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摘要:蒙古草原有左翼右翼之分,還有內蒙古和外蒙古之分。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疆域極為遼闊的的蒙古汗國,為什麼會分有左右內外之分?
蒙古草原有左翼右翼之分,還有內蒙古和外蒙古之分。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疆域極為遼闊的的蒙古汗國,為什麼會分有左右內外之分?蒙古最初也是以部落為單位四分五裂,直到一代梟雄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諸部,隨後又開疆拓土,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最鼎盛的時期,鐵木真以及他的子孫建立的五個汗國,蒙古汗國疆域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300萬平方公里,那麼最終蒙古又怎麼會分成了左右內外?朱元璋將中原的蒙古人趕出了長城以南,建立了明朝,公元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退回漠北。由於國號還是大元,所以史稱"北元"。之後朱元璋以及他兒子永樂帝朱棣又多次出兵北伐,將北元打得東奔西逃,灰頭土臉。尤其是公元1388年明朝大將藍玉率軍北伐,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北元大汗脫古思在逃亡途中被也速迭兒(阿里不哥的後裔)所殺,也速迭爾繼承汗位,廢除了"大元"國號,改稱蒙古。成吉思汗嫡系子孫蒙古黃金家族的統治就此終結。史學界還有一種說法,是將公元1634年林丹汗去世才作為北元的終結。
1388年北元覆滅後,也有說法稱蒙古分為韃靼和瓦剌,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韃靼是指嫡系子孫以及蒙古草原東部的蒙古本部各部落的統稱,包括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鄂爾多斯等部。而瓦剌自稱是衛拉特,清朝時稱為漠西蒙古。瓦剌是明朝人對蒙文稱呼的音譯,瓦剌人源自葉尼塞河上游,和生活在蒙古草原以遊牧為生的蒙古人不同,瓦剌人生活在山林林中,以狩獵為主。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後,派長子朮赤率軍征服"林木中百姓",瓦剌就是林中百姓的一部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瓦剌成為赤朮統領下的蒙古一部分。瓦剌與韃靼一直都有隔閡和矛盾,但是他們和阿里不哥家族有密切的聯姻關係。所以對於阿里不哥家族的也速迭兒取代脫古思帖木兒自立為汗,瓦剌自然然是堅決支援的。脫古思帖木兒死後,也速迭兒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威望統一蒙古諸部,所以在之後數十年間,蒙古出現六位大汗,既有阿里不哥(成吉思汗孫子,拖雷的第七子,忽必烈的弟弟)的後裔,也有忽必烈(成吉思汗孫子,拖雷的第四子)的後裔,還有窩闊臺(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的後裔。這樣蒙古各部又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瓦剌趁機崛起,公元1439年,瓦剌首領也取代韃靼,控制蒙古各部。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戰,瓦剌甚至俘虜了御駕親征的明英宗。但是好景不長,公元1455年,也先被暗殺,瓦剌分裂為杜爾伯特部和準噶爾部兩部分。
公元1470年,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孛兒只斤·巴圖孟克成為蒙古大汗,尊號達延汗。他堪稱一代雄主,很有先祖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再次統一了蒙古諸部,然後設立六個萬戶,並分為左右兩翼,左翼三個萬戶,分別是:察哈爾部、兀良哈部、喀爾喀部;右翼三個萬戶分別是:土默特部、喀喇沁部、鄂爾多斯部。這樣,蒙古就有了左右兩翼之分。按照蒙古人的傳統習慣,蒙古包門都開在南面,主人都是面朝門向南而坐,那麼左手邊就是東面,右手邊西面,所以蒙古的左右兩翼,也就是東西兩面。 不過,達延汗的左右兩翼六萬戶制,其實就是分封制,如果沒有雄主鎮得住場面,很容易發生分裂割據的情況。所以,在達延汗死後,雖然汗位都是達延汗的後代,但是都沒有達延汗的雄風,所以對六萬戶的控制力逐漸喪失。到公元1604年,林丹汗繼位時,除了他所在的察哈爾部,其餘五部都已經只是是表面上尊他為汗,實際上完全不聽號令,各行其事。於是有著雄心大志的林丹汗決定征討各部,像他祖先那樣重新統一蒙古。但是這樣勢必會影響其餘各部王公貴族的利益,於是和察哈爾部關係最緊張的科爾沁部(科爾沁部兵不在達延汗分封的六個萬戶之內)率先投靠正在遼東強勢崛起的後金(就是後來的滿清),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家族就有三位女子嫁給了皇太極,其中一位名叫布木布泰的女子,就是後來順治皇帝的生母,對於清初政壇有著極大影響的孝莊太后。
由於科爾沁部和後金(滿清)結盟,獲得了強大的後援,林丹汗單憑自己的察哈爾部很難征服科爾沁部,只好轉兵向西,征討右翼蒙古諸部。擔心被林丹汗吞併的蒙古右翼三部,也效仿科爾沁部先後投靠滿清。公元1634年,皇太極率八旗主力,聯合歸順的蒙古諸部進攻林丹汗。林丹汗戰敗,率殘部敗走青海,並很快病死在青海。1635年,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後金,整個漠南蒙古納入後金版圖,皇太極也被蒙古諸部擁立為蒙古大汗,蒙古帝國就此滅亡。這裡就說到了漠南蒙古,蒙古大草原上有一片廣袤的沙漠,東起大興安嶺,西達阿爾泰山脈,北到薩彥嶺、肯特山、雅布洛諾夫山脈,南抵陰山山脈,大漠成了蒙古高原上的天然隔離區,大漠以北稱為漠北蒙古,也叫北蒙古,也就是外蒙古;大漠以南為漠南蒙古,也叫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內蒙古。皇太極消滅林丹汗之後,漠南蒙古(即內蒙古)就納入了滿清的版圖。皇太極隨後將漠南蒙古諸部劃分區域和人口,設立了十個旗,每個旗都任命了世襲的“扎薩克”,意為旗主或旗長,掌握本旗的政治、軍事、行政、司法全權,並根據“扎薩克”的地位,分別冊封親王、郡王或貝勒。但是漠北情況和漠南蒙古不同,達延汗分封的左右翼六萬戶,其中的喀爾喀部一分為二,一部分向南遷移,併入漠南蒙古,最後也歸順了滿清。而另一部分則留在故地漠北,並很快征服了整個漠北全境,稱為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並沒有像漠南蒙古諸部那樣,徹底歸順滿清,而只是成為滿清的藩屬國,保留了相當大的自治權,滿清基本不過問喀爾喀蒙古的內部事務。清朝康熙年間,在新疆崛起的葛爾丹,噶爾丹取得準噶爾部(就是當年瓦剌的後裔)大權後,積極向外擴張,先後擊敗和碩特部,征服哈薩克、滅葉爾羌汗國,稱雄西域。公元1688年更是在沙俄援助下,進攻喀爾喀蒙古,接連擊敗土謝圖汗、哈薩克汗、扎薩克汗,兵鋒進抵烏蘭布通地區,距離北京只有350公里。漠北蒙古諸部王公貴族率領殘部退到內蒙古,向清朝求援,尋求庇護。康熙隨即發兵征討噶爾丹,在烏蘭布通大敗噶爾丹,迫使噶爾丹不得不保證不再染指外蒙古。
經過噶爾丹這次征戰,外蒙古終於選擇歸順滿清,康熙隨即在外蒙古劃分盟旗,這樣外蒙古也被納入了滿清版圖。雖然,內蒙古外蒙古都成為滿清直接統治下的疆域,但內蒙古在滿清崛起時就和後金結盟,成為滿清重要盟友和後方,在政治上也和滿清有著深度捆綁,連滿清皇室都有科爾沁蒙古的血統。而外蒙古則是在亡族滅種的嚴峻威脅才歸順滿清,凝聚力向心力都大大不如內蒙古。這也就埋下了後來外蒙古最終分裂獨立的政治因素。晚清隨著滿清國力衰微,對外蒙古的控制力逐漸削弱,沙俄又加緊滲透,最終導致了外蒙古獨立,使得中華版圖從海棠葉變成了大公雞。(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