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科學》雜誌1月30日發表了一篇關於月球的新研究稱,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正在不斷縮小,在過去的幾百萬年間,月球的周長縮小了約46米。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一個月球研究專案,美國馬里蘭大學地質學副教授施米爾是研究團隊的主導者。其給出的月球縮小的訊息讓人有點驚訝,要知道月球是一顆冰冷的衛星,為什麼體積還會縮小呢?但研究論文給出的答案卻十分的簡單直接,就是熱脹冷縮。
實際上月球在形成之後就一直在降溫,一直到今天。關於月球的形成,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早期的地球因為受到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亞)的撞擊,有很大一部分物質被拋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的行星環。
這個行星環中物質比較密集的部分形成了一個星球,就是原始月球,而且它也開始不斷吸收軌道上的其他物質,並逐漸將執行軌道清理完畢,因此也就成了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
在將軌道上的物質清理一大部分的時候,月球溫度也過了巔峰期開始降溫了,這是一種由外向內的降溫,月球的外殼降溫後核心也開始降溫,這個過程十分漫長,如今月球的核心溫度已經降到1000~1500攝氏度,而且仍然在繼續降低中。
月球的溫度之所以一直降低,而不是到達某個溫度處於恆定狀態,也是因為它距離地球較遠,在38萬公里以外,這使得月球在圍繞地球執行的過程中,無法因為地球引力的影響而出現“揉搓”效應,而且月球已經被地球引力鎖定,只能始終以一面朝向地球,就是說月球的地質活躍度很低,當然也就無法因為內部的地質活動而產生熱量,所以它的溫度一直在降低。
有科學家認為數億年來月球的直徑已經縮小了50米左右。而數百萬年來周長縮小了46米,意味著這段時間內直徑縮小了大約14.64米。
有專家形容稱越覺得萎縮,就像是從圓潤的葡萄喪失水分變成葡萄乾一樣,其實這個形容過於誇張,因為月球冷卻導致縮小的幅度遠沒有那麼大,相對於其3476公里多的直徑來說,50米的大小變化是看不出來的。而且月球也在不斷接受彗星和小行星等小天體的撞擊,不斷地接收物質,這也會增加其質量,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體積。所以其大小的變化是微不足道的。
那麼縮小的月球會出現什麼現象嗎?其實隨著月球內部的冷卻和整體收縮,月球也會出現地質斷層的情況,就像冬天的馬路被凍裂或者冰層斷裂的景象,而部分地方則會因為擠壓出現褶皺。
這也會導致月球表面出現月震,不過這種震動級別不大,因為震級基本都不超過2級,只是每次月震持續的時間都比較長,一般都在數分鐘到一小時左右,遠超地球上地震的時長。有媒體稱月震可能對未來人類探月任務構成威脅,實際上並不會有多大的威脅,因為其震級太小了。
人類觀測到月震是從1969年7月開始的,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攜帶航天員,到達月表之後,在上面放置了5個月震儀,此後至1977年8月的近10年間,這些月震儀共監測到10000多次月震活動,每年會記到600—3000次月震,震級均不到2級。
後來科學家研究認為這些月震是由隕石撞擊、環形山土石滑落、月球縮小等原因引起的。
訊息來源:環球時報2月2日報道《月球正在縮小,或引發斷層和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