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億噸的儲量
又找到油了!
近日,根據地質調查局的勘探結果,在三門峽盆地找到了新的高產工業油流。
勘探人員實施的地質調查井顯示,每天的原油產量為17.13噸,預估原油儲量在1.07億噸左右,所以具備開採價值。
在此前的鑽探過程中,調查人員在所選區域,對3層10米油層進行了測試,過程中自噴高產工業油流。這意味著在中原地區,油氣資源基地的建設和開發迎來了新局面。
根據國家的勘探規劃,面向各地中小盆地的勘探,未來將會進一步展開。三門峽所在的盆地地區,礦產資源原本就很豐富,所以在這一輪的找礦戰略中,屬於重點突破的地區。
勘探人員此前已經圈定了4個油氣遠景區域,並最終在鑽探區域取得了突破。就此前的勘探結果來看,這裡的原油不含水分,屬於輕質油,證明這裡的油氣資源具備長遠的開採價值。
我國目前的石油進口超過了七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因此近年來國內加大了找油的步伐和力度。三門峽盆地的專案,由所在地靈寶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共同立項申報,在這一輪找礦專案中,屬於主要專案之一。
專案的總投資超過了6900萬元,2023年的鑽探工程投入在900萬元左右,到2024年,相關的後續工作將會圍繞鑽探的成果深度展開。
從國內整體情況看,數量眾多的中小盆地,都還未進行過大規模的勘探,因此整體上油氣資源的開發潛力還是很大的。未來的規劃是,要在勘探地區建設油氣資源接續基地。
預估的原油儲量,雖然和國內外的超大型油田有差距,但是就目前供需矛盾突出的特點看,只要能找到油,並且在各地持續能找到油,這就值得投入。
而且根據地質學界的研究,在擁有油氣資源的地區,通常還蘊含另一種資源——地熱資源。三門峽地區,此前就在開發和利用地熱資源。比如當地的溫塘溫泉資源,不但量大而且水質還好。
所以,這一輪的找礦專案中,地質勘探人員對於油氣資源的圈定,應該也會考慮勘探地是否存在地熱資源,進而可以從側面印證地下是否具備油氣。
那麼,油氣和地熱之間的關係,在生成機制和原理上,詳細的關係是什麼呢?
油氣和地熱是密不可分的兄弟
在傳統的印象中,石油和天然氣是一類資源,地熱則是另外一種資源,兩種資源表面看起來是互不隸屬的。
而且,油氣資源不可再生,隨著持續的開採最終會消耗殆盡,再加上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所以近年來幾乎成了“過街老鼠被一致喊打”。
相比之下,地熱資源就是來自地下的熱水和熱蒸汽,它可以供暖、發電,還能用來進行溫泉洗浴。對比油氣資源,地熱資源是清潔的,而且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這種巨大的差別,一度讓人們覺得,下一步應該摒棄油氣資源,而地熱資源則要大力的開採和利用。可在實際的生成機制中,油氣資源和地熱資源卻是有緊密聯絡的。因為從生成機制中來看,沒有地熱,就不會有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
根據目前地質學界的理論,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是“有機成因”。簡單來說,大量的有機物質因為持續受熱,經過數億年的地質演變,最終成為了油氣。這些大量的有機物質,推測是遠古時期的生物被埋藏在地下所形成的。
而光是將它們的屍體深埋在地下還不成,必須得有充足的熱能發揮作用,其性質才會緩慢發生變化。
具體來看,在這個過程中,埋在地下的有機質,會產生一種叫乾酪根的成分。該成分在熱能的作用下,會透過增熟而產生化學反應。
其中的碳氫氧元素構成的烴類化學物質會發生演化改變,固態烴類物質的碳鏈在持續的反應中會斷裂,由此就會從大分子結構變成小分子結構的液態烴類物質。最後因為壓力等作用,它會從乾酪根中滲漏排出來。而這種排出來的液態物質,就是石油。
那麼天然氣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實原理也簡單,就是因為地熱的加熱機制還在持續,液態烴類物質的碳鏈會再次斷裂,接下來其分子結構變得更小,成為了氣態烴類物質。就這樣,天然氣也就形成了。
用一個形象一點的比喻就是,石油形成的過程,就好比在用火加熱烤肉,溫度升高的情況下,肉開始往外流油。而溫度持續升高的話,流出來的油又會變成氣態的油煙。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數億年的演進機制也就是如此的。
從這個過程中不難看出,熱能就是最關鍵的環節,如果不存在熱能的話,即便地下深埋了有機質,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腐爛掉。
如此一來,有油氣資源的地方,肯定存在較為豐富的地熱資源。反過來說,在有地熱資源的地方,也可能會存在石油和天然氣。
油氣和地熱的相互利用
根據這一原理,大量油氣資源開採的同時,地熱資源也會被加以利用。不過從目前的能源趨勢看,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利用度更高,經濟效益也更好,所以這類資源往往被大規模開發。
地熱資源由於經濟效益比較低,很多地方在前期往往不會專門去開發。甚至在沒有發現油氣資源的情況下,有些地方的地熱資源也不會對大規模利用。
因此通常的情況是,往往先是在對油氣資源大規模開發後,後續地熱資源的利用才會跟進。在油氣勘探和開發的過程中,當地積累的開發資料,有利於精準找到地下的熱源。這樣一來,相應的開發成本便大大下降。
具體到不同的開發型別中,像近年來頁岩氣的勘探和開發,所運用的是水平井鑽探和壓裂技術。而這類技術,正好也有利於開發乾熱巖。所以,隨著頁岩氣被大規模開發利用,地熱資源也能順帶被開發利用。
如今,隨著環保和節能減排的理念不斷向縱深發展,地熱資源和油氣資源的聯合開採和利用,也已經成為了新型能源的利用模式。
地熱利用讓二氧化碳年減排100萬噸
截止到2021年,新投產的地熱供暖專案有6個,所有在建和執行的專案有16個。這些地熱資源的利用,可以取代標準煤35萬噸,相當於使用了2.6億立方米天然氣,二氧化碳的年減排量至少為100萬噸。
有國家的政策扶持,地熱產業開啟了新的發展篇章。此前,國內的石油從哪裡開發出來,哪裡就有地熱資源的大規模利用。比如像華北和東北的一些油田,都有大規模的地熱資源可以利用。
在華北油田,此前還曾利用地熱資源在冬天搞大棚種植。主要種植的是花卉,供應北方的多個城市。除此之外,地熱供暖也一致在推進中,大量石油開採區域的冬季供暖,所應用的正是地熱資源。
比如遼河油田,有4口深層地熱水井,其產生的高溫熱水可以達到17萬立方米,能夠滿足附近盤錦城內多個小區的冬季供暖。
地熱供暖並非主要發展專案,從2021年左右開始,山東、河北等多個地方的地熱資源利用都大規模的展開了。
之前由於利用效益的不夠,加上煤炭利用才是冬季供暖的主力軍,地熱資源是相對冷門的能源。而今有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就大規模展開了。
不過就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國內地熱資源的分佈還是不清晰不均衡的,在一些地區技術手段的開發也沒有向縱深發展,有些地方的開發技術依然不成熟,發電經濟效益不高。未來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持續不斷探索。
國內地熱分佈有哪些特點
比如在新發現石油的三門峽地區,這裡分佈著一些對流類地熱資源。而從型別上來看,這裡的地熱屬於中低溫熱水型別。
這裡的地下屬於三門峽-靈寶斷陷,它又位於汾渭地塹的轉折部位,因此有很好的地溫場背景。而從更大的範圍看,汾渭裂谷中集中分佈著溫泉和地下熱水,量大且具有規律性。也正因為這一點,千年以前的楊玉環,才能美美的用溫泉水洗澡。
除了汾渭地塹區外,國內的蘇北盆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華南褶皺帶等地區,也有著大量的中低溫地熱資源的分佈。此外,西南的高原地區,臺灣地區,這兩個地區的地熱資源,則是以高溫熱水型別為主。除了溫泉型地熱資源,還有乾熱巖型地熱資源的分佈,
所以目前的趨勢是,能源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也被不斷重視,那麼對於可再生的地熱資源,未來加以利用的規模就會越來越大。
目前的預估是,水熱型地熱資源摺合標準煤12300億噸,地熱資源的可利用規模摺合標準煤為18.5億噸,未來的發電潛力可達到1500兆瓦。而乾熱巖型的地熱,其摺合標準煤為856萬億噸。
結語
能源的利用雖然沒有優劣之分,但是從經濟效益的角度看,還是存在輕重差異的。此前對於地熱的利用,並沒有像化石能源那麼重視,但隨著能源結構形式的改變,未來的側重點也會跟著變化。
當然從本質看,未來的利用還是會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的應用場景下,讓油氣和地熱的利用更加協調,各自發揮最大的優勢,才是合理利用能源的本質。
再者,從下一步的找礦戰略來看,地熱資源的分佈,也會為油氣資源的尋找提供參考。沒準在國內的哪片土地的下面,就靜靜的儲存著油氣,只能勘探人員去尋找和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