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閉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
“你可以清貧,但不能失去敢於拼搏的決心。”在2024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以下簡稱“青科會”)中的國際科技組織合作交流論壇上,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首屆“前沿地球獎”國際冠軍谷保靜對臺下的青年科學家說。
谷保靜回憶,自己做自然科學方向的研究,輾轉DNA、茶葉種植、瀕危植物的模擬與保護等多個領域,歷經5年仍未找到合適的研究方向。迷茫中他轉向氮迴圈研究,從定義開始學習,並將經濟學納入交叉研究。2021年,他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論文,帶領十幾家科研機構研究氮素對全球空氣汙染及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正是這項研究讓他拿下“前沿地球獎”。
青年科學家在做科研時往往會碰到諸多問題,在拿出研究成果之前少不了度過一段科研的“平淡期”,這也時常讓他們煩惱甚至迷茫。谷保靜如今印象最深的經歷之一,恰有那段“平淡期”。
前不久,2024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主會期活動在浙江溫州舉行,吸引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以及63個國際科技組織的800餘名海內外科學家、企業家齊聚一堂。會上,很多青年科學家分享了他們的“平淡期”發生的故事,以及如何度過“平淡期”的體悟思考。
在青科會“萬有引力π”活動現場,與機器人嬉戲的孩子。主辦方供圖
努力學習3個月,可能會多考20分;堅持健身半年,可能會擁有漂亮的6塊腹肌;但是從事科研工作5年,有可能依舊拿不出重要成果。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研究員陳高幟就有過5年“平淡期”。
2018年,陳高幟帶著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的光環,回到溫州醫科大學從事科研工作。此後5年,用他的話來說,“沒有特別多的產出”。
陳高幟的經歷就像某知名影片博主在影片中說到的:“科研不是偶像劇,更像《西遊記》。”沒有“八十一難”,或許很難取到“真經”。
2023年,經過5年的學術“平淡期”,在老師的支援、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陳高幟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自然》發表了一篇論文,帶領研究團隊首次找尋到了F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調節代謝的工作原理,為代謝類藥物研發提供工作原理和關鍵資訊。
復旦大學物理系研究員馮磊在2024青科會分論壇國際量子資訊科技論壇上發言。主辦方供圖
青年科學家從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總要歷經風雨。復旦大學物理系研究員馮磊在建設科研實驗室時,便有一段“平淡期”。
10年前馮磊離開國內時尚未想到,10年間有關中性原子研究從軟體到硬體的發展如此迅猛。2023年7月到復旦大學後,他需要從零開始建立一個束縛離子量子計算和模擬實驗室,這讓他倍感壓力。
“沒有課程或前輩教我們怎麼幹”,一年中馮磊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摸索建造實驗室的流程,他也曾有面對同行競爭的壓力、焦慮,但是這次不同。
即便在組建實驗室前,上海市和復旦大學為他提供了資金支援,和完全的支配自由,但是對於採購器械、財務流程,他仍是一個“門外漢”。
談到實驗室採購儀器時,馮磊表示,該踩的“坑”他都踩過。“儀器超過20萬元需要參與競標,它們數量有限,至少需要3家單位競爭”,進行學校的投標購買鐳射器時,他連續失利了3次。
就像很多剛開始獨立科研的青年科學家一樣,馮磊不好意思向經驗豐富的前輩請教這些非科學的問題,認為這樣的“小事”不需要去打擾別人。
本屆青科會上的專業論壇為他們提供了討論、解決問題的平臺。他發現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院校的同行都曾有相同的經歷:提供從財務到管理等方面的指導支援,是讓青年科學家得以快速起步的重要因素。
馮磊希望政府、學校能夠安排專業的人員為需要建造實驗室的“新手小白”上課,用一週的時間為他們講解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會大大節省我們在建造初期花費的時間,讓我們將重心放在科研上”。
在2024青科會全體大會上,世界青年科學家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成立,聯合會為世界各國青年科學家的合作、促進產學研轉化搭建了平臺。
“我們希望吸引更多的資金支援,為青年科學家賦能,為他們提供發聲平臺。”世界青年科學家聯合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執行院長陸朝陽說。
他表示,青科會已經評選出了兩屆“可持續發展青年科學家獎”。這一屆有4位獲獎人,每人獲得了100萬元。同時他們還搭建了很多產學研的溝通橋樑,讓青年科學家能夠更大膽地探索前沿的基礎研究,或是將一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只有沿著陡峭的山峰攀登的人,才會達到科學的頂峰。”世界青年科學家聯合會副理事長、溫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侴術雷帶領本院青年科學家讓科技成果“上貨架”,將鈉離子電池產業化。他希望透過創業平臺將青年科學家的注意力從盯著“帽子”轉到做應用型更強的科研創新中去。
侴術雷和企業家聊天時,話題總是離不開“解決了哪些實際問題”“核心技術是什麼”“能創造多少價值”,他認為要加強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和社會價值的評估。
“高校可以開闢一個鼓勵青年科學家做‘有用的科研’的新賽道。”侴術雷認為應將鼓勵重點放在科技成果轉化上,讓青年科學家的創新能力轉化為生產力,讓科技真正服務於百姓的生活。同時研究應用型科研有利於反推技術型科研的發展,比如華為公司會僱很多數學家,來幫助他們進行基礎理論研究,以應用到5G、6G的研究中去。
2024青科會分論壇間隙,正在討論的青年科學家。主辦方供圖
“要給青年科學家一些容錯空間。”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研究員賀煜說。他和多位受訪專家認為,科研道路上的一些失敗是必然存在的,試錯後能夠為旁人提供借鑑,這也是科研的一種價值。
賀煜主張社會減少對青年科學家的關注,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安心做專案,同時對高校青年教師、博士後等基層科研人員給予他們應有的待遇和資金支援。
“我認為政府可以加強對一線青年科學家的住房需求等方面的支援,這也是讓他們順利度過學術‘平淡期’的重要保障。”賀煜說。
青年科學家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也是科技創新政策的受益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製度。
在政府、社會加大對青年科學家的培養力度的同時,還應注意不要“急功近利”“揠苗助長”。就像此次峰會上一名青年科學家所說的那樣,任何事物的成長都有其自然規律,每個科學家都有“平淡期”,在真正的科研成果出現之前,需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耐心和資金、資源的支援,以便讓他們最大限度發揮本領。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瑞璇 見習記者 崔文瀚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