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空經濟發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乃至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作出了系統部署。近期有訊息稱,中央空管委即將在6個城市開展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試點,初步確定為合肥、杭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這6個城市將被授權600米以下空域管理責任。這標誌著低空經濟發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乃至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隨著智慧網聯、自動駕駛技術日益成熟,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eVTOL、飛行汽車等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正從試驗示範轉向應用試點,開始大規模走進現實。未來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必然不同於目前以有人駕駛為主的“鐵水公空”模式,而是加快向以自動駕駛為主的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轉變,尤其是由路面交通向低空交通拓展。這種轉變趨勢要求我們加快推進空中交通管理改革創新步伐,促進低空經濟和全空間無人體系健康有序高質量發展。
一、構建全空間無人體系意義重大
當前,低空經濟、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新質生產力的熱度持續升溫,從海底到天際,無人智慧系統不斷拓展著人類探索邊界,各類無人平臺加快建立完善,滲入到公安、空管、交管等各個領域。例如,北京無人駕駛快遞配送車穿行在大街小巷;武漢400多輛無人駕駛出租車常態化試點執行;廣州無人駕駛飛行汽車把飛行驗證示範場景搬到了地標CBD片區;南京實現噸級以上eVTOL“空中計程車”首次跨長江飛行;深圳無人機外賣配送服務平均每天已達到近700份,珠海與深圳之間實現全球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線首飛;上海無人機常態化運海島海鮮和快遞,張江人工智慧水域應用場景試驗區中無人船如入無人之境。
這些無人車、無人機、無人船等無人智慧裝備的背後,都依賴於數智化的管控和服務平臺。各類無人平臺之間既區別明顯,又緊密聯絡,有時甚至相互影響或彼此衝突。構建統一的全空間無人體系,是解決當前及未來低空空域、路面、水域、地下等空間協同管控問題的關鍵設施和重要舉措。
為最佳化空域資源、資料算力、通訊頻率、路權分配、國土空間等要素資源的配置方式,形成低空經濟、物流交通、車路協同等領域融合發展的新動能,國家發展改革委於2022年初以市場準入特別措施的形式,推動開展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是透過對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eVTOL等海陸空多種無人裝備及其配套基礎設施一體執行和監管的新型交通運輸體系,是資料通訊、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綜合應用形成的新質生產力。本質上,各個城市建設的一體化智慧網聯汽車管理服務平臺、低空智聯網平臺,均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二、構建全空間無人體系成效初顯
依託應用示範專案或超級示範場景,加快探索構建全空間無人體系相關制度,健全各類無人體系執行管控機制、安全保障能力、互聯互通方式、技術法規標準,透過融合創新帶動低空經濟發展壯大,是當前一些城市的主要做法。
2022年以來,深圳市承擔了在智慧網聯無人系統領域先行先試,探索構建海陸空全空間無人系統准入標準和開放應用平臺等改革任務。目前,深圳已打造首個將市域級低空空域數字化,融合城市級CIM(城市資訊模型)底座與全域智算算力的低空管理和服務平臺,啟用低空飛行活動“一網統管”的低空執行管理中心。寶安區建成全國首個標準化城市空中交通運營示範中心、全國首家低空經濟產業公共服務中心和低空無人監測貨運平臺,開通百餘條低空航線。坪山區依託智慧網聯交通測試示範平臺,探索無人機與無人車空地聯動應用及測試。
合肥市成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舉辦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研討會,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合作在駱崗中央公園建設全國首個全空間無人體系應用示範專案。依託駱崗公園示範專案和應用場景,合肥彙集了20餘家央企及50餘家重要民企,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軍事科學院創新院等高校院所,開展協同、融合創新。目前,駱崗公園示範專案已投入執行,涵蓋12.7平方公里公園全域,初步實現了無人物流、城市立體交通、自動駕駛客貨運、城市智慧治理等無人系統一體化管控。
廣州市重點依託南沙區和廣州大學城低空經濟應用示範島,加快佈局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通用航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重大專案,構建“海陸空天”一體化現代產業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大力支援廣州南沙推動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准入標準實施和應用。南沙區已釋出全國首個全空間全要素無人體系超級示範應用場景——明珠灣靈山島尖,出臺相關行動計劃和惠企政策包,打造以海陸空全空間無人體系為特色的“未來之城”。廣州大學城聯合飛行汽車企業共同打造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應用示範島,培育載人空中交通新業態。
三、構建全空間無人體系重點方向
一是建設有關無人交通運輸裝備的基礎設施軟硬體體系,應適度超前、面向未來、預留空間。未來的無人裝備不僅是常見的無人車和無人機,還會有無人船、飛行汽車、無人飛艇等其他無人裝備。應充分考慮未來交通運輸體系的變革趨勢,在建設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和數智化執行管控平臺時,預留與其他無人系統互聯互通的介面,預留將來接入全空間無人系統一體化執行監管平臺的空間。
二是充分發揮國資國企戰略支撐作用。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國資國企發揮重要支柱作用,探索建立高效有序的海陸空全域融合的執行模式,助力完善基礎設施、應用場景、市場需求、技術創新等產業生態。圍繞全空間無人體系重大需求,整合相關領域重點大學、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龍頭企業等研發力量,建立綜合性實驗室,進行有組織科技創新,最佳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佈局,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建設新正規化。當前最緊迫的是,要把低空空域資源看作是與國土、海洋、資料同等重要的戰略性資源,組建國有企業集團,賦予其開發低空空域資源的使命,著力建設基礎設施網、空中航路網、通訊導航網、空域管理網、低空服務網等“五網”融合的低空智聯網,優先解決低空空域管理、航線劃設分類、飛行器執行監管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向全空間全要素無人體系拓展。國資國企要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推動無人體系產業協同發展和技術跨界融合。無人機、飛行汽車與智慧網聯汽車在產業基礎、技術創新和服務場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底層的資訊通訊設施、資料底座、算力平臺和開放服務應用平臺等方面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例如,車路協同、空地協同等資訊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資料授權及資料要素運營路徑,支撐無人體系的智慧算力中心等可以統一謀劃。結合新能源、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產業基礎,推動鋰電池、智慧座艙、碳纖維複合材料、智慧控制系統等領域企業加速嵌入無人體系和低空經濟產業鏈,促進技術移植與產業融合。
(作者單位:武漢市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