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摘要:1952年的《》是紅色經典老電影中的頂流,廣受好評。十年之後的《紅日》,劇情上很接近,應該說《紅日》在各方面都要上了一個臺階,可以說是《南征北戰》的2.0版。
1952年的《南征北戰》是紅色經典老電影中的頂流,廣受好評。十年之後的《紅日》,劇情上很接近,應該說《紅日》在各方面都要上了一個臺階,可以說是《南征北戰》的2.0版。先說歷史背景,很多人都覺得《南征北戰》講的是萊蕪戰役和戰役,但是片中提到的沙河阻擊戰、摩天嶺阻擊戰、鳳凰山總攻和將軍廟之戰,都是根據歷史上的相關戰役經過藝術加工演化而來。而《紅日》就基本上完全按照歷史上真實的戰爭程序,劇中從漣水之戰、萊蕪戰役到孟良崮戰役,全都是按照歷史真實而來。從劇情上來說,《南征北戰》強調的是透過大踏步後退,來尋找戰機。戲劇衝突的焦點是大踏步後退引起部隊的情緒波動,如何克服這種情緒,最終取得勝利。而《紅日》一開始也是撤退,但和《南征北戰》不同,不是主動撤退,而是因為漣水之戰失利被迫撤退。歷史上,華中野戰軍北撤山東,主要原因是兩淮失守,和山東根據地的聯絡被截斷,不得不放棄蘇北根據地,北撤山東。所以,《紅日》一開始的氣氛就要更加沉重壓抑,這也是這種情緒上的鋪墊,先抑後揚,為最後勝利一雪前恥形成了呼應和對比。
在角色塑造上,《南征北戰》人物更多,形象刻畫也更加飽滿深刻。《紅日》的男一號是解放軍某部軍長沈振新(張伐飾演),原型就是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六縱在漣水之戰中損失慘重,王必成還主動要求處分。後來萊蕪戰役中六縱打了個翻身仗,繳獲俘虜很多,一下恢復了元氣,也為之後的孟良崮戰役打好了基礎。從沈振新以下,有丁政委(高博飾演)、朱參謀長(中叔皇飾演),團級幹部劉勝(李坡飾演)和陳堅(康泰飾演),連級幹部有石東根(楊在葆飾演),排級幹部有楊軍(宋桂馥飾演),還有班長秦守(張梓良飾演),戰士估計參謀金立中(李洪營飾演)、王茂生(李英飾演)還有解放戰士馬福勝(於明德飾演)……而且這些人物都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劉勝粗中有細,陳堅沉穩堅韌,石東根勇猛粗魯,就連解放戰士馬福勝翹起大拇指“Very Good!”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派人物舒適飾演整編74師師長,程之飾演的董參謀長,以及董霖飾演的張小甫,張靈甫的驕橫,參謀長的謹慎,張小甫的轉變,都入木三分。
相比之下,《南征北戰》的人物塑造就要單薄了一些,男一號是高營長(馮喆飾演),級別高的有師長(陳戈飾演)、政委(湯化達飾演),級別低的有張連長(劉沛然飾演),以及戰士群像,主要是劉永貴(仲星火飾演)、李進(鐵牛飾演),人物性格的表現還不夠鮮明生動。同樣是反派,張軍長(項堃飾演)和李軍長(陽華飾演),演技都不錯,臺詞也精彩,但比起《紅日》還是要稍遜一籌。在劇情衝突方面,《南征北戰》基本上沒有什麼懸念,最多就是影片最後女民兵隊長趙玉敏(張瑞芳飾演)帶領民兵剪斷大壩上的炸藥引爆線。而《紅日》中帶有懸念的橋段不少,最大的懸念就是74師被包圍在孟良崮上,張靈甫決定突圍,慣於聲東擊西的張靈甫故伎重演,先猛攻540高地,企圖誘使解放軍過早投入預備隊,然後再從385高地突圍。沈振新認識到這點,在540高地受到巨大壓力的時候,還是沒有動用預備隊,直到74師開始向385高地突圍,才迅速投入預備隊,徹底挫敗了74師的突圍計劃。當接到74師進攻385高地的訊息,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這表明了孟良崮之戰,解放軍不但在戰略上棋高一著,而且在戰術上完全挫敗了張靈甫的聲東擊西。
在電影藝術表現上,兩部影片都很好利用蒙太奇手段來表現。《南征北戰》是運用蒙太奇表現敵我梁軍同時搶佔摩天嶺,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氣氛。《紅日》中則是通過蒙太奇表現沈振新部隊星夜飛兵搶佔垛莊,同時交叉表現張靈甫在孟良崮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細節上,《紅日》一些小道具很有匠心,如張靈甫在漣水城下的照片,石東根連長的小鬧鐘,楊軍送給父親的毛巾等,對劇情的發展推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紅日》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歌《誰不說俺家鄉好》,流傳很廣,這也是《南征北戰》所沒有的。《紅日》的導演湯曉丹也是《南征北戰》的導演之一,之前湯曉丹並沒有拍過戰爭片,正是《南征北戰》的經驗,讓他在《紅日》中進一步進行了提煉,這才有了堪稱《南征北戰》2.0版的《紅日》。(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