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器要退出電視市場的傳聞大約在2023年前後引起熱議,但多數投資者並不認為作為曾經的日系電視巨頭之一的松下會輕易放棄這塊版圖。不過,近期松下控股宣佈將旗下子公司松下電器的主要業務進行拆分重組,家電、空調、照明三大業務各自拆分成獨立子公司。
其中,引人深思的是,松下將電視業務標註為「問題業務」,並在後續的採訪中暗示可能會出售或退出電視市場。
(圖源:松下)
實際上,松下電視的敗退並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2016年,松下電器停止自研顯示技術,旗下新產品電視面板開始向、華星光電等企業採購;2023年,松下退出LCD面板市場。作為一家電視廠商,從自研技術轉向採購,在技術層面上就受制於上游企業,這也為其後續的崩潰埋下地雷。
此外,松下電視入不敷出,中國廠商們的衝擊也是核心原因之一。日本調查機構BCN釋出的2024年本土市場電視銷量報告顯示,在日本,來自中國的電視品牌銷量佔比超50%。而本土品牌中,、夏普佔據主流,松下市佔率連年下跌。
無論松下電視最終選擇出售或是直接退市,作為曾經的電視市場霸主之一,松下的黯然離場也讓人感到遺憾。
70歲高齡的電視巨頭,到底走錯了哪一步?
松下電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那時的松下(National)推出了第一臺黑白電視,正式進軍電視市場。60-70年代,日本彩電行業迎來大發展,松下和索尼、東芝、日立等公司一起,把日本製造的電視賣到了全世界。在1970年大阪世博會期間,松下展示了一款49英寸的超大屏彩色電視,引起全球熱議。畢竟在那個時代,彩電已經是非常時髦的家電,更別提超20英寸的「巨屏」彩電了。
進入80年代,松下在CRT電視上大殺四方,不僅是日本國內銷量領頭羊,還在歐美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當時松下的CRT電視不僅畫質好,設計也相對時尚,加上強大的品牌力,深受全球消費者青睞。直到90年代後期,松下依舊是電視行業的領軍品牌。
(圖源:CRT database)
而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2000年前後。那時候,電視顯示技術分為兩個陣營,一是以松下為主導的等離子電視,而索尼、三星等則是站在了液晶電視陣營。從技術上看,等離子電視擁有更高的對比度、更鮮豔的色彩和更高的響應速度,時至今日,等離子顯示屏還被應用在FPS射擊類競技遊戲的專業訓練專案裡。
但液晶電視也同樣擁有亮點,比如價格便宜、功耗更低、製造成本低等。
2009年松下電視斥巨資6000億日元收購日立和先鋒的等離子電視業務,其中先鋒的Kuro技術被應用在松下的新款電視中,該技術被業界公認為等離子電視最強的顯示技術。得益於Kuro技術,松下的Viera系列等離子電視至今仍是電視發燒友的最愛。
然而,後面的事情大家也瞭解了,隨著LED背光、節能技術的發展,迅速在市場上佔據優勢。液晶電視不僅更輕薄,還更省電,最重要的是更便宜。這讓主打高階畫質的等離子逐漸邊緣化。2013年,松下被迫宣佈退出等離子業務,轉向液晶電視市場。
可2013年的電視市場,早已沒有松下的地位。索尼、三星在全球高階市場佔據上風,海信、TCL等中國品牌靠著自研技術和更具價效比的產品開始在全球市場初露鋒芒。就連松下想要試水的OLED電視市場,也有LG這座大山擋在前面。
(圖源:松下)
市場資料顯示,2018年松下在日本本土電視市場的份額為 16.8%,到2024年已跌至 8.8%,排名跌至第六位。海信在2024年已佔據25.4%的市場份額,超過索尼和松下,成為日本市場的新霸主。
松下電視的問題並非純粹一次兩次站錯隊導致的,一方面,在成為等離子電視市場老大之後,並沒有著手開發新的顯示技術,這使其在新舊技術交替之際幾乎沒有技術積累,難以跟上市場發展;另一方面,松下電視沒有看到市場的趨勢,比如電視使用者除了追求畫質之外,輕薄、時尚、智慧化也是很重要的選購因素,松下在這些部分跟進的都比較緩慢,推出的產品也缺乏競爭力。
電視行業即將迎來大洗牌,自研是唯一出路
回顧松下電視的衰敗,其實不難看出技術積累對於電視行業的重要性。在CRT時代,松下憑藉多項領先業界的技術穩居行業龍頭地位,但技術的迭代從不等人,在進入液晶和MiniLED時代後,這位昔日王者的腳步逐漸跟不上行業的變遷。
2025年的CES,松下推出MiniLED電視Z95B和W95B系列,這些產品的技術進展並不算差,調光區域相比前代提升了2.5倍,某些方面的色彩調校也在努力向高階靠攏,但在MiniLED市場已經深耕多年的廠商面前,只能說是班門弄斧。
2024年,TCL推出的永珍分割槽技術,就在Mini LED控光技術上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徹底解決了傳統Mini LED在光暈控制、亮度均勻性上的問題。而在另一個方向上,海信直接繞開了行業原有的路徑,憑藉RGB三維控色液晶顯示技術,摒棄了傳統的色彩轉換方式,讓電視在顯示色彩時能夠完全跳過二次轉換環節,帶來了比量子點技術更好的色彩純度和節能表現。無論是控光的精準度,還是色彩的極致呈現,MiniLED的畫質天花板都在過去兩年被不斷重新整理。
(圖源:雷科技現場攝製)
面對這樣的技術進展,松下的MiniLED電視更像是一種不得不做的跟進,而非真正有競爭力的技術變革。即便是市場反饋來看,消費者對於MiniLED電視的選擇也越來越偏向那些真正掌握了底層技術最佳化能力的品牌。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Mini LED電視市場份額中,三星佔39%,海信27%,TCL 26%,而松下的名字甚至未能進入前五。在日本本土市場,海信的表現更是尤為突出,以25.4%的市場份額反超索尼和松下,成為日本消費者的新寵。
這其中最關鍵的分水嶺在於對MiniLED的理解程度不同。許多廠商在Mini LED的早期階段,仍然將其視作傳統液晶電視的進階版本,僅僅是在背光分割槽數量上做文章。但當技術真正進入成熟階段後,行業領先者們很快意識到,僅僅增加分割槽遠遠不夠,只有從晶片、控光演算法、發光材料、色彩管理等多個環節入手,才能讓MiniLED真正成為一項顛覆性的顯示技術。
例如,TCL的「永珍分割槽」並非單純增加分割槽數量,而是在光學解決方案上進行系統性的升級,讓每個分割槽不僅可以獨立調光,還能精確控制光線的擴散角度,最大限度減少光暈問題,同時提升畫面的層次感。而海信的RGB三維控色,則是直接跳出量子點的框架,從光源層面徹底最佳化色彩顯示方式,讓紅、綠、藍三基色光直接參與畫面呈現,避免傳統MiniLED在色彩轉換過程中的損耗問題。這兩項技術各有側重,但都在突破MiniLED顯示的傳統短板,推動整個行業進入更高的畫質標準。
(圖源:TCL)
尷尬的是,在MiniLED領域不討好的松下,在OLED電視市場裡也佔不到優勢。松下近年除了主推液晶與MiniLED電視之外,也還推出了Z95B和Z93A這樣的 OLED 電視,試圖重新搶佔高階市場。但本質上,松下沒有OLED面板的技術積累,例如松下Z95B採用的是LG的OLED面板。
過去幾年,OLED電視的市場主導權基本掌握在LG、三星和索尼手中。2023年,LG在OLED電視市場的份額超過50%,而三星憑藉QD-OLED技術的突破,進一步蠶食高階市場,佔據約22%的份額。而松下的OLED電視,即便在歐洲市場仍有一定影響力,但全球出貨量早已跌出前五。
綜合來看,日本廠商曾經憑藉LCD技術擊敗了美國電視企業,而後又被韓國廠商超越,而今天,全球MiniLED市場的主導權,已經悄然轉移到了中國品牌手中。海信、TCL等廠商的持續創新,證明了技術話語權的轉移並非偶然,而是產業鏈整合、研發投入、市場策略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相比之下,松下的保守與遲緩,最終讓它在這一輪的競爭中徹底掉隊。
電視行業從不缺少起落更迭,曾經的王者如今或許已成追隨者,但這並不意味著松下電視缺乏技藝和匠心。從松下電視近兩年來不斷推出MiniLED、OLED中高階電視產品來看,松下也還在繼續堅持在市場上掙扎。然而,在這個強調技術變革速度的時代,僅僅做好產品已經遠遠不夠。
三星和LG之所以能夠在OLED領域牢牢佔據優勢,並不僅僅是因為技術先進,而是它們在供應鏈整合、市場策略、使用者認知等層面的領先佈局。而在Mini LED賽道上,中國廠商的崛起同樣遵循著類似的邏輯——不是單純的價效比競爭,而是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深耕的結合。這讓松下的堅持,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目前來看,松下似乎也很難再有扭轉戰局的機會。即便松下的電視業務或許不會徹底退出,但它也不太可能再站回巔峰。它的退場,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失落,更像是日本家電黃金時代落幕的又一個註腳。這同時也給予我們一些警示:只有保持創新,緊抓市場趨勢,才能使自己始終保持在行業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