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世界有兩個基本原理:量子糾纏和量子疊加。量子糾纏是指:二者無論距離多遠都“心有靈犀”。當兩個微觀粒子處於糾纏態,不論分離多遠,對其中一個粒子的量子態做任何改變,另一個會立刻感受到,並做相應改變。量子疊加是指: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在不同量子態的疊加態上。疊加狀態會引起量子糾纏,這也成了量子隨機事件的依據之一。
其實,糾纏、疊加都是量子速度快引起的。速度極快,例如超光速,二者無論距離多遠都瞬間相互感知;速度極快,例如超光速,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兩個疊加量子的狀態瞬時切換。
量子的速度極快,但是不同型別的量子速度都不相等。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每一類量子都存在固有頻率,任何一類量子,兩個量子相互“感知”需要的時間都等於它固有頻率的倒數,所以兩個糾纏的量子相距越遠越神奇、越不可思議。例如:中國科學家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深圳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首次成功測量了量子糾纏的時間差,揭示了這一現象在極短時間內的動態過程。此次研究使用高強度鐳射脈衝照射氦原子,精確測得量子糾纏的時間差僅為232阿秒(232×10^-18秒),這一里程碑式的結果不僅展示了量子糾纏速度的驚人之快,還為未來量子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視角。由於紫外線的頻率範圍在750THz~30PHz(拍赫茲(pHz)等於10^15赫茲),1/4×10^15=250阿秒,所以中國科學家測量的糾纏時差應該是兩個紫外線範圍的兩個量子之間的糾纏時差。量子的疊加態還存在在一定的波長範圍內,存在多種不同型別的糾纏量子,量子的疊加狀態會引起量子的糾纏,情況更為複雜一些,可以同時變身為多個量子,即量子的多型性。
其實,科學家描述的糾纏量子,都是拉伸了原有量子之間的波長,導致量子的糾纏速度超光速或遠遠超光速,從而出現不可“理解”的性質。如果量子的波長縮小,縮小到一定程度其傳播速度遠小於光速,和通常物體的速度相近,量子特有的、“理解”的性質必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