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楊蓉】
英國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日前釋出的《自然》雜誌增刊《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4》顯示,在排名前20的全球科研城市中,中國城市佔據一半席位。報告還從中注意到一個趨勢:除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外,南京、武漢、合肥等在西方沒那麼知名的中國省會城市,也正迅速崛起。
據介紹,《自然指數-科研城市》自2017年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研究釋出,以各城市科研人員被納入自然指數高質量期刊上發表論文的貢獻份額為衡量標準評價科研城市。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4年釋出的最新統計顯示,北京今年連續8年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上海則超越紐約都市圈躋身全球第二,紐約都市圈從去年的第二滑落至第三,波士頓都市圈、南京分列第四、第五。第六到第十依次是舊金山灣區、巴爾的摩-華盛頓都市區、廣州、武漢和東京。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4》中排名前十的城市 《自然》雜誌網站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評價,這顯示中國的科研產出繼續強勢增長。不過,在它看來,對於過去10年有在關注全球科學趨勢的觀察人士而言,這一動向“並不陌生”。文章稱,隨著中國的富裕程度、民眾受教育水平和技術成熟度與日俱增,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將進一步引領中國科研發展。
相較而言,在今年的科研城市資料中,中國省會城市的“明顯崛起”被認為是“一個更有趣的發展趨勢”。
“中國地方城市現已成為世界科學的重要參與者”,《自然》雜誌網站11月20日以此為題刊文稱,如今中國一些相對較小的省會城市也變得具有全球影響力,成功上榜“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前20名的南京(第5)、武漢(第9)、杭州(第13)、合肥(第15)和西安(第20)就是例證。
文章表示,這些中國城市的排名已經與東京(第10)、巴黎(第11)、首爾(第12)、倫敦(第14)和芝加哥(第17)等全球主要城市相似。此外,天津和香港分別排名18、19,令排名前20的中國“科研城市”達到10座。若將對比範圍擴大到前30,深圳(第21)、成都(第22)、長沙(第23)、長春(第30)等也將上榜。
文章還說,就科研產出的上升勢頭而言,那些面積和富裕程度都與一個歐洲國家相當的中國省會城市,發展也頗為迅猛。根據《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4》的計算,在上升最快的全球50個“科研城市”中,有44箇中國城市。
“這些趨勢表明,隨著中國政府將科研和創新列為其經濟戰略的核心,這些城市和省份在研發先進技術、追求可持續的技術驅動型增長方面扮演關鍵角色。”文章寫道。
報告分析,這些中國城市得以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研中心,其中既有自身科研實力的原因,也與經濟和政策等推動有關。報告指出,許多科研產出快速發展的城市,在中國國家戰略的一些關鍵技術領域都扮演著“專家”角色。例如,合肥已成為“電動汽車之都”,上海是生物製藥的熱點,烏魯木齊則是世界最大單體光伏專案的所在地。
2024年9月25日,安徽合肥,大眾智慧電動汽車工廠 視覺中國
報告認為,這將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打造一個以科研為支點的“新願景”。報告以最新排名高於倫敦、洛杉磯和芝加哥的合肥舉例說,這座安徽省省會城市背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機構,成為了發展電動汽車產業的沃土。市政府不僅鼓勵校企合作,還設立了創新平臺和孵化器,為新能源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初創公司提供資金支援,幫助它們打入市場。
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副教授張越(Marina Yue Zhang)分析說,這種企業與高校或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在合肥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創新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是一個以城市為中心、以區域為基礎的創新生態系統”。
根據合肥市工信局上月釋出的最新資料,截至10月21日,2024年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同比增長74%。合肥今年前三季度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而對於其他想要成為“成功案例”的城市而言,報告表示,也並不一定要效仿合肥模式,而是可以因地制宜。
報告提到,通常情況下,在全國各地建有數十個分支機構的中國科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像上海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一樣,透過提供土地、稅收減免等,吸引國際投資者和跨國公司“落滬”。最後,各省份之間還可以互相協調、“各司其職”,使每個省都專注國內消費市場的不同領域。
“藉助國家力量、國際投資和中國龐大的消費者基礎,科研突破可以迅速從實驗室推向市場,產生最大的經濟影響。因此,在未來幾年,看到其他在西方相對默默無聞的中國城市躍居科研城市排名榜首也就不足為奇了。”報告說,“越是不可能的地方,中國的領導層越會認為有必要把它放在地圖上;而在今天的中國,科學是通往經濟和政治重要地位的王道。”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