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工程科學技術因其能夠直接轉化為生產力而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部署、學科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共同研究編撰的面向2035年探討了國際工程科學前沿的發展趨勢和中國從工程科技大國走向工程科技強國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深入闡述了工程學科中建築與土木工程、環境與交通工程、水利與海洋工程三大領域的科學意義與戰略價值、發展規律與研究特點,系統分析了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與態勢,凝練了發展思路與發展方向,並提出了資助機制和政策建議。
← 左右滑動檢視詳細資訊 →
本文節選“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政策建議”以饗讀者。
為加快我國工程學科前沿和重點發展領域的突破,有效解決當前我國工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存在的一系列“卡脖子”技術和瓶頸問題,加速實現工程學科“可持續、高品質、綠色化、智慧化”的發展目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的順利實施,同時加強工程學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學科交叉融合,對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提出如下政策和舉措建議。
一、鼓勵原始創新,突出平臺建設和團隊建設
▋1. 鼓勵探索
進一步完善探索性專案申請與評審通道,重視原創性想法, 支援顛覆性研究,簡化申請流程,可先給予小額經費支援,在一定時間內評估其探索效果,再決定是否給予後續重點資助。
▋2. 突出原創
跟蹤國際熱點很重要,但創造熱點更重要,創造熱點有可能成為引領者。建議加強對可能成為行業與學科引領者的關注和支援, 在確定科技專案立項指南時注重前瞻性、開放性、包容性、延續性和可持續性,鼓勵獨立思考,百家爭鳴,不可急功近利,儘可能營造“十年磨一劍”的科研氛圍,建立鼓勵“十年磨一劍”的長效機制。
▋3. 共性導向
建議針對重大前沿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關鍵領域和“卡脖子”技術等,從原來以自由申報為主逐漸轉變為自由申報和國家戰略需求相結合,引導鼓勵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工程需求,加強平臺建設和團隊建設,實現關鍵問題和“卡脖子” 技術的突破。
▋4. 交叉融通
建議革新資助方式,進一步完善針對學科交叉專案設立的多學科結合的專案申請與評審機制。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大中型企業合作,在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等方面,提煉科學問題, 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培育一批核心技術攻關和整合創新能力突出的校企聯合創新團隊。
二、完善專案管理制度、創新成果和人才評價機制
▋1. 專案管理
建議創新“出大成果、出系統成果、出專家”的管理機制, 進一步完善同行評議和考評機制,充分發揮專家作用,弱化行政干預,簡化專案申請程式,適當延長考評(評估)週期,簡化考評環節,確保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時間。
一項關鍵技術要真正實現突破併產業化,可能五年、十年時間都不夠,而重大成果要真正成熟絕非一蹴而就,離不開長期的積累。目前一個科技專案的週期最長為5年,結題後如果不繼續資助,很可能就會中途“夭折”,從而與重大成果失之交臂。因此,對於某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與廣闊前景的科學技術攻關專案,一定要注意立項的可持續性,可以考慮跨若干個“五年計劃”。
鼓勵基金研究成果資料和程式碼開源共享,保證學科研究的長期持續發展。建議每隔5~10年,針對不同研究領域,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形成階段性學術結論。這些學術結論不僅可以對後續基金資助專案的遴選提供明確的方向性指導,從而避免低效和重複性研究,而且可以為國家相關主管部門行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科學支撐,同時也會發揮一定的國際學術引領作用。
統籌設定聯合基金專案,切實推動國家基礎科技創新與行業應用實踐之間的緊密合作,均衡佈局重大重點專案。
建立國際專案徵集機制,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關科技機構聯合,打通國際合作專案聯合徵集渠道,建立健全國際合作專案聯合徵集與釋出機制,為多國聯合開展專案申報、科技攻關與應用示範工作提供保障條件。
探索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先行試點示範類專案,鼓勵開展更廣泛的應用示範試點,加快技術創新及關鍵技術瓶頸的突破,從而快速落地,促進“上貨架”的應用導向指引。
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術機構和規模以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建設專業化成果轉化平臺,引導行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研發平臺,使科研創新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在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搭建起溝通交流的橋樑,從而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此舉有助於解決科技成果資訊與市場需求不對稱的問題。為科研機構提供市場資訊,使科研人員便捷、及時地瞭解市場變化與發展趨勢,進一步明確科學技術研究的方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幫助選擇和設計科研專案,提升科研效率,從而形成具有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符合實際需求的科技成果。積極引導行業依託產學研合作引進轉化技術成果,推動對重大重點專案、科技創新專項等的學習和實施,促使科研一線的新鮮血液與新思想推進市場發展,提升實體經濟市場競爭力,增強創新驅動與轉型升級動力。
▋2. 科技成果及工程科技人才評價
建議充分考慮工程學科的特點,避免照搬歐美體系,堅決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五唯”痼疾,正確評價成果、人才乃至學科水平。鼓勵出綜合成果,出系統成果, 出大成果,解決大問題。進一步完善專案驗收考評辦法,不能簡單根據指標來評判,更要注重技術實質和成果內涵。處理好國際學術聲譽與服務我國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關係,實事求是,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妄自菲薄,自信而不自負。
本文摘編自《中國工程科學2035發展戰略》[“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戰略研究(2021—2035)”專案組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7 ]一書“第五章 資助機制與政策建議”,標題為編者所加。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叢書)
ISBN 978-7-03-075571-1
責任編輯:張 莉 趙曉廷
本書為相關領域戰略與管理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研發人員及高校師生提供了研究指引,為科研管理部門提供了決策參考,也是社會公眾瞭解工程科學發展現狀及趨勢的重要讀本。
(本文編輯:劉四旦)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科學出版社影片號
硬核有料 視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