬甸軍政府保持著密切的聯絡。自2021年2月緬軍方接管政權以來,印度並未跟隨西方國家的步伐對緬甸實施制裁,甚至還向緬甸軍方出售武器和潛艇。
總而言之,對於緬甸民地武來說,印度這個“新靠山”始終是不牢靠的,當下解決衝突和矛盾的唯一方法還是和談。緬甸民地武是時候認清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