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星期四)訊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網際網路和AI正在影響我們的記憶嗎?
當前普遍存在一種擔憂:網際網路正在侵蝕我們的記憶能力。多項調查顯示,這種擔憂在過去幾年持續存在,甚至有軟體公司創造了"數字失憶症(digital amnesia)"概念,特指因依賴數位裝置儲存資訊而導致主動記憶退化的現象。2023年牛津大學出版社更將"腦力衰退"(brain rot)評為年度詞彙,意指長期接觸碎片化網路內容引發的認知能力下降。
然而科學研究呈現了更為複雜的圖景。部分學者確實發現網際網路和數字技術可能削弱特定認知能力:例如依賴GPS導航者對路線記憶能力明顯下降,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家證實使用搜尋會引發知識掌握程度的認知偏差。但研究人員強調,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表明技術對記憶存在普遍性損害。
人工智慧革命帶來了全新挑戰。支撐ChatGPT的大語言模型正快速融入搜尋引擎及其他軟體系統,這意味著AI正深度介入人類的日常認知活動。專家指出:"相較傳統網際網路搜尋,ChatGPT技術代表著質的飛躍——它完全不同於在谷歌輸入馬達加斯加首都是哪裡?的簡單查詢。"
研究顯示,聊天機器人等AI工具可能導致認知惰性,甚至在人類大腦中植入逼真但虛構的記憶。生成式AI已用於製造"數字逝者"(deadbots)——透過數字分身模仿逝者說出其生前未曾表達的言語,這引發新的倫理爭議。
學界特別關注生成式AI對認知模式的潛在影響。谷歌、OpenAI等少數科技巨頭掌握的技術力量令人警惕,"只需調整演算法引數,ChatGPT就可能影響人類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這種可能性確實令人不安。"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研究揭示城市熱島效應加劇鼠患危機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最新研究顯示,透過分析全球16個城市資料發現,過去數十年氣溫升幅顯著的城市,其鼠類投訴量同步攀升。城市化程序加速同樣與鼠患加劇呈現正相關,這表明氣候變暖可能使鼠類種群及疾病傳播更難以控制。
美國里士滿大學研究團隊收集了美國13個城市以及加拿大多倫多、日本東京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鼠害報告資料。透過分析各城市平均12年的鼠患投訴率,研究人員將其與綠地佔比、社會經濟水平、人口密度及平均氣溫等指標進行關聯研究。
研究顯示,約70%的城市鼠患顯著加重,其中舊金山、多倫多、紐約、阿姆斯特丹和華盛頓特區的齧齒動物數量增幅最大。最關鍵的影響因子是城市溫度持續升高,其次是城市化程度——綠地面積縮減越顯著的城市,鼠類投訴增長率越高。
研究人員指出,氣候異常導致的暖冬延長了老鼠戶外活動時間。"額外1-2周的覓食期……某些情況下足以讓鼠群完成一輪繁殖。"雖然老鼠需要自然棲息地,但城市中的微型綠地如口袋公園、行道樹箱即可滿足其生存需求。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為什麼植物能如此高效快速地傳輸能量?
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可儲存化學能始終是工程領域的聖盃——而大自然早於人類數十億年便破解了這一密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最新研究揭示,不僅物理世界依賴量子規律,光合生物更是進化出精妙的量子應用機制。
這項突破性研究闡明,綠色植物透過量子過程實現能量極速傳導。"當光子被葉片捕獲時,光激發能在數個葉綠素分子間形成量子疊加態",研究者解讀道,"這正是無耗損能量遷移的起點——只有藉助量子力學才能真正詮釋能量轉移與電荷分離的初始機制。"
這個持續發生在植物與光合細菌中的自然過程超越經典物理解釋邊界。儘管具體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朗,該研究為理解葉綠素(決定葉片翠綠的關鍵色素)的功能架構奠定了新基座。相關發現若應用於人工光合系統,可能催生光能轉化效率突破極限的革命性技術。
研究團隊著重分析葉綠素光譜的兩個關鍵區段:對應橙紅波段的低能Q區與藍綠波段的高能B區。其中量子耦合的兩種不同電子態構成Q區特徵,藉助該量子關聯的能量傳輸有效避免能量耗損,隨後透過能量熱耗散的"冷卻"過程完成能量遞送。這一機制實證了量子效應對生命活動的實質性影響。
2、飢餓療法:工程化脂肪細胞的抗癌奇襲
吸脂美容手術與腫瘤治療間的跨界碰撞正催生癌症防治新正規化——利用基因改造脂肪細胞作為"養分攔截器"精準狙擊惡性腫瘤。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團隊運用CRISPR基因剪刀,將常規白色脂肪細胞重塑為具備瘋狂代謝能力的"能量捕手"——米色脂肪細胞。這些飢餓戰士遵循美容醫學原理,透過類似脂肪填充的操作被部署至癌灶周邊。
該策略在小鼠實驗中展現非凡療效:當米色脂肪細胞坐鎮腫瘤大本營,其強大的營養物質搶奪能力導致近80%的乳腺癌、胰腺癌及前列腺癌細胞凋亡。令人驚歎的是,該效應具有遠端打擊能力——即便脂肪細胞與腫瘤相隔半個身體,仍能觸發癌細胞的糧荒警報。
"臨床常用的脂肪抽吸技術給予了研究啟示",研究者指出,"我們如同雕刻體型般精準排程代謝引擎"。最新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 Nature Biotechnology)的論文證實,工程脂肪細胞成功遏制了高發胰腺與乳腺腫瘤模型的發展程序。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科學家破解重大核聚變謎題,讓人類距離"無限能源"目標更近一步
核聚變研究領域長期懸而未決的中子各向同性難題迎來關鍵突破——美國Zap Energy公司在最新實驗中證實,其FuZE反應裝置透過剪下流穩定Z箍縮(Z-pinch)工藝,成功生成各向同性中子,為熱核聚變的可擴充套件性提供有力佐證。
物理學中,"各向同性"特指系統性質在空間各方向保持一致的特性。對於核聚變裝置而言,中子能量各向同性至關重要:穩定的熱等離子體展現均勻中子發射特性,標誌著具備放大產能的潛力;而各向異性中子分佈往往暗示等離子體存在結構不穩定性,無法維持持續聚變。
這項發表在《核聚變》(Nuclear Fusion)的研究顯示,透過改造後的Z-pinch裝置,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穩定的熱聚變特徵。實驗發現當電流強度達到淨產能閾值時,高能中子產量呈現指數級爆炸增長(達10¹¹量級)。更關鍵的突破在於433次重複實驗中,中子探測器資料顯示其分佈幾乎完全各向同性,有力驗證了FuZE核心的穩定等離子體結構。
在具體執行過程中,FuZE裝置內部氫核透過聚變生成氦核的同時會釋放高能中子,其中80%的聚變能量由中子攜帶。這一突破性進展大幅提升了科研界對其下一代FuZE-Q裝置的期待,證明現有技術路線具備放大能量輸出的可行性。
2、電控奈米門:精準操控分子運動新維度
門是用來控制運動的,無論是牲畜透過農場大門還是分子在奈米尺度上的運動。就像物理門可以開啟或關閉來調節較大的實體一樣,奈米門可以控制單個分子的透過。
日本大阪大學團隊開發出首個可電控開合的奈米級分子通道,該技術突破為分子感測、化學反應精密調控開闢了新路徑。這種基於氮化矽膜的奈米門裝置被整合在微流控晶片上,雙面浸入溶液時透過電極施加電壓,可實現離子輸運方向的精準控制。
核心機理在於電壓極性驅動孔道內金屬化合物的動態變化:負壓下化合物析出並封閉通道,大幅降低離子電流;反之,反轉電壓會促使其溶解,重新開放通道。研究證實該系統整流比達到奈米流體裝置新高,其憶阻特性更實現電壓-電流關係中的記憶效應——透過連續調節沉澱/溶解過程,能夠忠實重現類神經突觸的訊號傳導特性。
更引人注目的是該裝置的延伸應用潛力:DNA分子經過孔道時會觸發特異性訊號輸出,證明其在生物感測方面的應用前景。研究者強調:"這種單孔可控奈米膜技術具備高度可程式設計性,未來可為神經形態計算、化學合成過程設計等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