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rri Smith & Chris Ryan
諾獎得主研究的領域有哪些?他們得獎時年齡有多大?《自然》透過整理所有科學獎得主的資料,回答了這些問題。
從1901年開始,諾貝爾獎一直為三個科學領域頒獎——化學、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除戰爭原因導致的中斷外,這一傳統幾乎每年保持。
《自然》分析了346次頒獎和646位獲獎者(諾貝爾獎最多可由三人同時獲獎)的資料,找出了與得獎相關性最強的因素。
每個圓表示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有五個人得過兩次諾貝爾獎:Frederick Sanger、John Bardeen、K. Barry Sharpless、Linus Pauling(第二次獲獎為諾貝爾和平獎)、Marie Curie。
你最可能得獎的年齡為54歲——24名得主獲獎時的年齡。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為58歲。
最年輕的諾獎得主是Lawrence Bragg,他在1915年獲得物理學獎時只有25歲,他和他的父親William Bragg因為利用X射線解析晶體結構而獲獎。
最年長的諾獎得主是John B. Goodenough,他在201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已是97歲的高齡。他和其他兩名科學家因為開發了鋰離子電池而得獎。
資料顯示,為了提高得獎機率,你的身份最好為男性。
如果你的身份為女性,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你最容易拿的獎。
不過,如果你是女性科學家,你的獲獎機率在近幾年有所上升。
在整個20世紀,只有11個諾貝爾獎被授予女性。2000年至今,女性又拿了15次獎。
在你做出諾獎水平的工作[1]後,你需要再等20年左右才會獲獎。所以,你應該從40多歲開始做這類專案。
工作與得獎之間的間隔越來越長,1960年前的諾獎得主平均等了14年,2010年代的諾獎得主平均等了29年。但等待時間也有上限:諾貝爾獎不會授予逝者。
來源:Ref. 1
準備好和別人一起拿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共同拿獎的現象最常見,有65%的獎被授予兩名或三名得主。在化學領域,55%的獎只有一人拿獎。
獨自得獎的機率自20世紀中葉以來一直在下降。
地區對於想要諾獎的人來說很重要。
想拿諾貝爾獎,你最好出生在北美或在那裡居住。
幾乎有54%的諾貝爾獎被頒給北美的人。如果你出生在別處,當前拿獎的最佳選項為移居到北美。
另外,雖然得獎機率略微偏低,但出生、定居或移居至歐洲也可以。
只有10名諾獎得主來自中低收入國家,且這10人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拿獎時移居到了北美或歐洲。
在已經是或即將是諾獎得主的實驗室工作,或是與導師是諾獎得主的人合作,都會極大增加拿諾獎的機率。諾獎得主常常出自或來自諾獎得主的實驗室[2]。他們有過共同的導師或學生——這些人指導過他們或他們的學生,或他們學生的學生。
讓我們先看一個諾獎家譜中非常成功的案例。
John W. Strutt在1904年因為對氣體特性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有228名學術後裔拿過諾貝爾獎——包括他的學生、他的學生的學生等等。有時候諾獎得主之間會有間隔,但他們依然相關。
Strutt指導的學生中只有一個得獎——1906年得獎的Joseph Thomson。
但Thomson讓家譜樹不斷壯大——他帶出了9名諾獎物理學獎得主(其中一個是他的兒子George Paget Thomson)和2名化學獎得主。
這些人後來又指匯出了許多諾獎得主或是間接培養了後來的得主。
放大後就能看到Thomson和Strutt的家譜樹,以及與截至2023年諾獎得主的關係圖。
這個資料集還包含了從1969年開始頒發的經濟學獎的得主。
你可能覺得這類學術家譜樹都是獨立叢集。但其實幾乎所有諾獎得主都有某種聯絡,無論多遠,就和這裡這張龐大的網路圖一樣。
在2023年及之前獲得過科學或經濟學諾貝爾獎的736名科學家中,多達702人來自同一個學術家族——他們過去某個階段都有過共同的學術聯絡。
只有左邊顯示的32位得主與這個巨大的學術家族沒有關聯。
一個可能解釋是“人才產生人才”,或是之前的得主會提名他們的科學晚輩(學術人員必須被提名後才能獲得評選資格,而諾獎委員會決定了誰有權進行提名。)無論哪種途徑,學術家族的影響力都不容忽視。
除了選對導師,選對研究領域也能增加得獎機率。
對1995至2017年頒出的69個科學獎項的分析[3]顯示,有些學科的代表人數過多。
單單5個學科就佔到了分析獎項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