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舞臺上,英國的對華態度近年來幾經波折。然而,隨著法德兩國政府接連遇困以及本國經濟形勢的日益嚴峻,英國終於意識到,自己在對華關係上犯了大錯。
路透社報道指出,英國政府正在降低對中英關係的審查力度,試圖減少對中國的批評,以推動經濟合作。
在上臺前,工黨就明確表示,英國安全部門將中國視為英“最大的長期威脅”。今年10月,英國啟動了針對涉華事務的審查工作,準備用一年的時間,對英中關係及供應鏈進行全面評估。然而,工黨政府近期直接削弱審查力度。顯而易見,在斯塔默政府之下,英國對華態度有了轉變。
【英國有意改善與中國關係】
這一政策轉向並不令人意外。自從工黨政府上臺後,英國就多次發出要“重啟對華關係”的訊號。工黨領袖斯塔默的顧問曼德爾森曾直言,英國在過去10年中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對華態度急轉彎,其在對華政策上的強硬立場既“不理智”也“不現實”。
而促使英國真正下決心改變對華關係的原因,除了經濟上的現實考量外,德法兩大歐洲國家的政府相繼亮起紅燈,也給其敲響了警鐘。
今年11月,德國“紅綠燈”聯盟解散,聯合政府名存實亡;在近期德國國會的信任投票中,朔爾茨政府持續慘敗。接下來德國面臨的就是總統解散國會,並在明年2月重新大選,這是德國20年來第一次提前大選。
與此同時,法國政壇情況也不樂觀。不久之前,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針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巴尼耶政府被解散,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任期最短的政府。法國總統在民眾中的聲譽和威望也跌倒谷底,呼籲馬克龍辭職下臺的聲音越來越多。
【馬克龍和朔爾茨都面臨政治困境】
德國和法國的困境並非偶然,而是其長期經濟問題和對華政策失誤的集中體現。一方面,在外交上過於依賴美國的對華遏制戰略使兩國失去了與中國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內部政策失誤加劇了經濟困境。
當前英國的經濟形勢同樣不容樂觀。根據英國官方釋出的資料來看,英國經濟已連續兩個月萎縮,通脹回升、就業下滑和經濟增長停滯使工黨政府備受壓力。在此背景下,若繼續跟隨美國的對華強硬路線,無疑是重蹈法德覆轍。
特別是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的情況下,英國或將受到美國關稅打擊政策的衝擊,經濟壓力進一步加劇。面對如此複雜的內外形勢,與中國加強合作,重建互信關係,不僅是經濟上的必然選擇,更是政治上的理性抉擇。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規模和產業鏈優勢對英國來說是不可替代的。中英兩國若能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深化合作,不僅能夠緩解英國當前的經濟困境,也將為全球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
對於英國來說,調整對華關係已不只是選擇,而是一條必須走的道路。但要注意的是,儘管英國政府試圖調整對華態度,但這一過程可能不會一帆風順。
【英國聲稱要在亞太地區部署航母】
近年來,英國國內一些人又在頻繁炒作“中國威脅論”,破壞雙方的互信。其在軍事層面的挑釁尤為明顯,包括宣佈向亞太地區部署航母、計劃長期部署26型導彈護衛艦等,均顯示出英國在亞太事務上的不友好立場。
此外,英國還以安全問題為由,阻止中方人員入境,頻繁編造“間諜”故事,損害鄰國人員正常往來。在這種情況下,兩國關係的修復不僅需要英國展現出足夠的誠意,更需要採取實際行動。
英國必須認識到,單邊主義和盲目追隨美國的對華政策並不能解決國內經濟問題。斯塔默政府的轉向訊號雖然值得肯定,但更需要持續而務實的行動來推動中英關係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
總而言之,英國能否真正吸取法德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時間將給出答案。然而,重啟對華合作的視窗期並非無限,英國需要儘快採取行動,在國際關係的複雜博弈中找回自己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